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9 07:4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裘一佼 何蘇鳴 劉晨茵 董旭明 王嘉楠
從天安門廣場出發,沿長安街走入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幾乎在每個時段,都能找到身穿紅馬甲、臂挂紅袖标、頭戴小紅帽的“西城大媽”。“請好吧您嘞!”——一句頗有京味兒的問候,北京特有的熱情撲面而來。
“西城大媽”不簡單。北京市西城區是黨中央所在地,“熱愛黨中央,要把我們住的地方管得好好的”——一句紅牆邊的大白話,“西城大媽”不計回報地投身社區工作、社會治安、便民服務,人數已近10萬。
生活和工作在首都功能核心區,有啥不一樣?與一家祖孫三代“西城大媽”的小聚裡,我們被那份樸素卻真實的忠誠打動。
姥姥、媽媽、女兒
共同的“北京時間”
若不是以“西城大媽”為由邀約,恐怕很難讓姥姥劉桂芬、媽媽王慧力和女兒婁珊珊在同一時間出現。她們每個人都排在“西城大媽”上崗不同的時間,即使都住在西城區展覽路街道,也難得聚到一起。
平安巡邏、入戶走訪、調解鄰裡糾紛……上個月她們共同參與全國兩會的安全保衛工作,再上一次就是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服務保障。婁珊珊說,家裡的三個“大媽”,都喜歡把自己的成長和國家的曆史聯系在一起,國家有什麼重大活動和全國性會議,她們總會提前預留好時間,與大會一起進入“北京時間”。
三代人中,最資深的“西城大媽”當屬80歲的劉桂芬,28年前成了展覽路街道社區志願者;今年2月才加入“西城大媽”隊伍的婁珊珊三十出頭,是百萬莊西社區服務站的社工。當了16年“西城大媽”的王慧力笑稱:“紅色的基因會遺傳。”
不僅是母女間的帶動和默契,在西城區萬千戶家庭中,總能找到“西城大媽”。男女老少組成的“西城大媽”們,有三成是社區的年輕人,是一個囊括西城區各類平安志願服務團隊的聯盟。他們平常分散在樓房小區、胡同院落,每逢重大活動,就齊刷刷地出現在街頭巷尾,在治安防控、提供案件線索上屢屢建功。
“哪有那麼神?”劉桂芬謙虛地哈哈一笑,“自豪感和責任感倒是真的。你看我們住的百萬莊小區,是共和國首批自主設計的住宅小區,社區和諧安定也要走在前頭,這不,我們‘西城大媽’能起大作用。”
紅馬甲、紅袖标、小紅帽
不變的“紅牆衛士”
紅牆一側連接着中央黨政機關,一側連接着人民群衆。西城區群衆愛講一句話:我們心中的紅牆,是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是黨中央為全國人民服務的地方,是全國人民心向往之的地方;“西城大媽”愛說:我們是最忠實的紅牆守護者。
劉桂芬回憶,自己成為志願者時,還不叫“西城大媽”,主要工作是配合維護社會治安。遇到重要活動,居委會排好具體點位,輪到值班時間,劉桂芬就帶着小凳子,在值班點位上巡邏一圈,觀察社區裡有沒有異常情況。
如今,劉桂芬依然堅持每周服務8小時,依然是做治安巡邏員,是個“鐵杆志願者”,“紅馬甲、紅袖标、小紅帽往那兒一站,隻要身體條件允許,我們就紮根在紅牆邊。”劉桂芬說。
到了本世紀初,王慧力當“西城大媽”時,發現工作内容開始豐富起來,他們不僅是治安志願者,還是環境志願者、矛盾調解員、為老服務志願者。在婁珊珊的印象裡,“外面一有動靜,媽媽就開始穿鞋。”
王慧力操心着社區裡的“小”事,誰家出了矛盾要去調解、誰家老人需要臨時照顧總會打電話給她,十多年的年夜飯都沒在家吃,“能幫的義不容辭,幫不了的,聽他們說說,也能舒緩點情緒。生活在紅牆邊,是件很幸福的事。”王慧力說。
