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
說起中元節(民間也叫七月半、盂蘭盆節),大家可能相對比較陌生,那麼這個節日,到底有哪些來曆和習俗呢?
一、俗家來源:七月半祭祖
農曆七月十五,民間俗稱七月半祭祖節,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這個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
按《周禮·春官·司尊彜》記載:“秋嘗冬烝,祼用斝彜、黃彜。”在《禮記·王制》也寫道:“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
上面提到的春礿、夏禘、秋嘗、冬烝均是當時的天子或諸侯在宗廟舉行的大型祭祀活動,适時,古代先民甄選土地産出和時令佳品,向祖先和神靈進行獻祭,祈願來年風調雨順。 特别是秋嘗祭祀,尤其隆重。經過幾千年傳承,秋嘗逐漸演變成為民間敬祖盡孝的節日。
二、道家來源:中元節
中元節是東漢以後才逐漸出現的道教節日。
在道教中“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分别會在“三元日”下屆巡遊,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這三位大神各司其職,出現的時間比三清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還要早,是道教較早供奉的神靈,源自對“天、地、水”的崇拜,神階非常高。
天官名為上元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隸屬玉清境,統管天上各路神仙及人間帝王,聖誕為正月十五上元日,即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
地官名為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隸屬上清境,統管三山五嶽各路神仙及城隍土地。聖誕為七月十五中元日,在那一天,地官校勾搜選衆人,分别善惡,囚徒惡鬼,當時解脫,即所謂地官赦罪。
水官名為下元五炁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旸谷帝君,隸屬太清境,統管水中各路神仙,聖誕為十月十五下元日,在那一天,水官大帝會校戒罪福,為人消災減厄、解冤釋結,即所謂水官解厄。
三官出巡
傳說中元日地府開門,衆鬼也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覓食。鬼節一說可能就由此而來。
唐代道教盛極一時,中元節亦開始興盛,“中元”就逐漸成為了一個固定的節日,節期設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延續至今。過去中元日各地會舉行祭祀鬼魂的儀式活動,點燃荷燈為亡魂照亮回家之路。道教舉行 “中元普渡” 盛大法會,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順帶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間則是祭拜地官及祖先。
三、佛家來源: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是佛教節日,節期也是每年農曆七月十五。
《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目連救母”。目連尊者(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叫青提夫人,雖然目連極有道心且孝順,但其母吝啬貪婪,更從不修善,死後堕入地獄餓鬼道。
目連尊者
目連尊者以神通力觀見其母餓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就以神通力運送飯食以供其母,不料剛進嘴便化為灰燼。目連無計可施,十分悲哀,祈求于佛祖。佛祖說其母罪孽深重,縱使目連神通第一也無法解救其母之苦難,隻有于七月十五衆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之日,備飯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燒香燃燈,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衆,借十方僧衆大德威神之力,方能使其母解脫。
目連救母
目連乃依佛囑,其母終得以吃飽轉入人世,生變為狗。目連尊者又誦了七天七夜的經文,終使其母脫離狗身,進入天堂。
根據佛經所示,如能在功德、勝會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現世父母、六親眷屬,脫離三塗(三塗,又作三途。即火塗、刀塗、血塗,義同三惡道之地獄、餓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諸惡業所引生之處),衣食豐足。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脫離餓鬼之苦,生于人天中,福樂無極。如父母在,更能福樂百年、長壽無病、無一切苦惱之。
七月半、中元節、盂蘭盆節節期同為農曆七月十五,七月半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
事實上,世俗、佛教與道教對七月十五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而随着時代的變遷,現在的“中元節”,其實已經兼具七月半、中元節、盂蘭盆節的習俗,各種習俗混雜交織,已經實現了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并為其賦予了全新的文化意義。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