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的風景》是著名學者汪湧豪近十年文章的結集,分随筆、評論、序跋、訪談四部分,讨論傳統文史與中外藝術,其中對留存于譜錄、器物乃至植物上各種文明與文化的評述不唯識見高邁、思理清順,還極具博雅通人的純正趣味。作者認為這種讨論與評述既關涉價值觀,更凸顯主體性,需要懂得獨處的人凝聚起過往的經驗,作出獨立的判斷。
此文為作者汪湧豪與作家潘向黎的對談,進一步闡述獨處的意義。
《獨處的風景》汪湧豪 著商務印書館
筆底流淌的勁道并未減退
汪湧豪:非常感謝讀者的關注。這是我第三本十年集,我在30到40歲間出了《批評的考究》,40歲到50歲出了《言說的立場》。這兩個十年,或許因為年齡,對許多事都感到有話要說,不吐不快。現在看,有些話可以不說,有些說了也未必對,還是應該多觀察、多思考。不過,讀書人終究靠文字自存,所以擇50歲到60歲寫成的文字,不久前又新出了這一本《獨處的風景》。但基于上述認知,它已從周遭紛亂的事相後撤,更多關注名物、考古與詩歌、繪畫等,目的是希望由此回光内視,更多檢點内心。
學者汪湧豪
有人告訴我,這些看似小衆的話題早已大衆化了。但在個人看來,可能大衆喜歡的那些小衆太過浪漫不真了,對此,我保留自己的判斷。這些判斷雖然落伍,但讓我心安。我佩服兩種人:一種走在時代前面,敢沖冒風寒,他們是先知,了不起;一種掩身人後,甘為時代的殉道,也大不容易。我兩者都做不到,隻是經常一人獨處,顧戀過往,所以給書取了這樣的題名。當然這并不意味我的人生觀消極。事實是,獨處給我帶來的好處遠比群聚多得多。而這,是我今天特别想分享給大家的。
獨處是什麼?人為什麼要獨處,怎樣體會和把握獨處才有利于舒放身心,找回自我,我書中每一篇都在回答這個問題。有些看似沒直接回答,但個中體會多從獨處中來。在對獨處的意義有所展開前,先聽聽向黎的意見吧。之所以請向黎,是基于與她多年的相知。她不虛誇,有一說一,所以我重視她的評價。
潘向黎:很高興有這樣的相聚。我跟湧豪兄的交集有點特殊,雖說是多年的朋友,但首先是他的讀者。他專業研究古典文學,長于理性,此刻卻開啟另一扇門,以另一種面目站在我們面前。通過他獨處中寫就的文字看他的内心,讓寫小說的我感到非常新奇。而其中最感興趣的是,時光如水,每一個十年的變化太大。現在湧豪兄的内心是否真的很安靜了?平和的水面下流速是否變得遲緩?我覺得很多人變平和後,内心流速會随之變慢,激情與哲思為庸常的人生消磨殆盡。但讀了這本書,我感到他沒有。他内心平和,筆底流淌的勁道卻并未減退。對此,要向他表達敬意。
作家潘向黎
面對真實而不完美的自己
汪湧豪:謝謝向黎!其實對每個人來說,激情之流随時間趨緩是一定的,這也是個人變得越來越喜歡獨處的原因之一。但如果僅因為是這樣,獨處有什麼好?所以,我想對這個看似意思清楚其實需加分疏的題目做一點展開。
孤獨是現代人的通病。英國作家萊恩《孤獨的城市》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想被看見,被包容,被接納,但同時又怕暴露在衆目睽睽之下”。這種既不想孤獨但又害怕群處的感覺各位都有吧,并且相較于孤身一人帶來的寂寞,有時人群中的寂寞更讓人難以忍受。我想說,此時如果你夠認真,就會找一個地方,讓自己安靜下來,思考如何從現實中抽身出來,去找到抵抗孤獨的道路。獨處和孤獨因此不是一回事。我甚至覺得,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自我,能否找到自我,某種意義上就看他能不能獨處。至于我的結論也很簡單: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固然難稱完滿,但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更不值得過。
獨處有三種,一種是被動獨處,它非出于自願,隻因人獨立性差,環境适應不良,故有交往恐懼,久而久之,隻能退回個人狹小的天地。這種獨處帶給人負面的體驗,是讓人常将其等同于孤獨的原因,亟須以積極勇敢的态度克服。一種是虛假獨處,即不以為獨處可使人成長,而隻因為這個世界,不能帶給自己實利的人太多,能帶給自己好處的人太少,所以看似清高孤傲,其實精于算計。用李贽的話是“時隐”而不能“身隐”,用大家更熟悉的白居易的話,是“中隐”而非“大隐”。“大隐隐朝市”,太喧鬧;“小隐入丘樊”,又太冷清,所以他會認為“中隐”最好,“不勞心與力,又免饑與寒。終歲無公事,随月有俸錢”。這種刻意的獨處,生活中常見。
個人以為值得踐行的是第三種積極的獨處。它基于人主動的選擇,目的不在孤芳自賞,而在卸去人格面具,放下心理戒備,面對真實而不完美的自己,以獲得準确的自我認知,并發展出良好的環境适應能力。精神分析學大師溫尼科特認為,擁有這種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重要标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各位都熟悉,他也認為“積極的獨處是自我實現者的主要特征”。請注意,這裡的獨處不僅就空間意義講,毋甯說更有心理意義。
卡爾維諾的小說《樹上的男爵》,寫一個叫柯希莫的男孩,反對殘害動物,因拒吃姐姐做的蝸牛,被父親呵斥,一氣之下爬到樹上再不下來。這個情節當然是隐喻,隐喻人對文明社會的叛離,對原始野性的回歸。柯希莫最後完全融入森林,因在大自然中汲取了智慧,終于開拓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理想國。小說就此告訴人,要看清現代社會中人的自我迷失、完整感喪失及生存焦慮,就應該與地面保持距離,善于獨處,這樣才能找到另一個價值空間。我想問,這種自我迷失、完整感消失和生存焦慮,各位有嗎?譬如面對糟糕的婚姻、過時的人際關系,還有生活中不時浮現的讓人厭煩的人,你們難道不感到通體不得自由?如果是,那嘗試過用獨處來與之抗争嗎?
