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城鄉的生活條件都富足了,過年過節反而沒有那種令人向往的氛圍了。
記得小時候在老家湖南炎陵鄉下過年,一到臘月,人們就開始為過年忙碌,年味也就一天天濃起來。開心、幸福、美滿寫在每一個鄉親們臉上,那才是真正的年味。
2020年春節,一家人在老家過年合影。(圖源:彭新平)
每當一入臘月,就掰着指頭一天天算,父母就得開始張羅全家人過年的新衣服。那時,扯布還要憑布票,裁縫店也屈指可數,所以必須提前準備。
到了臘月二十四,年事就更忙了。做米馃、煎馓子、磨豆腐、殺豬、趕集置辦年貨……光臘月二十四這天,人們就忙得夠嗆。這天是“清塵日”(俗稱“送神日”),也是小年,按慣例,家族老堂屋還要篩香灰。
小年一大早,父親把廚房竈台洗刷得幹幹淨淨,再在竈台上擺上糖果、酒肉等貢品。然後在竈前燃燭、燒香、焚紙錢、放鞭炮,恭恭敬敬地拜祭竈神,求其保佑來年家裡柴米油鹽豐盈。
上午全家人出動搞大掃除。這一天凡能搬動的東西,包括桌椅闆凳、床櫃等(廚房所有的東西都要搬出去)都要全部移位,有的移在房屋中間,有的搬到院子裡或禾坪上。
把東西搬好後,老爸老媽負責在廚房打炭毛灰。先用稻草紮一個長柄的小掃帚,把廚房倒闆、牆壁的炭毛灰掃下來,再抹竈面,清竈心灰,刨鍋,水缸也要洗幹淨,換上新鮮水。其他人負責抹洗桌凳、瓢盆、水桶、鍋蓋、砧闆等。
過去搞衛生擦洗東西,會用腳盆裝些谷殼,加适量堿後用熱水浸泡一下,用來搞衛生,用堿泡的谷殼擦洗東西幹幹淨淨,如同新的一樣。還有屋檐溝也要清理,把石頭雜草等堵在溝裡的垃圾挑走,保持屋檐溝正常流通。關雞鴨的窩也要徹底清理打掃,把窩裡的雞鴨糞全部清除,換上新鮮的竈灰。
辛苦一天,家中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窗明幾淨、煥然一新。炭毛灰也不會随便亂倒,有的人家将廚房的炭毛灰用簸箕裝好,倒在村頭或路邊的水溝裡,讓水沖走。寓意将一年的晦氣、苦惱和貧窮像灰塵那樣除淨倒掉,幹幹淨淨,清清爽爽迎接新的一年。也有的會用桶裝好,留着用來肥菜。
按照習俗,客家人與本地人這天都要在家族老祖堂屋篩香灰,清理神壇。每年家族裡篩香灰是件很神聖而嚴謹的事。
傳說,農曆臘月二十四,是供奉的諸神升天述職的日子,平時老屋的神壇、香爐及祖先牌位是不得随便移動的,避免冒犯神靈,隻有在送神當日這天才能對這些供神靈的物品進行擦洗。主持篩香灰的是家族中最有威望的長者,一般就是族長。
接着就是殺年豬。過去在炎陵大大小小的村落中,為了慶祝小年的到來,可謂“無村不殺豬,無日不殺豬”。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頭養了一整年的大肥豬供過年宰殺,大擺宴席,這也就是所謂的“殺年豬”。
進入“小年”就意味着開始進入春節狀态,從此村子裡就每天不停地殺年豬了,能殺一頭大肥豬過年,便是一家一年重要而高興的事。在物質十分匮乏的年代,想要吃上一大碗紅辣椒灰大蒜炒肉,隻有在家中殺年豬時才能實現。
琳琅滿目的年貨市場。(圖源:彭新平)
置辦年貨。從臘月廿五開始,人們就大批置辦年貨。在過去那個年代,年貨雖然不豐富,但糖塊、水果、春聯、鞭炮、燈籠、年畫還是有的,過年需買的土産品還是擺滿鄉鎮的圩場。
這個時候趕集真是人山人海,因為年前也就隻剩幾圩了,如若加上年三十逢通圩,也就隻有三圩,所以趕集的人特别多,常常把供銷社圍得水洩不通。
生意人與買年貨的人都忙得不可開交,圩場特别熱鬧。逢圩場,小孩們是跟着大人來湊熱鬧的,他們不買東西,光看小販們怎麼吆喝,買東西的人怎麼講價,趣味無窮。不過,現在物質豐富了,又有時間,置辦年貨可以早着手,自然也就沒有那麼繁忙了。
