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鄒祺 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普外科肛腸診療中心主治醫師
患混合痔多年卻害怕手術 保守治療效果不佳
吳蘭(化名)今年42歲,重慶秀山人。她告訴記者,自從27歲生完孩子後,她就時不時會出現大便出血、大便疼痛等痔瘡發作的症狀。
“當時年輕,不管它,過幾天自己就好了,所以也就不當回事。但是幾年之後,我發現,大便出現疼痛、出血的頻率變高了,隻要稍微吃得辛辣一點,就會便秘、大便疼痛。于是,我開始買槐角丸來吃。這藥确實管用,吃個兩三天症狀就消失了,但就是效果不長久,要不了多久,又會複發。”吳蘭說。
再到後來,吳蘭發現自己大便時肛門處有痔塊脫出了,而且平時肛門處也總感覺是潮濕的,癢得心煩。“我知道痔瘡病情在加重,也聽說過,如果大便時感覺有東西掉出來、自己收不回去的那種痔瘡,是必須通過手術才能解決的。我去鎮上的醫院問過,那裡的醫生說,要動手術就要住院,總費用要幾千元,一般要住10~15天才能好完。我老公長期在外打工,家裡就我一個勞動力,哪有空閑時間去住院呀,隻能算了,自己在家處理吧。”于是,她選擇了買痔瘡膏塗抹患處,并且每天用高錳酸鉀兌水坐浴。
這樣雖又撐過了一段時間,但痔瘡發作的問題并沒得到解決。“今年,我實在是受不了了。每次大便都會出血,痛得我都不敢上廁所。肛門處總感覺是腫的,反正有一圈肉在那兒不進不出不上不下。我老公說,既然這樣你還是去動手術吧,去大醫院看看,聽說技術好的醫院可以不用住院。于是,我們就到西南醫院來了。”
吳蘭告訴記者:“醫生給我做的是一種全新的微創‘超聲刀’手術,很快,幾分鐘就完成了。沒有住院,做完後在門診治療室觀察20分鐘就回了家。費用共花了1000多元。回家後繼續擦藥、坐浴了10天左右,就全好了。家裡的事一點兒都沒耽誤!”
産後生出“媽媽痔” 影響生活質量
林玲(化名)今年才剛30歲,卻很不幸的患上了“媽媽痔”。
“我生孩子比較晚,去年7月分娩的,是順産。休完産假後,我開始回公司上班。我的工作是埋頭在電腦跟前,處理一筆又一筆的發票和郵件。每天早上8點開始上班,總要加班到晚上9點多才能忙完,确實很累。這過程中,除了上廁所和接開水,其它時候基本上都得坐在座位上忙碌,連伸個懶腰的機會都沒有。”大概就是因了整日忙碌和長久坐着,不到一個月,林玲就發現,自己肛門處好像長出了一圈什麼東西,每次大便後,都有一種沒擦幹淨的感覺。
“開始我不認為那是痔瘡,因為痔瘡會痛,會出血,但是我那個又不痛又不出血,平時好像什麼感覺都沒有,就是一大便就出來了,很影響心情。當時也想過去看醫生的,但又不知道該看哪個科室,所以就拖了下來。”林玲說。
又拖了兩個多月,肛門處的異物感越來越嚴重,而且開始瘙癢。林玲想,這樣下去不行了,那種感覺太讓人惡心,必須采取措施。于是,她到西南醫院普外科去就診。“醫生檢查過後,告訴我說,這個是痔瘡的一種,是因為生孩子時用力過度,而導緻的皮綴。由于我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痔瘡手術,所以可以采用超聲刀技術切除皮綴,讓肛門處恢複一個良好的外形。這樣既有整形的效果,又不會造成肛門狹窄、影響其正常功能。我覺得還挺不錯,就接受了這個手術。”
林玲提醒各位媽媽們:“我聽醫生說,女人生孩子,絕大多數都會誘發痔瘡,這個叫做‘媽媽痔’。就算沒有症狀也沒有皮綴脫出,大家日常生活中也盡量注意一下,大小便時不要太過用力或蹲廁所過久,平時注意衛生習慣。”
多次接受痔瘡手術後 肛門狹窄影響正常功能