《樹上的男爵》
讀書應與書性命相見
潘向黎:湧豪兄對獨處的分疏很有見地。讓我想起有次去南京,見中山陵秋景,脫口感歎“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迹”的情形。作者韋應物想念山中修行的朋友,想贈酒以慰。兩人看似都很寂寞,但分明又不寂寞,因為他們内心都有一個完整的世界,隻是身邊沒人而已。他們的需求都是精神性的,此即所謂孤獨而不寂寞。
我進而又想,生活中人數隻要超過一定規模,每個人與他人的相聚一定會變得無效吧,因這個時候,為人群制定的社交法則會發生作用,譬如你得與人寒暄,說一些不走心的話,結果是,多數人不可能從這種相聚中獲得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說,獨處很有必要,它能帶給人一種破殼的感覺。每個人在社會上行走,都不免帶層殼保護自己,每個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但獨處就可以把殼卸下,坦然面對自己。如果人總是禮貌周全,總得配合環境,時間久了,會讨厭自己的,即使讀書也會讀不進去。因為你是帶着殼讀,邊讀邊想,這個觀點某學界大咖肯定不會同意,那個表述好像在影射某人。這樣想着,你做得成純讀者嗎?有真正在獨自讀書嗎?雖然一個人在書房,滿腦子都是他人,身邊站着無數人,這不是好的讀書方法。
讀書應與書性命相見。同意就同意,追随它往下走,不同意就不同意,停下來想一想,然後走自己的路。總之是一種既追随又對抗的關系。唯此,你必須獨處。所以我覺得獨處還有一重意義,就是它能帶給你真正有效的交流。寫作者和寫作者是什麼關系?是通過文字相見。這個聽上去平淡無奇,但我覺得很高級。平時人們僅以皮囊相見,但當我們讀書,比如我讀湧豪兄的書,或者他讀我的書,我們擺脫了皮囊,是站在靈魂的巅峰相見的。所以寫作對我來講永遠有意義,它能賦予獨處以特别的意義。我們表面上或許孤獨,其實一點都不寂寞,我們很自由,很開心。
汪湧豪:向黎說得非常好,她所舉的生活場景如聚會、讀書,足以豐富我的表達。确實,生活中有些人愛熱鬧,要他獨處比受刑還難受,所以他會整天找人聊天、派對。有的是因為性格,無可厚非吧,但也有人是因為害怕與真實的自己照面,久而久之,真實的自己也就消失了。叔本華曾直斥上流社會的社交使人變得平庸,失去自我,因為它對充滿思想見識的談話深惡痛絕。他甚至認為,人對社交的熱衷程度與他精神思想的價值成反比。話說得絕對,但值得人深思。還有,人倘熱衷通過群聚抱團取暖,通過别人的回饋才感到自己存在,這樣的人誠如尼采所說,必會依循别人的判斷或向黎講的社交法則行事,而不能聽命于自己,最終失去自己是必然的。所以薩特說:“如果你獨處時感到寂寞,說明你還沒有和自己成為好朋友。”
至于說獨處能帶給人自由,更是深獲我心。對此中國古人都有論及,莊子所謂“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個“獨”就可理解為獨處。它告訴人在獨處狀态下人可以擁有世界,交通天地,可達到孟子所說的“萬物皆備于我”的境界。有時派對上的狂歡象征的恰恰是一個人的孤獨,而獨處反而才是這個人内心深處正發生着的真正的狂歡。在這種自得其樂中,天把萬物之理賦予了人,人的性分因此具備可作持續探求的一切,可因為抵達與天合一的至誠境界而體會到莫大的快樂。這樣的人因為自身擁有很多,别人可給他的東西就少,别人沒什麼可以給他的,就意味着不能任意支使他,他也就無須循他人的意志,掙脫名缰利鎖,獲得充分的自由。想想這個道理,是不是對破解現代人的功利心具有啟示意義?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叔本華才會說,“誰要是不熱愛獨處,他也就不熱愛自由”。
因此所謂獨處,不是指一個人心如枯井,面如死灰,而是說他有内省,善慎獨,能不斷地學習,安靜地思考,然後再把思考加到另一重思考之上,這就是所謂的反思了。這樣你自然會享有精神的自由,感到莫大的幸福。與孟、莊同時而稍晚的西塞羅說過:“一個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稱得上屬于他的東西都存在于他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為什麼?因為他不假旁求,他自圓自足呀。叔本華也說過,“我的擁有就在我身”,他認為這是構成幸福最主要的内容。一個人能力和他所得正好相當,而他的所得又正好與他的理想重合,這是多麼難得的幸福!前面,向黎說獨處讓人感到很自由,又很開心,我想她說的開心,應該就指這種幸福。
