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1 10:58:09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我們要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主動去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道德,全方面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曆史文化中守誠信、求大同、重民本、講仁愛、崇正義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時代價值中,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建設内涵更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核心價值觀有其固有的根本,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認真梳理分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幹的儒家思想淵源,以便更好的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作用,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儒家思想淵源)1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

“我們要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主動去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道德,全方面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曆史文化中守誠信、求大同、重民本、講仁愛、崇正義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時代價值中,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建設内涵更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核心價值觀有其固有的根本,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認真梳理分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幹的儒家思想淵源,以便更好的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作用。

一、國家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儒家思想淵源

“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②就整體而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思想古已有之,是綜合創新的思想成果,與儒家文化有着天然的聯系。

民富國強的立國旨歸

民富國強,從古至今大都是國家發展的首要目标。先秦時期,屈原就有“國富強而法立息”之說。孟子雲:“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富民,基礎條件是豐衣和足食,在儒家文化當中,“富”隻是其中一部分,“強”則是重點與關鍵點。孔子的學生端木賜問孔子如何為政治國,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顔淵》)孔子将“足食”視為為政治國的三大基本綱領之一,而“足食”的本質就是富民,孔子又提出了“先富而後教”的治國思想。孟子繼承孔子思想:“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盡心上》)認為百姓的富強才是國家富強的基礎。荀子融儒家和法家在富國富民問題上的積極主張為一體,提出了頗具特色的“富國”主張:“兼足天下”或“上下俱富”,即同時包括“足君”或“上富”,又包括“足民”或“下富”,具有十分明顯的富民傾向。明初方孝孺也認為:“天下何患乎無财,能養民而富安之,不求富國而國自富矣。”(《遜志齋集·送陳達莊序》)可見,民富國強的思想可謂源遠流長。

民為邦本,本固邦甯的民本精神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思想資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在以集體、社會為本位的東方文化體系中,彰顯的是“民本”思想。《尚書 五子之歌》說:“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甯。”這是民本思想的最早表述。在中國古代,“愛民”被視為國家是否能保持長久穩定的根基。“國将興,聽于民;将亡,聽于神。”“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思想家們看到了民衆在社會變革、政權更叠中的巨大力量,正是看到了民衆的巨大作用,孔子提出“仁”為核心的政治主張,強調“為政以德”,要養民、教民、利民,從而将民本思想推向了新階段。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愛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荀子更是振聾發聩:“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張岱在其《四書遇》中有“予奪之權,自民主之”的說法,把傳統的“民本”和近代的“民主之”區别開來,成為傳統“民本”思想的拓展。黃宗羲主張“天下(人民)為主,君為客”,則是民本思想的高峰,近代“民主”思想已初現端倪。

禮法教化的文明價值

文明,可謂社會開化、進步的狀态,是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的特征。文明的最早涵義《易·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中華文明一詞,本身就意味着文德輝耀。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禮”一直占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論語》中有雲“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裡孔子說的是人的修養應開始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孔子又說:“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想自立,必先有禮的修養。戰國後期的荀子也明确指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甯。”并把禮與法相提并論,“禮儀者,治之始也。”“禮儀制而制法度。”管子則把禮視為立國的精神之本,指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是一種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特定的外在表現形式的行為規範,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禮樂教化,充分體現了華夏文明的高度自信,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符号象征。

貴和尚中的和諧思想

“禮之用,和為貴”,“和”即“和諧”,儒家文化有着重“和”去“同”,和而不同的價值取向,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在氣蘊。“中”即事物的“度”。“貴和尚中”是指以和諧為貴,崇尚中道,用“持中”、“用中”的方法,達到事物的和諧、平衡及統一。和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在氣質。十九大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甯靜、和諧、美麗。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和諧”,是對古代和諧思想合乎規律的繼承和發展,人與人各得其所,人與自然和諧持續發展。

二、社會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儒家思想淵源

儒家思想中含着平等、自由思想,講求以義制利,克己奉公、禮樂教化、德法相濟,是我們接受公平正義、法制思想的曆史文化基礎。

“為仁由己,力命結合”的主體自由精神

自由是人類活動的基本目的之一,具有達成其他有價值的事物的倫理自覺。《論語·顔淵》講:“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為己”即以主體自身為出發點的自我實現,而“為人”則是自由的外在價值。“為仁由己”的主體自由性主要表現在主體的道德自覺基礎上主動地進行理性賦予的自我選擇、自我約束和規範,并将理性原則導入人的道德行為,積極肯定了自由蘊含的理性品格,高度褒揚了個人作為自由的、道德主體的力量,高揚了自由的道德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為仁由己”思想中所體現的主體自由精神,既有其時代特征,又有其超時代意義,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淵源之一。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因循天道的平等情懷

平等屬于人類的共同追求。在我國先秦時代就非常關注平等的問題。儒家提倡的平等思想往往與國家治理聯系在一起,《禮記·孔子閑居》裡講,“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此三者,以勞天下,此謂之三無私。”“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就平等而言,最重要的是人性與人格的平等,儒家思想主張通過“論德定次,量能授官”的後天努力來改變自身不平等的局面。這些思想資源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源泉。

“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體現了對和諧友愛社會的向往。最能體現儒家理想社會的是《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其中“天下為公”,是對“私天下”的現實的批判,“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蘊含着民主、平等、公正的思想。

“禮法共治,德刑并舉”的治理思想

社會治理效果在于刑罰與德治并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教化育民是首要政治目标,化民成俗,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孟子提出“徒善不以足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荀子進一步提出“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人是法、禮的主體,在治國諸要素中最為重要。在先秦時期,逐步形成了相對系統的德刑并舉、先德後刑的法治思想。

三、個人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儒家思想淵源

儒家思想中,蘊含着豐富的個人修身思想,構成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文化,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源泉。

“家國情懷”的愛國傳統

“家國情懷”是儒家傳統文化資源中最珍貴的精神資源。《漢紀》中提出“親民如子,愛國如家。”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傳統将個人追求與社會目标統一了起來。“家國情懷”體現在對自己國家的一種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寶貴的文化精髓是形成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底蘊。

業精于勤的從業标準

敬業是中國古代從業的道德标準。韓愈言道:“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進學解》)。“業”不分“廟堂之上”或“江湖之間”,隻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就會有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内涵的敬業思想,是千年民族偉業得以延續的基石,創建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真實無妄的交往原則

“立人之道”、“立政之基”和“立國之本”,都離不開“信”,而其核心内涵則是“真實無妄”。“真實無妄”,指對某種信念、原則和語言出自内心的忠誠。“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荀子·不苟》)。誠信,是傳統道德最基本的體現,也是社會和諧的根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的“誠信”不僅要求人們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并把個人層面的誠信提升到社會、國家的層面,再用國家層面的價值導向規約個人層面,起到了更好的實踐效果。

仁者愛人的待人之道

友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冠義》)儒家文化中的“仁者愛人”、“恭、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這些簡短的信條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與人為善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善中友外,方為友善。”是儒家思想中待人接物的基本準則,也是儒家思想中的瑰寶。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中探究儒家思想精髓底蘊并加以創造性的轉化,既是尊重曆史與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複興民族精神與文化的偉大行動。

①.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02②.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0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