王毅(化名)今年45歲,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是“受夠了痔瘡帶來的痛苦”。“我一共做了3次痔瘡手術。”王毅這樣告訴記者:“我是個貨車司機,跑長途的。一旦跑起業務來,接連三四天都在駕駛室裡坐着;有時候為了趕時間,天天都是啃面包吃幹糧,想吃碗泡面都沒時間;而一旦交了活兒,就喜歡去放松一下,喝點酒吃點有味道的東西。長期久坐、飲食不調、喜歡喝酒吃辣,先是導緻我長期的習慣性便秘;到三十多歲時,就開始患痔瘡了。”
第一次做痔瘡手術是在街上一家小醫院做的手術,之後住了一周的院。估計也是他們條件有限、技術有限,沒有把痔瘡切除幹淨。一年多後,王毅的痔瘡就又長出來了。
第二次再去切痔瘡,王毅就囑咐大夫:“你們還是得給我切幹淨啊,做了手術才一年多就又長出來了,這算怎麼回事?”這次手術後,王毅就時常感覺大便不暢,便秘更嚴重了,總覺得肛門口子太小,便不出來。“為此,我隻能盡量多的喝水、吃稀飯。跑長途的路上,吃稀飯哪兒抵餓啊?水喝多了尿多,上廁所又不方便,愁死我了。”這樣過了三年。三年後,王毅又出現了大便帶血、疼痛等痔瘡症狀。這次,他挑了一家大醫院,前去看診。醫生告訴他,由于前兩次手術的疤痕太大,又因疤痕沒有彈性,造成肛門狹窄,所以極易被大便磨破劃傷。那醫院暫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給他開了些消炎藥和通便藥,又囑咐他日常生活中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以緩解便秘,保持排便通暢。
“直到一年多前,我到西南醫院來檢查。醫生發現在那些疤痕的旁邊,又長出新的痔瘡了。于是,他們用超聲刀給我切除了痔瘡,同時又對以前的疤痕進行了處理,松解了肛門狹窄。這樣,我才終于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對/話/專/家
不是所有痔瘡都需要手術 做好日常預防工作很重要
見到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普外科肛腸診療中心主治醫師鄒祺時,他剛從手術台上退下來。他告訴記者:“痔瘡這東西,其實人人都有,關鍵在于它是否發作。它若不發作,那就不是病,不需要治療。”
為什麼這樣說呢?鄒祺表示,痔瘡的最主要表現就是大便出血。偶爾便後滴血或紙上帶血的痔瘡患者,算是輕的,一般不需要手術,隻需對其進行保守治療——吃藥、擦藥、坐浴,通便,再加上對其進行生活常識健康教育即可。但是,如果患者肛門處有痔塊脫出、噴血,或者肛門潮濕、瘙癢、有分泌物了,那就說明病情較為嚴重了。這時,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痔瘡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但若是切得不好,就會影響患者肛門的正常功能,造成肛門狹窄,給患者帶來一系列痛苦。由于這個手術一般在門診進行,有些患者便不太重視醫院的專業性和技術水平。事實上,選擇正規、專業的醫院、科室和醫生來進行手術,健康才更有保障。比如西南醫院普外科肛腸診療中心做痔瘡手術等用的超聲刀,可以達到微創、術中術後無出血、創面疼痛輕愈合快等效果,能給患者免除很多後顧之憂。”鄒祺表示。除此之外,他還特别提醒大家,與其等痔瘡長出來了再去想辦法,不如及早做好預防工作——
第一,不要大量飲酒,飲食要清淡,多吃粗糧、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第二,每天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起床後喝一杯涼開水刺激胃腸運動,積極防治便秘;第三,鍛煉身體,平素可做提肛鍛煉;第四,有便意時要及時排便,排便時不要看書看報,勿久蹲或過度用力;第五,注意肛門衛生,便後及時清洗,積極治療腸道炎症和肛周炎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