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諸子之學重在哪裡

諸子之學重在哪裡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2 10:20:47

諸子之學重在哪裡(子路篇13.18父為子隐)1

13.18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隐,子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釋】

▲語[yù]:告訴。

▲黨:鄉黨。指鄉裡,家鄉。

▲直躬:直,正直。躬,躬行。直躬者指以直道立身修行的人,大公無私的人。後人認為“直躬”是一個人的名字,不太合理。從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一句分析,也應該是直道而行的人,而不是人名。

▲攘:侵奪,偷竊。

▲證:本義是告發。《說文解字》:證,告也。

▲隐:通“檃”,檃栝的檃,矯正木材彎曲的器具,這裡就是矯正之意,非隐瞞之意。

▲直在其中: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左傳·襄公七年》:“恤民為德,正直為正,正曲為直,參和為仁。” 杜預 注:“正人曲。” 孔穎達 疏:“能以己正,正人之曲,是謂直也。”

【譯文】

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這裡有個直道而行的人,他的父親偷羊,他告發了父親。”孔子說:“我們家鄉直者與你們這有所不同,父親會矯正兒子的錯誤,兒子會矯正父親的錯誤,通過矯正使人改正錯誤也就是直了。”

【學而思】

“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實則是葉公的政治主張,葉公主張法治,大義滅親。“父為子隐,子為父隐”是父子之間相互矯正錯誤,這是儒家提倡的教化,是德治。

參讀:

《公冶長篇》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雍也篇》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鄉黨篇》10.16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衛靈公篇》15.7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衛靈公篇》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季氏篇》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隐;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

《微子篇》18.2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知識擴展】

“直躬者,其父攘養”是一個寓言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根據民間傳說加以改編而成的。

《韓非子·五蠹[dù]篇》: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殺之!”以為直于君而曲于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而求緻社稷之福,必不幾矣。

【譯文】楚國有個直躬者,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兒告發,令尹說:“殺掉他”,認為他對君主雖算正直而對父親卻屬不孝,結果判了他死罪。由此看來,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親的逆子。魯國有個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屢戰屢逃;孔子向他詢問原因,他說:“我家中有年老的父親,我死後就沒人養活他了。”孔子認為這是孝子,便推舉他做丁官。由此看來。父親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殺了直躬者,楚國的壞人壞事就沒有人再向上告發了;孔子獎賞逃兵.魯國人作戰就要輕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間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卻既贊成謀求私利的行為,又想求得國家的繁榮富強,這是肯定沒指望的。

這是儒法之争,法家提倡“法治”,儒家提倡“仁政”,韓非子舉例批判不能因孝而損害國家集體利益。《韓非子》一書是後人搜集其遺著編撰而成,書中有很多當時的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成書時間應在秦漢時期,這個時候的“忠”已經與孔子時期的“忠”有了不同含義,法家的“忠”是忠君愛國,儒家的“忠”是忠誠無私,盡心竭力。

關于士兵因“孝”逃跑而被孔子獎賞的問題,需要了解春秋時期的曆史,春秋時期的戰争是士族階層的争霸之戰,到了韓非子所處的戰國時期,戰争由争霸戰争轉變為兼并戰争。兼并戰争是消滅軍隊,吞并領土,是滅絕之戰。争霸戰争不存在消滅對方,而是打服對方,讓對方聽話。《司馬法·仁本》:“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意思是說,追擊敗逃的敵人不超過一百步,敵人主動退兵,跟蹤追擊敵軍的最大距離就是三舍,一舍是三十裡路,超過這個距離,就不能追了,否則就是違背禮了。《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 “不重傷”意思是說,古代戰争一旦把對方打傷,不能繼續打;“不擒二毛”,二毛指頭上有黑白兩種頭發的人,即老年人,要讓他回去養老。

《呂氏春秋·當務》也有差不多相同的記載:楚有直躬者,其父竊羊而谒之上,上執而将誅之。直躬請代之。将誅矣,告吏曰:“父竊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誅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誅之,國将有不誅者乎?”荊王聞之,乃不誅也。孔子聞之曰:“異哉!直躬之為信也,一父而載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如無信。

【譯文】楚國有一個直躬者,他的父親偷了别人的羊,直躬者将這件事報告荊王,荊王派人捉拿直躬者的父親并打算殺了他。直躬者請求代替父親受刑。将要被殺的時候,他對執法官員說:“我父親偷了别人的羊,我将此事報告給大王,這不也是誠實不欺嗎?父親要被處死,我代他受刑,這不也是孝嗎?像我這樣既誠實又有孝德的人都要被處死,我們國家還有誰不該被處死呢?”荊王聽到這一番話,于是不殺他。孔子聽了後說:“直躬者的誠信真奇怪!一再用他的父親為他取得好名聲。”所以直躬者的誠信,還不如不誠信。

《莊子·雜篇·盜跖》:“直躬證父 ,尾生溺死,信之患也”

《呂氏春秋》和《莊子》都批判了“直躬者”的誠信,間接贊同了孔子的“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