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學曆類别為普通高等教育什麼意思

學曆類别為普通高等教育什麼意思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9 03:17:39

學曆類别為普通高等教育什麼意思?作者:熊丙奇近日,北京市教委發布《意見》,要求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不得單獨使用“大學”“學院”字樣,而要明确加上“專修”“研修”等限定詞,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學曆類别為普通高等教育什麼意思?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學曆類别為普通高等教育什麼意思(光明時評叫停使用)1

學曆類别為普通高等教育什麼意思

作者:熊丙奇

近日,北京市教委發布《意見》,要求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不得單獨使用“大學”“學院”字樣,而要明确加上“專修”“研修”等限定詞。

據報道,所謂“民辦非學曆高等教育”,就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和個人,面向社會舉辦的教學内容屬于高等教育層次,但不具備頒發國家承認學曆證書的學校。這些年,這類學校在滿足許多人自我提升需求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現實問題。

由于競争加劇、生源缺乏,這些學校的招生正在從過去的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生源争奪戰”日趨激烈。 在經營壓力下,不少實力較差的學校開始琢磨歪門邪道,或是隐去“專修、研修、職業”等字眼掩飾身份,或是加上“大學”等後綴拔高自身。

在每年的高考招生季,教育部等部門都會發出招生預警,提醒考生和家長注意防患“招生詐騙”。混淆學曆性質招生就是比較典型的“招生詐騙”。本來是進行非學曆高等教育的機構,卻對學生“承諾”完成學業後,可獲得全日制高校一樣的文憑。而等學生上學後,才發現機構根本無法兌現承諾。這不僅擾亂招生秩序,也侵犯學生的合法權利。

治理這類招生亂象,除依法嚴厲打擊外,明确這些機構不能命名為“大學”、“學院”是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措施。不過,更重要的是要消除根深蒂固的“學曆情結”:非學曆高等教育要回歸“非學曆”,而受教育者要以能力提升為目标規劃學業發展。

一旦明确了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不能用“大學”、“學院”命名,這些機構在招生時,也就很難再混淆學曆性質。但此舉也是有争議的,比如有輿論質疑,這是對非學曆高等教育的歧視。非學曆高等教育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隻是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同而已。要建設學習型社會,必須促進非學曆教育與學曆教育平等發展。

非學曆高等教育,本來應該立足“非學曆”屬性,重視非學曆技能培訓,培養受教育者擁有終身就業的能力。但是,我國不少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卻搞學曆教育,包括自考助學、成人教育、網絡教育等。近年來,随着全日制高等教育規模擴大,高考錄取比例提高,繼續教育學曆教育的空間已經十分狹窄,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還想搞學曆教育,也就會陷入更嚴重的生源困境。在這種情況下,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就在招生營銷上做文章,把學校包裝為大學、學院,進行虛假招生宣傳。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學生、家長其實也是很清楚地知道這些機構其實是非學曆高等教育機構的,因為這些機構招生,并不需要填報志願,也不按高考分數錄取。但他們之所以“輕信”承諾,也是投機心理在作祟,錯以為這些機構能“搞定”全體制學曆文憑。甚至存在這種情況,有的學生在快畢業時,才發現自己“被騙”,而即便在求學過程中,發現學校開展的就是自考助學,但為了獲得全日制大學文憑,還配合學校提出的要求,并不向有關部門舉報學校的違法招生、違法辦學。

從現實看,我國的非學曆高等教育、繼續(成人)學曆教育得到的社會認可程度比全日制學曆高等教育低,這是因為整個社會更認可全日制學曆教育,這是“學曆社會”必然存在的問題。很多受教育者,是以能獲得怎樣的學曆,來選擇教育,對于不能頒發國家承認文憑的非學曆高等教育,即便能給受教育者高質量的非學曆教育培訓,但由于沒有學曆就很難獲得生存與發展空間,他們也就會考慮如何與全日制學曆教育機構或者繼續學曆教育機構合作,搞學曆教育。招生亂象由此産生。

随着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我國社會也将從“學曆社會”走向“能力社會”,我國的非學曆高等教育,不應該再走學曆教育之路。事實上,不能“回報”給受教育者一紙文憑的非學曆教育,如果專注提高非學曆教育質量,更值得尊重。《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在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目标過程中,非學曆高等教育要找準自己定位。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來源: 光明日報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