有了姥姥和媽媽的榜樣,婁珊珊絲毫不敢怠慢。今年剛穿上“西城大媽”的統一服裝,一個急活就派給了她:今年北京五環内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除夕臨時需要增加人手值勤。“‘西城大媽’臨時接到任務很正常,需要自己奉獻的時候,千方百計克服困難也要上。”婁珊珊說。
除夕夜,婁珊珊沒吃上團圓飯,在值班點上值勤到淩晨兩點,“那天北京的夜晚特别安靜祥和。自己的力量雖然微小,但不可或缺,‘西城大媽’們都是以這樣舍我其誰的精神勁兒在工作。為黨和國家交答卷,這份忠誠永遠不會變。”婁珊珊說。
熱心腸、有夢想、專業化
不老的“西城大媽”
如今的“西城大媽”,志願服務也在走向“精細化”。西城區綜治辦按照巡邏、宣傳、守護崗、安全檢查等不同需要,根據志願者的性别、年齡和體力等特點量身定制了不同的崗位。“西城大媽”們不僅要定期參加治安培訓,随身還帶一本橘色的口袋書,裡面囊括了平時可能遇到的情況和應對“秘笈”。
不過,婁珊珊決定做“西城大媽”,還是在家裡掀起了小波瀾。
“大媽不都是中老年婦女嗎,指個路,搬個車,你要去幹那活?”“事情多瑣碎啊,你能堅持嗎?”“你原來坐辦公室,現在風裡雨裡的,能行嗎?”……不光是婁珊珊的丈夫,就連姥姥和媽媽都替她擔憂。
婁珊珊學的是财務,大學畢業後進入國企,現在當上了财務經理。“可能是家庭的影響吧,從小就是熱心腸,打心底認為社區工作值得去做。現在時機正合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而且整個社會對社工的認知也在不斷加深,這事我已經想了兩三年,今年終于下定了決心。”婁珊珊說。
婁珊珊放棄做“金領”,轉而考上了百萬莊西社區服務站的社工,自然而然地當起了“西城大媽”。雖然社工的工資不及原來的一半,但她眼裡閃動的是嶄新的夢想。
“我算是新時代的‘西城大媽’了,誰說‘西城大媽’不能專業化呢?與人打交道、做群衆工作本來就是很難的工作,我做好了心理準備,要用十年或者更久的時間,争做一名社區工作的‘達人’,為首都的和諧安甯作貢獻。那時,我可以無愧地說,‘大媽’不老,紅牆意識永在心中!”婁珊珊說。
記者手記
“大媽”的中國故事
五六十歲、熱情開朗,提着菜籃、燙個卷發,熱心助人、也愛打聽消息,還喜歡跳廣場舞……在社區走一圈,總會碰到這樣的“大媽”。前些年,甚至有外媒專為中國大媽創造了“Dama”這個新單詞。
記得在G20杭州峰會期間,杭州下城區武林街道就推出了“武林大媽”,負責平安宣傳、文明勸導等。在志願者蔚然成風的杭州,“武林大媽”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粉絲,全市50萬“大媽”服務G20杭州峰會,參與了社會的治理。
所以在采訪“西城大媽”時,頗感親切,更何況“西城大媽”還曾來到杭州,為“武林大媽”傳授志願服務的經驗。同樣是在家門口,同樣是守護社區的平安和諧,一南一北的“大媽”讓人心生敬意。
“大媽”能拼,拼的是家國情懷。“大媽”雖是普通群衆,卻有一份特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們把國家之大事化為自己之“小”事,以力所能及的努力,把自己融入到黨和國家建設發展的大潮中。
“大媽”能守,守的是家園平安。“大媽”雖然做的是社區裡的瑣事,卻極大豐富了社區治理的内容,他們在做好鄰裡守望、民意收集、矛盾調解、秩序勸導、特殊人群幫扶的職責時,守護的是更多人的家園。
“大媽”能愛,愛的是幸福的好日子。“大媽”雖然沒有物質的回報,但風裡雨裡始終兢兢業業,正是源自心底對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向往,“大媽”講忠誠、閑不住、愛奉獻,傳遞愛與責任。
這份來自人民群衆最直白、最樸素的精神自覺,何嘗不是新時代下最生動的中國故事!(裘一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