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你們都見過鳥吧,什麼是鳥?”
同學們聽到這個問題微微一愣,随即反應過來,争先恐後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會飛”
“有羽毛”
“兩隻腳”
“有角質喙”
……
“那鳥一定會飛嗎?會飛的一定是鳥嗎?”
吳靖宇教授正在上課
這是地質科學與礦産資源學院的地質學類專業基礎課《古生物學》的課堂,在熱烈讨論着的是授課教師吳靖宇教授和學生們。課程開始,吳靖宇就通過這樣一來一回的問答,把學生帶入到今天的課堂中。
從龍到鳥,從爬行到飛行,課件上展示着各種姿态優美的化石、壯觀新奇的恐龍和紛繁複雜的鳥類圖片。在短短的45分鐘裡,吳靖宇帶着同學們回到億萬年前,領略地球曆史的神奇,探究生命演進的奧秘。
這門古老而充滿奧秘的課程是如何煥發魅力的?讓我們去一探究竟。
讓古老的學科“活”起來
“地質學和古生物學屬于自然科學,是非常古老的學科,出現一種新的認識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積累,所以學科總的框架體系基本不會變化。”吳靖宇介紹道。
但地礦院2019級學生高睿學卻不因為課程内容少有不變而感到枯燥無聊:“兩位老師風趣幽默,從不強調死記硬背,而是帶我們去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結合實踐,将書本知識變為自己的知識。”
如何把古老的學科講出新意,讓學生願意聽、愛聽?這是整個古生物教學團隊在為之努力的目标。
目前,《古生物學》課程由吳靖宇和杜寶霞兩位教師共同授課,而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産資源學院古生物教學團隊是以孫柏年教授為帶頭人,闫德飛、解三平、吳靖宇和杜寶霞四位教師共同組成的五人教學團隊。團隊承擔了《古生物學》、《地球曆史及其生命的奧秘》、《地球曆史及其生命進程》、《地史學》等課程。
在教學中,他們發現,如今很多同學普遍對所學專業乃至自身存在價值認同的問題:
“學地質太苦了”
“不知道學完以後要幹什麼”
“學這些有什麼用呢?”
有了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學習興趣也跟着大打折扣。但在吳靖宇看來,“現在野外工作狀況已經不像過去,國家的發展,讓很多基礎和生活條件變得更好了,交通也更便利了,去野外調研已經不是難事,能親近大自然是非常難得的樂趣。”
暑期野外實踐考察中
學生正在參觀古生物化石标本
為了從課堂着手,團隊多次詳細讨論課程内容,他們互相分享可以用于激勵學生的成果、事迹、趣事,希望能讓學生“高高興興”地學好地質學。
在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方向頗有建樹的孫柏年教授會抛出一些新鮮和有科學趣味的問題和學生共同讨論——給學生講植物化石時,他會問大家“你們見過黑色的葉子嗎?為什麼現在所見到的葉子都是綠色的,但葉化石是黑的?”學生們因他的問題産生好奇心,循着他的思路思考,會發現古生物的有趣之處,增加對古生物學科的認同感。
解三平教授會着重介紹國内科學家新的地質貢獻,如告訴同學們近些年來中國地質科學家所提出的地層界線新數據是我國地質學自主勘測和研究所得出來的原創結論,這一結論比國際流行的、課本上記錄的更為精确。
除此之外,互動也是老師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重要法寶。在講授完“無脊椎動物”的内容後,吳靖宇和杜寶霞兩位老師設計了一個“古生物學”版的你說我猜,将“三葉蟲”、“腕足動物”、“四射珊瑚”、“橫版珊瑚”、“頭甲”、“腹殼”、“體管”等繁雜的生物門類和構造名稱融入到課堂互動中。
剛剛親身體驗過如此生動課堂的地礦院2019級學生李紫怡說:“這堂課真的很有趣,不僅互動部分讓人印象深刻,關鍵是這一部分知識點也學的特别清晰。”
