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孩子,都是三歲,認知差距已經是十年、二十年,不同的媽媽已經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前幾天給小侄子買了個玩具,弟弟收到後說:“以後不要買這麼沒有營養的玩具了!”我一時間有好心被踐踏的屈辱感,更多是感到關于認知和差距的悲涼。
我是個大學生,畢業後來到一線城市工作,經曆了很多痛苦的成長,目前是别人眼裡獨立優秀的職場精英。
而弟弟初中畢業就沒再上學了,從小在農村生活,弟弟和弟妹每個月打工的收入不高于六千,日常生活的很多開銷還需要父母幫助。
這樣的差距,讓弟弟那句“沒有營養”的話顯得更加讓人不理解。
直到我放假回到老家,看到小侄子的狀态。
第一個孩子:媽媽是高中畢業生的小侄子
回到家,沒事兒的時候就會拿出玩具陪孩子們玩耍。
這個玩具是五面盒:一面是時鐘認知、一面是雙語數字、一面是算盤、一面是形狀認知、一面是數字加減。
小侄子三歲,在幼兒園上了半年,不認識數字;另外一個小侄子四歲半,幼兒園學齡兩年,隻能認識1-4的數字,不認識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
他們大多數時候在院子裡,幾個盒子搭成簡單的房子,藏在裡面,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挂着兩桶鼻子,赤腳跑來跑去,活力四射,也不需要大人的陪伴。
他們喜歡從大城市回來的姑姑,但是姑姑會一直抓着他們認識數字和形狀,他們并不排斥這種互動和玩具,隻是這樣的機會一年還沒有一次。
我想起了我初中英語老師家的女兒,她是第二個孩子。那是二十年前了,我和同學去老師家看望老師,我們和老師聊高中的生活,她女兒當時三歲不到,一個人乖乖地在看故事書。
當時我們年紀小,并不知道這是怎樣的奇迹,同學驚歎一句:“她已經認識字了嗎?”
老師驕傲地說:“她現在已經認識大約2000個漢字了!”
我們知道,小學階段要求孩子掌握3000個漢字。小學畢業的孩子一般13歲左右,小侄子和老師家的女兒,差距是10年。
回城的路上,我又想起了抖音上妮妮媽媽,妮妮是第三個孩子。
妮妮媽媽的賬号,每天更新妮妮媽媽陪妮妮玩遊戲的日常,她們用雙語對話,媽媽一邊玩遊戲,一邊教妮妮單詞和英語表達,寓教于樂。
妮妮2歲半,說話還帶着奶音,已經可以順暢地用英語表達自己。
而普通的孩子,用雙語順暢地表達自己,要到大學階段,20-23歲左右,差距是20年。
三個孩子,同樣的年紀,認知差距已經是十年、二十年,再去想象他們未來的人生,我感到的是心驚與悲涼。
如果小侄子們一生像弟弟一樣,在農村生活終老,也許隻有生存的艱辛。
如果往外走,他們要克服這種差距帶來的心理障礙,要花比别人多得多的時間去提高認知,才能過上順遂的生活。
回憶起童年,他們不會記得挂着的鼻涕,和指甲縫裡的灰塵,他們隻會記得盒子搭起來的房子安全極了。
弄塌他們房子的堂哥是個壞蛋,但是那時候回憶起來都是溫情和快樂。
這就是童年,無論未來的差距多大,此刻,對三歲的孩子來說,全是簡單的快樂。
無論是憂愁還是心驚,大人如果不能一直陪伴,暫時就不要打擾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