過年要準備的年貨實在太多,在鄉下,一般自家能做的就盡量自家做。
做過年米粿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那時米粉是用石碓舂出來的,不僅要死力氣,而且浸米的時間和瀝米的幹濕度都要恰到好處才好舂,米粉細嫩,堿水适度,加上用新鮮上乘的箬葉做出來的米粿,吃起來才滿口清香。
磨豆腐。俗話說,蒸酒磨豆腐,逞不得老師傅。在過去,磨豆腐是過年非常看重的一件事,老人們會把過年豆腐磨得好壞看作是來年家運的預兆。
豆腐的質量其實是與放石膏的比例和豆漿出鍋時的火候有關,與來年家運好壞關聯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巧合或心理作用罷了。
磨豆腐那天,小孩會圍着磨豆腐的大人團團轉,心裡總想豆腐要磨出金子趸、銀子趸。那時,小孩根本就不懂來年什麼家運,他們惦記的是磨出了金子趸和銀子趸才有豆腐腦吃,對孩子們來說,那時能吃上一碗放有白糖的豆腐腦是一年來的奢望。
做馓子也是件很費功夫的事,既要舂米粉,又要和粉、擀皮子,還要切胚子、捏馓子,煎馓子時火候也得把握好。當然,粘米和糯米的比例,和粉時的摻水量,這些也是直接影響馓子味道的關鍵。決定着馓子是否好煎,吃起來是否松脆。現在誰要吃馓子就直接到市場去買了,農家基本不會去做了。
貼春聯。“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中的這兩句詩,就是炎陵人世世代代過年貼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
在鄉下,年前毛筆字寫得好的人家總會出現家門口人來人往的情況。幾乎像逢圩一樣,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都拿着紅紙圍着這個“文化人”,來求春聯,請“福”字。
在鄉下,就算過了春節,春聯也不能随便揭下來,而且貼得越牢越好,最好能夠保持一年。褪色了且完好無損的舊春聯是平安的象征,火紅醒目的春聯表達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
年夜飯。大年三十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這一整天,大人們特别是媽媽都是圍着廚房在轉。烀肉,炒菜,炖魚,大鍋裡煮着全雞,炆豬頭豬腳,整個房屋都飄着肉香味。幾乎所有肉類都聚齊了,而且每樣的分量都很多。
夜飯前,家家都要請祖宗,拜祖宗,在神台前擺好魚肉、米粿、米飯、水酒,再點燃兩根紅蠟燭,點燃九根香,燒上一些錢紙,再虔誠地磕頭。先是叩拜謝天地,感謝上蒼一年來的風調雨順;接着叩拜謝祖先,感謝祖宗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最後到院子裡燃響一挂鞭炮,就開始吃除夕夜的團圓飯。一家人歡聚一堂,品嘗着一桌子好菜,香在嘴裡,美在心裡。
2020年春節,一家人在老家過年吃團圓飯。(圖源:彭新平)
年三十也叫除夕,按照風俗,這天晚上要守歲。在大年夜,大人不會催促小孩子早一點去睡覺,讓他們盡情地玩耍。
相傳年輕人守歲要守到翌日的子時,這樣才有助于家裡老人健康長壽。小孩子準備睡覺時,大人會給他們壓歲錢(紅包)。很久以前,守歲沒有電視看,更不用說看春晚了。
要是住在大屋場,大家會圍坐在火盆前說說笑笑,吃着盤碟、喝酒品茶、唠嗑解悶。快到淩晨時,大家才陸續回家。
等淩晨鐘聲敲響,新年到了,那一刻,鞭炮轟然響徹整個村莊,這鞭炮聲是祝福,是迎新,是開始,也是希望……(圖文/彭新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