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海南曆史出了什麼名人

海南曆史出了什麼名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4 17:14:25

文\海南周刊特約撰稿 阮忠

據說,清代文人張鵬翮留下一副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上聯說的是北宋的蘇洵和蘇轼、蘇轍父子三人,下聯說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轼。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說的是寫詩要從讀書開始,不僅要讀,而且一定要多讀才行。文章寫作有法。在好方法的指導下,寫作能少走一些彎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轼流傳至今的讀書、寫作方法值得後人學習。

海南曆史出了什麼名人(海南周刊千古文章四大家)1

韓愈塑像。 資料圖

蘇轼的“八面受敵”讀書法

中唐時,秀才李翊向韓愈請教文章作法。韓愈說,文章要寫得好,要達到古人寫作的境界,首先不是寫作,而是要讀書。讀書得專心,“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答李翊書》)。這其實是很高的要求。凡人做事,望其速成者衆,以緻揠苗助長。誘于勢利,不能專心讀書的人也多。管甯割席,與華歆斷交,就因為他為勢利所動,用心不專。

韓愈說,讀書要專且多,“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讀得少,就不容易寫得好,“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書》)才是以讀書長寫作的本領。這句話說得很透,韓愈自己也是先讀後寫的。他在《進學解》中描述過自己讀書的情景:“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鈎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韓愈并不自恃天才,老老實實地苦讀。韓愈對自己讀的書有嚴格要求,即“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他以此原則讀書和寫作,以文載道,成為唐朝古文領域高揚的一面鮮豔旗幟。

在讀書方法上,以蘇轼的“八面受敵”法最有名。蘇轼希望求學者每部書都能多讀幾次,因為書富如海、百貨皆有,人的精力有限,不能兼收盡取,每讀一次隻取一意,不生餘念,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一般的涉獵不可同日而語。他也特别強調,這樣的讀書法不是“速化”之術,與韓愈說的“讀書不能速成”相一緻。

在海南儋州時,蘇轼還說過兒子蘇過借抄書來讀書的方法。當時蘇過抄了一部《唐書》,又借來《前漢書》繼續抄。蘇轼高興地說,如果抄得這兩部書,“便是窮兒暴富”(《與程秀才書》),沒有學問的人也能成為很有學問的人。

韓、柳、歐、蘇的“文章四法”

多讀書是希望文章能寫得好,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轼以下四種寫作方法值得學習。

一是“務去陳言”。韓愈對李翊說:“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惟陳言務去,換句話說是“辭必己出”,心有所思,才能筆有所寫。寫作要務去陳言,立意要不同凡響。是不是去了陳言,韓愈有一個衡量标準:文章寫出來後,看讀者是譏笑還是贊譽。如果讀者譏笑,他就高興;如果讀者贊譽,他就憂愁,擔心文中有些話别人已經說過,有些想法和别人雷同。

二是“氣盛言宜”。韓愈曾對李翊說過,“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韓愈尊孔尚孟,孟子講浩然之氣,韓愈的文章氣盛,一往無前,雖曲折往複,氣不衰也。曹丕曾說“文以氣為主”,這氣得靠自己培養。他這話雖然說得有些玄妙,文章有“氣”卻是真的。不平則鳴,這不平之氣或因喜、或因怒,最後都形于文字。當然氣盛還得言宜,話要說得合适,當長則長,當短則短。理之所在,情之所之,都是如此。

蘇轼在揚州時,受潮州太守王滌委托寫下《潮州韓文公廟碑》,文中的韓文公就是韓愈。這篇文章氣勢逼人,他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贊揚韓愈挽救了自東漢至隋的八代文風,重振儒學道統,憑一己三寸不爛之舌平定了鎮州兵亂等,這些都成了韓愈身後最經典的評價。

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感人至深。和韓愈一起長大的侄兒韓老成死了,他寫下這篇祭文,訴說心中悲痛,“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韓愈在文中說,“沒想到你這個年輕強壯的人死了,我這個病弱的人還活着。”接着他又說,“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這些和着血淚說出的話,同樣氣盛言宜,引起許多讀者的強烈共鳴,稱其為天下第一祭文。

三是“得意明事”。蘇轼在儋州時曾教葛延之怎樣作文,還以用錢購物打比方。他說集市上貨物繁多,用錢才能統攝萬物。作文也是這樣,天下之事林林總總,必得一物以攝之,才能為己所用。這個“物”指的就是文意。“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誨葛延之作文法》)說得很好。陸機也說過,“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片言”就是“意”的代名詞。

韓愈的《師說》就是“得意明事”的好例子。《師說》全篇之旨,不出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隻是韓愈說得更為明确,“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全文就圍繞這句話來展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何人可以為師?以聞道先後為原則,“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論年齡,不論先後。這樣的例子在韓、柳、歐、蘇的散文中俯拾皆是,得意明事、得意明理是寫作時不能不注意的問題。

四是“行雲流水”。蘇轼說過,“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裡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随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類似的話蘇轼還說過,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橫生”(《與謝民師推官書》)。文章語言的自然流露如同行雲流水,是語言表達的最高境界。孔子也說過文章要“辭達”,表意應準确流暢。

海南曆史出了什麼名人(海南周刊千古文章四大家)2

描繪蘇轼居儋生活的《儋耳山圖》。 劉運良 作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開篇寫道:“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善用語氣詞“也”,讓其舒緩漸進,從容沉醉。讀這段文字,讓人感受到的不是流水潺潺的感覺,而是滔滔汩汩的激越,一瀉千裡後才放緩。“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别有一番韻味。

蘇轼的《前赤壁賦》也是如此。他在文中說江上水與月的盈虛消長,有變與不變的法則,“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适。”流貶黃州的蘇轼,此時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行雲流水般的表達中充滿人生快意。

韓、柳、歐、蘇的“文章四法”并不獨立,而是交互為用,這也是寫作的自然之道:靈活變通,用所當用。荀子勸學,說讀書是借舟楫以絕江河,借輿馬以緻千裡。學習前人之長,是提升寫作水平的硬道理,也是人生進步的硬道理。韓、柳、歐、蘇四人一生都在堅持讀書寫作,為官于廟堂之上時如此,流貶于僻遠之野時也是如此。磨砺之下,他們的文章出神入化、名冠千古,至今仍令人贊歎不已。

(作者單位: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