真正的獨處,不是孤傲和冷漠
潘向黎:我補充一下,假如不是被扔到人群裡,而是在茶館或書店相遇,那我還是能和朋友聊得很開心的,甚至可以聽到很有意思的話,這種交往對人生是有意義的。反之,人很多的場合,大家必須遵守社交規則,我就不能把某人拉到一邊開小會,不搭理其他人,這樣既輕忽了主人,也怠慢甚至冒犯了别人。所以,我通常謹慎地對待一般意義上的社交,但既然去了,會服從一般的社交規則,跟每個經過的人微笑點頭,該碰杯就碰一下杯。相比之下,我當然喜歡小範圍的聚談,不然就獨處。
汪湧豪:我覺得這個補充很好。我想各位一定不會誤解我的意思。真懂獨處的人不是孤傲、冷漠、自閉,因經由獨處時的學習和反思,他特别能包容,特别善解人意,有強大的共情能力。回到剛才說到的《樹上的男爵》,大家可以看到,柯希莫始終關注地面上的一切,而不是說住到樹上就抛棄、鄙視地面了。相反,他不但沒放棄學習,偶爾還下來戀愛。想想柯希莫是那麼清醒地選擇樹上的生活,而我們仍在地面上尋找迷失的自己。我們似乎還不明白真正“靈魂的生存”應該從哪裡開始。這是我讀這部小說最深切的體會。作為肉體的存在,雖說每個人有各自的生存方式,但作為“靈魂的生存”,應該從獨處開始,并必須也必然從獨處開始。
做到了這一點,我想說,即使再置身人群中,他依然能夠獨處,甚至就仍然在獨處中。因為他從未迷失,随時可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同時具備與别人的共情能力。他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過是脫棄了平庸和鄙俗。還有,他不認為人隻能與自己達成完美的和諧,與朋友甚至伴侶都不能,這不是我向往和踐行的積極的獨處。真正積極的獨處不在表象在精神。它既嚴守分際,又對别人抱有絕大的尊重,對世界懷有絕大的善意。這才是獨處的高境。
最後談談如何獨處。首先是閱讀,它是獨處最好的方式,成本低,收益大,沒有幹擾的閱讀尤其讓人長進。幾年前,美國記者尼古拉斯·卡爾寫了一本《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對人們在喧嚣中讀書,結果隻會在字表滑行,覺得《戰争與和平》太長,《追憶似水年華》又太晦澀深緻感歎。他提醒我強調,獨處中的閱讀首先應該是不求快、不貪多、不讀爆紅書的“品質閱讀”,其次應該是不為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閱讀”。有時人和書的相遇真是奇迹,一旦打開,竟覺得此生屬它。如果你人生中發生過這樣的事,那麼恭喜你,你必定更能忍得寂寞,乃或根本就不會覺得寂寞。
書房 幽齋/攝
其次是玄想。要放空自己,讓靈魂從極想中出走,去不斷探索思維所能到達的邊界,上午做陶淵明,下午化身為斯賓諾莎,這樣才可能領悟世界的廣大和人生的豐富。并且,你不能老想着生的快樂,還要探索死。死是生的另一面,它背向我們,需要人發揮玄想才能與它照面,才能意識到排除它為代價得到的隻能是封閉的生命。然後不會依一般意義上的時間概念安排自己,蠅營狗苟,患得患失。而會覺得,就像翻過一頁就是百年,有一種新的尺度教自己超越日常的雞零狗碎,去思考人類整體性的精神出路問題。這樣你的生活會獲得另一把标尺,你的人生會變得很闊大,因為比例尺不一樣了。
再次就是旅行,最好是一個人旅行,因為它最适宜讓陌生的事物催生新奇的思想,壯闊的風景造就謙卑的人生。大天大地使你切實感受到個人的渺小,從而不斷調整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将看人與審己合為一體。結果你走得越遠,離自己越近,直到有一天由衷地發現你的任何遠行都是為了回到自己。
最後我想引帕斯卡爾的話收場:“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我們不能夠獨處。”我希望各位能與我一起體會這句話的深長意味,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堅強。
欄目主編:顧學文 文字編輯:顧學文
來源:作者:汪湧豪 潘向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