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荔枝圖序》是白居易 于元和十五年(820)夏寫的,當時白居易在忠州。荔枝出産在廣東、福建等省,唐朝時在長江三峽一帶也有出産,在北方難以覓到。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緻之,乃置轉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但在當時,一般北方人是很難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畫工繪了一幅荔枝圖,并親自為之作序。
不知道當時是哪位畫師畫的荔枝圖,不過到了近代齊白石畫的荔枝圖是很著名的。
我們來看原文: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缯,膜如紫绡,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這篇序文實是為荔枝圖畫寫的說明,其說明對象是荔枝。作者運用說明從整體到局部、由外表到内核的說明順序以及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層次明晰、詳略得當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
我們來逐句分析,作者先從大處着筆,“荔枝生巴峽間”點明荔枝的生長環境,其實在廣東福建一帶也有荔枝生長,但作者當時擔任忠州刺史,忠州就是現在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作者可能隻看到忠州出産荔枝,而并不知道廣東福建也出産,所以說荔枝生巴峽間,巴峽,就是現在重慶一帶和湖北西部一帶,在《水經注》中描述三峽時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接着便從細微處對荔枝本身的各個部位及其特征加以具體說明。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這段用比喻描繪荔枝的文字:“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缯,膜如紫绡,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這裡采用當時日常生活中習見的十種物體作比,使未見荔枝者借助以往的經驗對荔枝産生具體的印象。
我也是喜歡吃荔枝,可是卻從來沒見過荔枝樹,作者說,樹形團團如帷蓋,
看樣子應該像是蒙古包那樣形狀的,葉如桂,冬青,
葉子像是桂樹的葉子,冬天還是綠色的,華如橘,春榮,
華,就是花的意思,花的樣子像是橘子樹的花,春天開放;實如丹,夏熟,這個“丹”字怎麼理解呢,可以理解成紅色,也可以理解成丹藥的丹,指荔枝的形狀是圓圓的,像是丹丸似的。我傾向于第二種解釋,因為從前面的幾個比喻來看,無論是樹形如帷蓋,還是葉如桂,華如橘,都是用一種事物來比喻,以此類推,實如丹,丹也應該是一種物品,就荔枝果實像太上老君的金丹那樣圓球狀,而不應該是指顔色,況且下文中也說到了荔枝的顔色。
朵如葡萄,朵,這裡指果實聚成的串,像葡萄那樣星編珠聚。
核如枇杷,荔枝的核像枇杷的核一樣;
殼如紅缯,荔枝殼像是紅色的絲綢;膜如紫绡,荔枝膜像是紫色的絲綢;明代徐勃寫過一首詩描寫荔枝膜,
曾向忠州畫裡描,胭脂淡掃醉容消。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
白玉薄籠妖色映,茜裙輕裼暗香飄。
嫣紅狼藉誰收拾,十八閩娘裂紫绡。
瓤肉瑩白如冰雪,荔枝的肉像冰雪那麼晶瑩潔白;
在壽山石中有一個品種中叫做荔枝凍,
漿液甘酸如醴酪,漿液像醴那樣甜,像酪那樣酸,醴,指的是甜酒,酪,指的是奶酪。
沒見過荔枝的人完全可以借助帷蓋、桂、橘、丹、葡萄、枇杷、紅缯、紫绡、冰雪、醴酪這十種可以感知的東西,獲得對荔枝具體而形象的感受。每一個比喻自然妥帖,與荔枝本身的特點貼近。
大略如彼,其實過之,大概就像我描述的那樣,而實際上要比我描述還要好。就是用語言已經難以描述荔枝的好了。
而對色、香、味随時間推移而變化的特點,僅用“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加以簡要說明。這句話如果理解成要想保持革命本色不變一定不能脫離群衆,似乎也可以。
全文短短不到一百個字,不僅寫出了荔枝的出處、外形、味道,而且還寫出了摘下後短期内的變化情況,是一篇優秀的說明文小品。
古代詩詞中提及荔枝的有很多,最著名的當然是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蘇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由于荔枝保鮮期太短,所以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能吃到新鮮的荔枝就非常困難,荔枝也成為了宮廷才能享用的水果。
《紅樓夢》中賈元春想和賈府上下的人玩燈謎,于是打發太監送了一副燈謎,同時賈府衆人也寫了燈謎讓賈元春猜,賈母就寫了一句:猴子身輕站樹梢。謎底就是荔枝,大概預示着賈元春和當年楊貴妃一樣的悲劇結果吧,或者預示着賈府終究會樹倒猢狲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