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肉英
“肖海洋的家庭背景和我一樣,畢十三是我姐姐的微信名,毒舌又娘炮的餘皓就是我一個哥們兒的原型,拍短片作業、去古鎮放孔明燈,這就是我的大二生活。”
對于《一起同過窗》系列作品來說,畢鑫業既是編劇也是導演,還負責後期剪輯,而對于畢鑫業來說,這系列作品就是他的大學“日記”。“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是也有着不普通的瞬間,而我要做的是,把那些普通的瞬間記錄下來。”
導演 畢鑫業
去年《一起同過窗》成為網劇黑馬,在青春校園還沒有成為熱門網劇題材時,一部沒有IP、沒有流量明星的劇,一舉拿下8.8的高分,問鼎2016年評分最高的網劇。轉望今年,《白夜追兇》的出現讓網劇口碑全面回升,《你好,舊時光》《緻我們單純的小美好》也再次讓青春校園題材翻紅,《一起同過窗2》在這種情況下播出,市場情況不容樂觀。
然而,《一起同過窗2》的評分已經高至8.9,觀衆一邊在吐槽新加入的許連翹不如顧一心,一邊又沉迷劇情要給畢鑫業寄刀片,“其實第一季能拿高分是我沒想到的,畢竟我和梅瓊宇(聯合編劇,畢鑫業同學)現在看《一起同過窗》的時候,都覺得好水啊,不忍直視。”說罷,他又點燃一支煙,“相比第一季,這一季我們真的要努力更多。”
“觀衆吐槽角色,就像在說我”
當大部分導演和演員在面對觀衆的批評和質疑都選擇說“沒關系”“做好自己就行”之時,畢鑫業則更加率直,“這部作品是我和梅瓊宇寫的,導演也是我自己,後期剪輯也是我帶團隊做的,觀衆在說角色不好的時候,其實就像在說我,感同身受就是這個意思吧。”
經常說自己玻璃心的畢鑫業是90年生人,中國傳媒大學08級電攝畢業,大一的時候第一學期就考了全班倒數第一,典型的學渣,而之所以會拍攝《一起同過窗》系列也是因為在畢業酒會上的“觸景生情”。“畢業的時候大家情緒普遍高漲,該表白的表白,該拒絕的拒絕,我搶了一支麥過來說,‘我将來肯定會拍一部關于咱們班大學生活的片子!’話說出去了,就做呗!”
一季就是一年,《一起同過窗》系列作品的時間表達就像是《哈利波特》,開始是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車去學校,一季結束就是坐着列車回家,下一季的開始是假期,然後再上學,這樣的故事時間線規整,也更有真實感。
“肖海洋的家庭背景和我一樣,但是大部分人評價說我更像路橋川,餘皓真的是我現實生活中一個朋友的原型,其他的就是我和梅瓊宇兩個人自身剖析性格分裂出的不同個性再重新排列組合的結果。”9位主演,在劇情中成長,也形成了一條“食物鍊”。
“食物鍊”在《一起同過窗》系列中基本就是情感線的意思,相比第一季的單向“食物鍊”,這一季明顯複雜很多,“如果還繼續給觀衆看一個差不多的内容,他們遲早會厭倦的,第二季的‘食物鍊’就像是一個奧運五環,所有人都交織在一起,其實我不想讓觀衆站穩CP,因為站得穩就會失望。”降低觀衆對于CP的執念也更有助于《一起同過窗》後續作品的創作。
在這一季新加入的角色許連翹成為了觀衆吐槽的重點對象,顧一心的離開破壞了原本平衡的“食物鍊”,而新角色的加入更多的實在維持平衡,“許連翹這個角色需要和之前出現過的4個女生有所區分,她不能有顧一心的影子,更不能與其他3個女生重疊,所以人物性格的确立基本是用排除法的。”所以,這個人物偏冷、偏怪一點,顯得格格不入,但是卻立得住。
“就算這一季撲街,也要寫好這兩集”
也許,在第一季時,畢鑫業可能抱有一絲的“玩兒票”心态,到了第二季則真的是用心用力了。而第二季的口碑評分上漲也證明了這一點,“做第一部時,劇本寫了三個月,籌備五個月,拍攝三個月,後期整一年。而第二部在劇本創作就放慢了很多。”
“寫第一部劇的時候,我和梅瓊宇基本就是三天寫一集,第一天出大綱,第二天他整理,第三天我補漏。這樣的狀态持續了三個月。”畢鑫業說,“其實是有點兒水的,我們現在看第一季的時候都嫌棄自己。”到了第二季,為了能将更優質的故事呈獻給觀衆,“我們基本就是要5天寫一集了。”