“一節課45分鐘,很難保證學生能堅持注意力不走神。感覺到學生狀态不好時,我就穿插着講一些自身的經曆和學科領域裡的新鮮事。我當初學地質,專業情緒也是很嚴重的,後來上了博士,随着研究的深入發現地質學其實非常有意思。”吳靖宇說。
這些别開生面的知識和趣事讓學生了解到地質古生物學最新的學科進展,使這門古老的學科不再是教科書上陳舊的說法而真正“活”起來,讓大家在學習中找到興趣,真正走進專業的大門。
“傳幫帶”,接力打磨課程内容
一門課的背後是一個團隊長期的精心打磨。古生物教學團隊在精誠合作中不斷成長進步,以帶給學生們更好的教學效果。這一切離不開團隊核心孫柏年教授和大家“擰成一股繩”的團結與默契。在2019年第一屆亞洲古生物學大會上,孫柏年和王永棟(左1,蘭州大學地質學專業86級學生,現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欣喜地遇見了1988年由蘭州大學在甘肅靖遠主辦的中日大學生首次聯合地質古生物實習日方成員、日本古生物學會前主席的Manabe Makoto教授(左2,當年是日本橫濱大學地球科學系學生),說起31年前的地質古生物實習,Manabe Makoto教授記憶猶新,對蘭州大學的本科培養水平贊不絕口。
如今已有36年教齡的孫柏年教授,先後擔任了闫德飛、解三平、吳靖宇和杜寶霞幾位老師的研究生導師,在他的啟迪和影響下,幾位年輕教師也在教學和科研的道路上不斷追求卓越。
孫柏年教授(右2)參加第一屆亞洲古生物學大會
團隊自成立以來成績斐然。他們所開設的《古生物學》和《地球曆史及其生命的奧秘》課程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孫柏年、闫德飛、吳靖宇及杜寶霞相繼獲得了蘭州大學師德标兵、蘭州大學最喜愛的教師、寶鋼優秀教師獎、蘭州大學隆基教學名師獎、骨幹獎、新秀獎等獎項,團隊在2018年順利入選甘肅省省級教學團隊。
2014年,國家、教育部、學校相繼下發關于提升本科教育的相關政策和文件,關注本科生教學問題,鼓勵老師們成立教學團隊,着力提升教學水平。孫柏年敏銳地看到了本科教學的發展方向,意識到成立教學團隊的重要性,于是他立刻申請成立古生物主幹課程基礎教育團隊,“古生物教學團隊”自此誕生。
相同的專業和導師讓團隊少了磨合和适應的過程,幾位教師一拍即合。“我們不需要刻意要求團結,很順利地就形成了一個群體。”闫德飛說。無論是編寫教材還是做課件,不管是教學還是科研,每個人都會參與,如果遇到分歧就聚在一起探讨,認真聽取對方的建議,最終找到所有人都滿意的方案。
作為老教師,孫柏年覺得幫助青年教師成長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我不管團隊教學,青年教師經驗少,整體教學水平就很難提高。”這種責任心讓他積極指導青年教師,将接力棒傳遞出去。
團隊每周開一次例會,探讨教學規劃和設計。孫柏年極為重視課程設計,“講課是有節奏的,不可以随便去講,哪裡快哪裡慢,哪裡輕哪裡重都是需要設計的。”備課過程中,孫柏年毫無保留地給青年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分享每一個知識點學生們哪裡容易掌握、哪裡經常出現疑惑。“隻有認真備課,才能設計出一個合理的課程結構。每一次都應如此。”
除了每周一次的例會,團隊還制定了互相聽課的慣例,即一位老師講課,其他四位老師都到課堂上聽課,大家相互聽過後會給彼此提出一些建議和指導。
在剛剛過去的第三屆全國青年教師地質課程教學比賽中,杜寶霞要與學校另兩位教師共同代表蘭州大學參賽,臨行前“師兄們”給她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議。她本想選一些較好講的内容參賽,已經參加過一次且積累了經驗的吳靖宇直截了當地提出:應該選講一些有深度、專業性強且不容易講的内容,這樣才能體現教學功力。杜寶霞聽從了團隊的建議,雖然準備過程很艱難,但最後呈現的效果很出彩,一舉獲得特等獎。
