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貫徹什麼發展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堅持自主創新、發揮我國科技創新的制度優勢、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明确提出堅持“四個面向”,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安徽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支撐,系統構建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創新安徽,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安徽貫徹什麼發展理念?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堅持自主創新、發揮我國科技創新的制度優勢、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明确提出堅持“四個面向”,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安徽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支撐,系統構建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創新安徽。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大曆史機遇期,誰抓住了這一戰略機遇,就能站在世界發展的潮頭,将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學家座談會上要求:“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深刻揭示了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的趨勢和特征。愛因斯坦也曾預言:“未來科學的發展,無非是繼續向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進軍。”宏觀世界大至天體運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觀世界小至基因編輯、粒子結構、量子調控,都是當前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
“十三五”期間,我省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部署重地,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率先獲批布局,大科學裝置集群初步形成,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環境、未來技術研究院布局建設,成功研制出“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緊湊型超導回旋質子加速器等重大科技成果,原始創新由“跟跑并跑”逐步向“并跑領跑”轉變。
“十四五”期間,安徽聚力建設合肥濱湖科學城,高水平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謀劃創建新的國家實驗室,積極參與其他國家實驗室建設;充分發揮品牌優勢,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進上海張江和安徽合肥的“雙中心”協同創新;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核心區,立足量子科學、磁約束核聚變科學、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生命科學、空天科技、材料科學等優勢領域,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力争取得若幹“從0到1”重大原創性成果。
面向經濟主戰場
科技創新之所以要面向經濟主戰場,是因為科技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科研投入的相當部分資金需要從實體經濟中獲取,科技研發的成果需要在産業創新實踐中檢驗,科技創新的人才同樣也需要在生産實踐中培養。科技創新不能自我循環,必須與實體經濟保持密切的關系。“十三五”期間,我省“政産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安徽創新館啟動運營,動态存儲芯片全國率先實現量産,液晶顯示全球最高10.5代線建設投産,陶鋁新材料在大國重器上廣泛應用,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産業發展由要素驅動逐步向創新驅動轉變。
“十四五”期間,讓科技創新面向經濟主戰場。首先,要統籌布局、協同攻關,集中力量突破制約我省現代産業體系建設的關鍵核心技術。這需要我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設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改革開放平台,加快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和“一圈五區”區域協調科技合作。其次,要促進科技與産業的深度融合,加強我省産業鍊、創新鍊、資金鍊的三鍊融合,探索建立從知識産權轉讓到高科技企業上市發展的培育服務體系,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探索形成适應新時代要求的科研範式。再次,要在實踐中培養創新人才,在實踐中培養能做出切實可用成果的科技研發類人才,培養能服務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融、法律等各種專業服務類人才,培養能率領創業團隊在經濟大潮中搏殺取勝的科技企業運營類人才,構建符合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創新生态,充分釋放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就是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強調:“研究方向的選擇要堅持需求導向,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真正解決實際問題。”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加緊了對我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制裁和打壓,已經針對我國在AI技術、AI芯片、機器人、量子計算、腦機接口、先進材料等新興和基礎技術領域限制出口和技術合作,在這種高壓之下,我國的短闆也清晰地浮現出來,補齊短闆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則被緊急擺上了台面。
将“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就是“研究方向的選擇要堅持需求導向”的體現。“十四五”期間,我省明确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方向,瞄準“卡鍊”“斷鍊”産品和技術重點領域,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儀器、新能源等重點領域,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超導、等離子體推進、高場強核磁、先進激光、電磁防護等衍生技術轉化和工程化,組建省産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建設一批省産業創新中心,積極創建國家産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集聚各方面力量,實施一批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科技項目,着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做好強鍊、延鍊、補鍊大文章,增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溢出效應,提升創新鍊整體效能。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健康。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标志着黨中央在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價值理念上做出了新布局。科技工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必須聚焦人民關心的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十三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始終把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全國較早啟動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最短時間複工複産、複市複學。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現全覆蓋,藥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人民群衆健康水平不斷提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實現統一,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
“十四五”期間,我省聚焦生命科學、人口健康、疾病防治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大對醫療衛生領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布局“8 1 N”研究平台,形成覆蓋科學發現、技術研發、臨床試驗、示範應用等全鍊條融通發展的國家級創新平台,集中力量開展健康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解決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科技難題。建設醫學前沿科學和計算智能等中科院科教基礎設施,新建中國腦計劃合肥中心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綜合運用研發獎補、政府采購、科技金融等多種政策措施,重點開展研制抗腫瘤、抗感染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新型肺炎、新型流感、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抗體和疫苗研發,針對重大疾病,開展具有中醫優勢的中藥複方、中藥組分或單體新藥研制,加快生物醫藥、醫療設備、健康、環保等領域的科技發展。加強對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和應急反應能力,依靠科技創新建設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開展疾病防控、高端醫療裝備、智慧醫療、遠程醫療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讓科技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彭小寶 郭蕊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創新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