先是需要将這一集的大綱揉碎,完全不寫台詞,第二天再将第一天完成的部分加上台詞内容,第三天開始完善劇本,一樣先是梅瓊宇撰寫,再轉由畢鑫業修改,剩下的兩天檢查修改,然而和第一季不同的是,有時雖然已經寫好了一集劇本,但是在通讀的時候發現有問題,或者稍有注水,這一集就要被重寫。
“我的時間就這麼多,觀衆等了我一年,我也在用生命去創作,我沒有浪費生命的理由。劇本寫不好還要浪費時間去拍攝、剪輯,太不劃算了。”畢鑫業推了推眼鏡,“其實如果在5天一集的進度中,有一天快一些的話,我還是有休息的空間的。”
從劇本層面來講,第一季和第二季的集數是一樣的。都是26集的劇本,但是因為劇本體量比較大,所以每一集的長度都會超過常規的45分鐘體量,在第一季則根據時間剪輯,“這對于我創作的劇本來說是很傷的,因為我每一集劇本開頭和結尾都有一段内心OS來點名主題,但是根據時間剪輯,就把我埋的梗都破壞了。”
而到了第二季就更加規整,剪短了每一集的時間,将一集劇本展開成兩集劇情的呈現,這也讓觀衆看起來更舒服一些,也減少了對故事的損耗。
“故事好不好,編劇最應該知道,而這次寫《一起同過窗2》的時候,真的快把自己寫吐了,寫到自我懷疑。”畢鑫業搖搖頭,林洛雪和畢十三的“坑”要如何填?怎麼樣的一個故事才能讓林洛雪愛畢十三那麼多年?就這一集劇本的内容,畢鑫業寫了足足半個月,最終找到了“信仰”的答案,“這個詞說起來簡單,但是想從劇本中找到這樣的内容卻不容易。”
林洛雪得了眼病卻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同病房臨床的畢十三就是林洛雪的“信仰”,網友的彈幕說,“我的世界一片黑暗,而你偏偏是一束燈光。”這就是二人之間最好的情感表達,是畢十三給了林洛雪面對黑暗的勇氣,林洛雪在尋找的也是則是自己内心信仰的真相。一句“畢十三,我好想念你啊。”賺盡了觀衆的眼淚,也讓畢鑫業的心落定了。
“《西遊記》經典,
你記得所有的妖精嗎?”
《一起同過窗》系列以“流水賬”式的青春著稱,沒有撕逼、沒有堕胎、沒有回憶、沒有發糖,時下最熱門的“套路”,這部劇統統沒有,但依舊有用一大批固定的粉絲群體。“我寫不了《潛伏》,也寫不出大場面叙事的内容,即使寫出來了,可能也拍不出來吧。”
“我不想讓觀衆看完之後說,哇!這個故事好震撼啊,我隻想讓觀衆在看完我的劇之後能覺得窩心,想給家裡人打個電話或者去聯系一個老朋友。”緩入人心何嘗不是另一種溝通交流,一部作品能對觀衆的生活有一點點影響,已經是成功了。
52集的長度,每集半個小時,雖然一直用“流水賬”形容,但明顯,這一共26個小時的内容講述一年的故事,并非真的是流水賬,隻不過發生的事情稀松平常,暑假、社團招新、拍作業、創業、社會實踐等,但是每一段故事都有亮點,暑假部分試圖講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現實含義,拍作業更是藝術類院校的日常,無論是離别、尋找,還是接受,《一起同過窗》系列給觀衆的感受絕不止是簡單的貼近生活而已。
“我需要将一年365天揉碎了,挑選其中最精彩的内容去豐富《一起同過窗》的26小時,我也隻上過一次大學,想面面俱到還是不可能,能有一些共鳴,已經很不錯了。”《一起同過窗》系列依舊在講畢鑫業自己的大學生活,但是觀衆也能在其中找到共同的回憶,“編劇分兩種,一種是滿足觀衆,一種是滿足自我,我真的是在滿足觀衆,但是又不甘心為了滿足觀衆而舍棄自我。”
沒有青春情結,隻做自己喜歡的内容。“青春不于年紀,而在于心态。我不喜歡的内容,我自己寫不出來,更導不出來。”畢鑫業的直率也讓這位90年出生的摩羯座編劇、導演更“自成一體”。“《西遊記》中,你記得他們72難遇到的都是那些妖精嗎?顯然不記得,但是你一定記得師徒四人和白龍馬。”大學生活普通,但是依舊有能記錄的時刻,可是這個時刻有多特别嗎?顯然不是,也許,《一起同過窗》系列就是在記錄着平凡中稍有意義的瞬間吧。
編劇、導演、剪輯,三個重要工種每一個單拎出來都絕非易事,而畢鑫業卻酷愛将三種工作一起幹,“我自己的本子我最了解,導演的工作就是搜集素材,後期剪輯就是二度創作。是累了點兒,不也挺有意思嗎?”興趣成就了畢鑫業,也成就了一部截然不同的青春劇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