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訊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昨晚發布消息稱,港珠澳大橋将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集橋、島、隧于一體,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從2004年3月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成立,到200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建設,港珠澳大橋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曆時14年。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将大大縮短香港到珠海、澳門三地的時空距離,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驅車僅需30分鐘的車程。通車前,如果陸路往來三地隻能繞道東莞虎門大橋,車程在3小時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輪也要1個小時。
昨天,港珠澳大橋穿梭巴士有限公司正式發布穿梭巴士票價,港珠線與港澳線同價。以人民币計算,日間正價票價為58元,時間為6:00至23:59;夜間正價票價為63元,時間為0:00-5:59。兒童、老人等可購買5折優惠票。
2018年8月23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港珠澳大橋收費站車輛通行費收費标準确定為:小型客車(私家車、出租車)150元/車次,大型客車(過境巴士)200元/車次,穿梭巴士300元/車次,普通貨車60元/車次,貨櫃車115元/車次,收費标準以人民币結算。
據悉,港珠澳大橋主橋僅在珠海設1個收費站,該收費站包括20條收費通道。内地ETC和香港快易通可在橋上自動扣費。現金繳費需使用人民币,非現金結算以人民币計價。同時,民衆還可使用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方式付款,收費标準以人民币為基準,港澳兩地按照扣費時的彙率實時換算。
2017年12月,廣東發改委就曾開展港珠澳大橋車輛通行收費标準聽證會,對比當時的兩個聽證方案,最終正式公布的收費方案主要是降低了穿梭巴士的通行費,由原來的450元/車次降至300元/車次,這也大大降低了來往遊客的消費标準。
據悉,大橋收費主要用于大橋建設的銀行還貸、大橋養護和管理人員的開支,後期還可能降低收費。
香港及内地維養及緊急救援車輛在港珠澳大橋執行任務
港珠澳大橋開通在即,香港特區政府19日刊憲公布有關内地維養及緊急救援車輛在港珠澳大橋的掉頭安排。為妥善保養大橋及迅速處理意外事故或其他緊急情況,香港及内地均可派遣維養及緊急救援車輛在港珠澳大橋執行任務。
香港特區政府運輸署發言人表示,有三類内地車輛在港珠澳大橋主橋段執行道路維養任務或其他緊急情況的過程中可以進入香港。
第一類是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所雇用或授權的維養車輛,而該車輛展示有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所指定的标記,及在港珠澳大橋主橋段執行道路維養任務的過程中可以進入香港。
第二類是珠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名下登記的救護車,而該車輛在港珠澳大橋發生意外事故的情況下在執行救援任務的過程中可以進入香港。
第三類是珠海市公安消防局名下登記的消防車,而該車輛在港珠澳大橋發生意外事故的情況下在執行滅火及救援任務的過程中可以進入香港。
運輸署發言人表示,考慮到上述情況的特殊性及有關行車路線的特定性,由2018年10月19日起,憲報公告豁免《道路交通(車輛登記及領牌)規例》适用于有關車輛。上述豁免不會影響其他香港法律應用于在香港道路行駛中的上述車輛的情況。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這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其120年的設計壽命、16級台風的抗風能力、島隧工程等,在香港特區立法會工程界功能界别議員盧偉國看來,均表明中國橋隧工程技術已毫無疑問領跑世界。
今年9月,超強台風“山竹”以最高時速240公裡襲港,盧偉國坦言,當時透過新聞密切關注港珠澳大橋狀況,不過絲毫不擔憂大橋會受損,“大橋可承受時速432公裡的風力,遠遠超過目前香港曾經曆過的所有台風。”
事實證明,盧偉國信心背後的确有如他所說“精細的大橋抗風設計”。
盧偉國以他較為熟悉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記者介紹抗風設計,他透露,在人工島設計階段,早已對高低海潮都有嚴密計算,以“可抵抗百年一遇的風浪”為要求。
落實到建造階段,“每一塊防波石的擺放位置及方法都依照國家标準”,不僅如此,經過計算機精确計算後,所有步驟還需經過實體模型測試,盧偉國形容這一工程“極其嚴格”,所以經得起風浪考驗。
綜合大樓建造的高度控制是人工島建造的另一個技術難點,這是盧偉國前去考察時由現場工程隊伍所提出。人工島鄰近機場的地理位置,對建築物及建築設備均産生高度限制。于是工程隊伍采用預制的方法,“将龐大天花闆的一個個部件運到人工島,再拼起來。”盧偉國說。
事實上,他提到的這種“搭積木”式的預制方法應用于港珠澳大橋建造全程。填海所用的鋼圓筒便是在上海完成制造,直徑22米、高50多米的逾百個鋼圓筒經由水路運至香港,于海中逐一豎立,深插入海床面以下約30米處,由無至有,形成人工島。
“搭積木”的另一典型案例,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中世界首例海底深埋沉管隧道。于水下近50米處建造的沉管隧道全長6.7公裡,由33個巨型混凝土管節組成,每個管節長180米,重量達8萬噸,排水量超過一艘航母,達75000噸。
盧偉國至今仍記得兩三年前,他與幾十位香港工程專家在位于珠海牛頭島的港珠澳大橋沉管預制廠見到這些龐然大物時的震撼,笑稱“那次我們真是大開眼界”。
香港并非沒有預制技術,相反,樓房及諸多公共建築均如是建成,香港市民對馬路上貨車載有房屋部件也都司空見慣。“但我們所見過的規模比沉管工程小太多了”,盧偉國當時在工地上見到的沉管,高度約達十層樓。
這些沉管在牛頭島建造完成後,運至計劃海域沉入海底,穿越淤泥質土、粉質粘土及砂層等不同特性的多種地層,進行精準對接安放,原本預計8個月的海上作業時間縮短至1天,并實現無一處漏水。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設計分部設計師、海底隧道設計分項負責人林巍曾撰文以一串數字介紹島隧工程7年的建造曆程——共開展140項試驗,曆經28次台風侵襲,也遭遇7次如河口羽、異常波等危機,最終化險為夷,擁有40項創新和540項專利。
“這項工程對世界工程學界而言都是技術含量、難度非常高的。”盧偉國對此稱贊不已。
“對香港人而言,2018年是很開心的一年,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這兩個跨境交通都投入服務。”盧偉國相信,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将為香港帶來人流,也使物流及服務流受益,“從海陸空三方面綜合交通來考慮,為鞏固香港重要交通樞紐地位,大橋通車是必要的一步。”盧偉國十分肯定。 (韓星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