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作文的技巧和方法?關注櫻桃 |看點不一樣的學習方法,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關于寫作文的技巧和方法?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關注櫻桃 |看點不一樣的學習方法
議論文,是不大好寫的,
因為它需要通過寫作者的講述,
讓閱讀者接受某一個觀點,甚至做出一些改變。
非常考驗寫作者的語言邏輯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我們在小學初中的學習中,會學到不少議論文寫作的技巧。
但很多時候,寫着寫着會陷進技巧裡,
而忘了議論文最重要的目标:
說服某一個人!
或者,
影響某一些人!
說到底,議論文是一個目的非常明确的實用文體。
我們需要掌握的是如何使用(例證法、引證法、對比論證法......)這些方法,
而不是為了用方法而用。
剛好,先秦時期的說理散文大都設計精妙、分析透徹。
于是,我選取了3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片段,
都是非常成功的說服了“王族”的成功案例,
一起來看看這些厲害的古人是怎麼說理的吧!
《燭之武退秦師》節選
背景:
秦、晉聯合圍攻鄭國,危難之際燭之武請見秦穆公,說了一番話,秦穆公聽後當即撤兵回國,鄭國之困遂解。
燭之武說: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燭之武的構建:
1、開篇表明态度和立場,将自己和鄭國置于事外。目的是為了在之後對利害關系的分析中,讓自己顯得更客觀。這種方法在談判類的說理文中常會出現,比如大家熟知的《谏逐客書》,李斯也是将自己抽離出來,通篇未講“逐客令”對自己的不利,隻談對秦始皇的影響。
2、分析局勢,指出攻打鄭國對秦國、晉國各自的利弊。用對比的方式來講,一得一失,非常明确。
3、切中要害,分化秦晉聯盟。燭之武運用自己對天下大事的觀察和分析,将晉文公和秦穆公兩強的野心直接拿到台面上來,激化潛在矛盾。
《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結構邏輯非常強的說理類文章,層層遞進,以達到說服的目的。
《王孫滿對楚子》節選
背景:
楚莊王在确立了霸權之後,想取周天子而代之,問代表天子權威的九鼎輕重。周大夫王孫滿對楚莊王說了一番話,居然使他改變了整個治國方針。
王孫滿說:
“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纣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王孫滿的構建:
1、直接給出言簡意赅的論點。不羅嗦又易懂易記的論點成為了這整篇文章的記憶點。
2、大量正反例證,而所舉的這些帝王之道,又正好與楚莊王的身份、以及他追求的千秋霸業能夠産生共鳴;且大量的案例也比孤例更有說服力。
3、切中要害,深化楚莊王内心對文明的向往、對名正言順的信念。
《王孫滿對楚子》的精彩之處在于論點的高度概括,以及例證與說服對象需求的高度一緻。
《鄒忌諷齊王納谏》節選
背景:
這是兩個美男子比美,結果促成齊威王廣開言路,使得齊國政治清明、八方來朝的故事。
美男子之一鄒忌對齊王說: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裡,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鄒忌的構建:
1、以故事開頭。當局者迷,先讓對方從自己的第一視角跳脫出來,把要講的道理放在别人的故事裡講完。
2、做一個類比,再把道理遷移到對方的處境中,使人煥然大悟。
《鄒忌諷齊王納谏》是“諷喻”(用講故事等方式來說明道理)這種文體的代表之作。除了視角上的變換,還有一種是将深奧的道理放到淺顯的故事裡來作類比。
事實上,這三位高手說理的構建思路在我們寫議論文時也經常會用到。
● 比如以理服人的文章,
這種文章,常常需要有獨特的視角和獨到的見解,
能夠想到閱讀者沒有想到的關鍵因素,
或者用不太常規的邏輯将大家都能看到的因素串聯起來,
而這種出人意料的表達,
又非常合情合理,
這就能夠達到說服的效果。
比如上面提到的《燭之武退秦師》。
● 另一種是以分析制勝的文章,
闡明個中利害關系,
這種就非常的有針對性,
首先需要深入了解閱讀者的顧慮、擔憂、畏懼和期待(也就是痛點),
并且通過分析将這些情緒各個擊破。
通常這種分析會是層進式的結構,
這需要作者對闡述的這個問題有非常全面的認知,
想到并堵住所有可能的質疑(就是你們說的“預判了誰的預判”)。
還是比如上面提到的《燭之武退秦師》。
● 還有關于如何引經據典,在議論文中能夠引用典故是非常高級的寫法,但是也不能亂用,結合上面的三個例子,給大家四條小建議:
1、耳熟能詳的典故
使用時直接點出它與所要表達觀點之間的聯系,不用過多闡述典故本身。
2、比較冷門的典故
非要用到這類典故,最好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點出觀點。切忌用長篇大論叙述典故本身。
3、如果儲備足夠,引用多個觀點統一的典故,可以使論點更豐滿,不容辯駁。
4、所引典故的人物、特征、處境至少一個方面要與閱讀對象有較強的相似性。
好啦,議論文的構建就簡單講這些!
讀古文,不但可以學習古人說話的智慧,還能夠積累不少典故哦!
快放假了,不如讀一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