在“小師妹”杜寶霞的印象裡,大家一直相處很融洽,什麼事情都商量着來,像一個大家庭。“其他老師都特别照顧我,孫老師就像父親,師兄們像哥哥。”是師生也是并肩作戰的同事,在一次次相互磨合扶持的過程中,他們成為親密的“家人”,就像“一股繩”一樣,心往一處使地不斷進行課程改革與實踐,創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手段,精心打磨教學内容,帶領學生探索古生物世界。
不斷挑戰,把課程推向國家精品
2017年,為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式教學,貫徹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學校立項建設首批慕課課程。團隊所講授的《地球曆史及其生命的奧秘》課程順利入選并随之開始進行慕課制作。
網課不同于平時上課,綜合了課堂和拍攝視頻的所有注意事項,前期準備最需要花心思準備腳本、教案、課件、大綱的撰寫無一不是新的起點,這對沒有網課制作經驗的古生物教學團隊是一大挑戰。但孫柏年說“既然做,就要做好。”為此他們進行了長達半年的籌備工作。
前期團隊頻繁開會來探讨分工和教學方案,在反複讨論後制定了詳細的分工計劃,确定好每人要講授的章節;再由每位老師自主收集課堂所用圖片、視頻及制作課件;最後再根據課件撰寫腳本。腳本的準備是網課的重頭戲,隻有腳本紮實,網課拍攝才能順利。
孫柏年負責第一部分的講授,這意味着他的腳本在團隊中起着“定調”的作用,其他四位老師則根據他的腳本模式撰寫各自負責的章節,以形成統一的風格。腳本全部撰寫完後,孫柏年把所有腳本彙總起來一字一句認真閱讀,提出修改意見,兩三個月的時間裡,團隊一直反複打磨。“暑假的每一天都在做這件事,白天上山帶學生實習,晚上回來便寫腳本。”杜寶霞回憶道。
教學大綱腳本和課件準備好後,團隊立刻和拍攝公司接洽商量拍攝時間,期間幾位老師還承擔着帶學生進行暑期野外實習的任務,拍攝慕課的時間尤其緊張,需要根據每個人在蘭州的時間交叉安排,“像輪休一樣去錄制。”前一天還在山上找化石,第二天就鑽進攝影棚拍課程,每個老師都處在高速運轉、來回奔波的狀态裡。
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7年10月,《地球曆史及其生命的奧秘》慕課一經上線,便受到好評。孫柏年說:“全力以赴做完,上線之後收獲很多好評,我們立馬輕松多了。”從此,全國各地的學生都能通過這門課學到古生物知識,看到古生物學科的異彩紛呈,這讓大家覺得在教學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獲感更加滿滿。
2019年初,該門課程成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2020年初,全球大型學分課程運營平台智慧樹網傳來喜訊,這門精心打磨的課程不負衆望,從運行的2000多門在線開放課程中脫穎而出,入選2020春夏學期“混合式精品課程TOP100”,成為西部高校入圍“TOP100”僅有的幾門課程之一。
教書育人,真誠為先,這是古生物團隊所有老師的共識。正如吳靖宇所說:“科研可能會失敗,但教學不會。教學是隻要肯付出時間和精力,就一定會有所收獲。”
如今古生物教學團隊堅持以簡明扼要的方式、準确無誤的解讀、通俗有趣的語言、美輪美奂的圖影來講述宇宙與生命演化的過程,揭示地球曆史及其生命的奧秘,從而警醒我們對天地、生命乃至萬物的敬畏,觸發我們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珍惜資源、呵護生命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古老的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相關課程也在這種理念的引領下,煥發出新的無窮魅力。
内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文字 |孔子俊 肖坤 楊宇潔 範竹清
來源: 蘭州大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