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拼音分享完了,接着學習漢字,在學習漢字之前先要了解 漢字的産生,特點,及演變過程。
一、、漢字的産生、特點及演變
(1)漢字的産生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書寫符号系統。它是漢族人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
中逐漸創造出來的。遠古人民不滿足于口頭交際,于是開始畫畫、結繩記事,後
來在畫畫、結繩記事的基礎上逐漸産生了文字。
(二)漢字的特點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
另一類是表意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說漢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号(由不
同筆畫構成)來記錄漢語的。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裡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
就形成了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的特點。
(三)漢字形體的演變
漢字在曆史上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五種正式字體,以及
草書、行書等輔助字體,被稱為“漢字七體”。甲骨文是指殷商時代刻寫在龜甲
獸骨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篆書有大篆、
小篆的區别。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
通行于秦代和西漢前期。隸書有秦隸、漢隸兩種。秦隸是産生于秦代的隸書。漢
隸是在秦隸的基礎上演變來的,是漢代通行的字體。楷書是興于漢末盛行于魏
的一種字體。草書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章草是隸書的草寫體,東漢章
時盛行。今草産生于東漢末。狂草産生于唐代。行書産生于東漢末,一直運用今
漢字七體:
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商) (周) (秦) (漢) (漢末)
現行漢字經常運用的是楷書、行書,在文物古迹、印章、對聯、匾額及文章
的标題等特殊場合,有時也運用草書、隸書、篆書或金文、甲骨文,至于書法藝
術作品,各種形體都可能運用
從形成的手段來看,現行漢字有印刷體和手寫體的區别:
1.印刷體,其常用的有下列幾種變體:宋體,仿宋體,楷體,黑體。
2.手寫體,指用手執筆直接寫成的漢字。根據運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寫體
可以分成軟筆字和硬筆字兩類。軟筆字指傳統的毛筆字,硬筆字指鋼筆字、鉛筆
字、圓珠筆字、中性筆字等
二、漢字的造字法
漢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使用人口最多的,唯一的表意系統的文字。漢字
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内容。
漢字,一般認為産生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中後期的大口文化時期。大汶
口文化的陶文已有形音義三種成分,是漢字産生的雛形。漢字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智慧的結晶。漢字對朝鮮、日本、越南等亞洲鄰國的文化産生過較大的影響。漢字的構字規則是怎樣的呢?
許慎《說文解字》中“六書”的名稱是: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
假借。“六書”中,真正的造字法是四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而轉注、
假借并未造出新字,隻算“用字法”。
(一)象形
《說文解字》:“象形者,畫成其物,随體诘(jié)诎(qū),日月是也。”根據
實物的形狀,畫出實物外形的特征。象形字多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很少。
象形是漢字造字之基礎。漢字的造字從圖畫開始。指事、會意、形聲都是在
象形的基礎上進行變化的。
象形字在《說文解字》中有364個。如:日、月、車,牛、虎、犬、止、目
人、女、行、貝、鼎、皿眉、高、夕、自、齒、瓜、羊、舟。
(二)指事
就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這
種造字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性的符号,即不成圖形的符号(成了圖
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類是附合在圖形上的符号。
指事字,《說文解字》中收集了129字,如:上、下、中、亦(腋)、太
(肱)、本、末、朱、寸、刃、甘。
(三)會意
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會
意造字比指事造字要廣泛一些。如:秉、及、休、并、莫、鬥、執、武、牧、
看、飲、初、典、毓、依、安、北、突。
(四)形聲
《說文解字》:“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警相成,江河是也。”按事設形,再取
諧聲合成。特總是形旁表義,聲旁标音,注入了音标的成分,給造字提供了廣闊
的空間。《說文解字》收形聲字7697個,占字的大多數。形聲字是漢字從表意走
向表音的突破。
1.形聲字的形旁有提示字義的功能,幫助人們理解字義。如
草字頭,與植物有關,如:草、花。
金字旁,與金屬有關,如:鋼、鈴。
雙人旁,與走路有關,如:征、循、徐。
2.形旁在字的形體中的位置不一樣。如:
上形下聲:茅、空、簡、竿、藍、盎、董。
下形上聲:基、恐、烹、想、資、墾、紫、盒。
左形右聲:松,結、理、緩、換、夥、诘、轉。
右形左聲:救、鴿、鹂、緻。
内形外聲:辯、聞、問、悶、莊、床。
外形内聲:衷、園、匮、廊、闌、袤、座、闊。
(五)轉注
部首相同,意義相近,用了相互注釋内容的含義。轉注也不造新字。
如原有一個“老,” 表示年紀大的意思,面由于時間和地區的不同,又有用
“kǎo” 這個音表示“老”這個音表示“老”的意思,于是又造出了一個與“老”字
相近和意義相同的“考”字。
六)假借
《說文解字》:“假借得,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沒有這個字,依聲音相同假托于其他事,隻要聲音相同,與意義沒有聯系。假借沒有創造新字。
令”,原為“接受命令”,後借用為“縣令”的“令
長”,原為“頭發長”,後借用為“縣長”的“長”。
而”,原為“胡子”,後借用為連詞“而。
以上分享就是我們的漢字,跟孩子學習漢字知識,了解漢字由來,明天給大家分享一些容易讀錯的字。期待明天更新吧!
我是80後的寶媽,也是教育工作者,現在我的兩個寶貝,哥哥上小學,妹妹上幼兒園,平時關注教育類信息比較多,經常總結歸納到筆記本上,從今天開始,分享到頭條平台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