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極,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清朝真正意義上的創立者和奠基人,在位期間,将國号改為我們熟知的“清”,将民族由女真改為滿族,統領着原本被明軍困在東北的滿族人,他西聯蒙古,東平朝鮮,掃清了攻打明朝的阻礙,從而繞過明朝最為堅固的關錦防線攻入中原内地,并使用反間計使崇祯帝殺死了自己的大将袁崇煥,幾乎為後來的清兵入關奪取中原掃清了絕大多數的障礙,可以說,清朝最後能入關奪取天下成功,皇太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着實功不可沒。
雖然皇太極作為清朝統治者時是毋庸置疑的賢明君主,但對于皇太極為何能夠坐上這個位置,其實很多人還是有所迷惑,因為皇太極是後金的開國君主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加上其母親一直被認為是努爾哈赤的妾室,所以皇太極這種非嫡非長的身份卻繼承了汗位的情況讓很多人無法理解,那麼為什麼偏偏是皇太極這位“非嫡非長”的皇八子繼承了後金的大汗之位呢?
要分析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明确一個概念,那就是滿族皇室的福晉制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一直認為滿族皇室的福晉也是像漢族皇室那樣實行一夫一妻妾的制度,福晉之間也有嫡庶之分。這種說法其實之說對了一半,因為我們現在所了解到的清朝後妃制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福晉、格格制度是在康熙年間才完成的,這時候的福晉制度确實是分嫡庶的,正妻叫嫡福晉,側室叫側福晉。
然而在皇太極出生時的滿族貴族福晉制度其實和之後的福晉制度有所不同,早期的女真社會其實奉行的是一種一夫多妻制的婚姻,貴族的諸位妻子(即福晉)之間其實嚴格來說沒有絕對的嫡庶之分。也就是說,各位福晉生下的孩子都算是嫡子,而這也就意味着其實這些孩子都擁有着繼承權。當然,福晉之下的那些侍妾生下的孩子才是庶出,這一點和漢族婚姻中的侍妾的地位一緻。
也就是說,皇太極非嫡子其實算是一個僞命題,因為皇太極的母親孟古哲哲便是努爾哈赤諸位福晉之一,而她去世之時努爾哈赤都還沒有稱汗,處于女真早期社會形态時期,自然不可能會有什麼嫡庶之分。所以,從血緣的繼承權這一點上來說,皇太極也是擁有繼承汗位的法理的。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身為皇八子的皇太極能夠從諸位哥哥中脫穎而出,最終繼承努爾哈赤的汗位的。其實最初努爾哈赤決定的繼承人選确實不是皇太極,而是他的長子褚英,努爾哈赤最開始對褚英非常看重,很早就讓褚英開始帶兵并主持部分軍政事務,并将其按接班人的方式培養。
褚英一開始也确實不負努爾哈赤的期待,立下了很多戰功,甚至因為其英勇表現還将其封為“阿爾哈圖土門”,譯名為“廣略”,所以褚英的封号又稱“廣略太子”。褚英雖然立下赫赫戰功,但卻和努爾哈赤手下的開國五大臣以及自己的兄弟們之間存在着矛盾,再加上褚英自己心胸狹隘、飛揚跋扈,結果導緻兄弟們和五大臣聯手向努爾哈赤揭發褚英的所作所為。
努爾哈赤對褚英開始逐漸疏遠,并且不再帶褚英一同出征,隻是讓他留守後方,而心胸狹隘的褚英又覺得咽不下這口氣,多次表現出不服的行為,甚至說繼位後會誅殺那些與自己不和大臣和兄弟,結果努爾哈赤便将其囚禁起來,這更使得褚英不滿,褚英甚至作出詛咒父親出征失敗的極端行為,最後被盛怒之下的努爾哈赤以不思悔改之名處死。
從此之後,原本褚英太子一家獨大的局面結束了,努爾哈赤不再立太子,取而代之的是他設立了四大貝勒,即:皇二子大貝勒代善;努爾哈赤的侄子二貝勒阿敏;皇五子三貝勒莽古爾泰;而四貝勒便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皇太極。别看皇太極雖然在幾位貝勒中最小,但他卻在弟兄幾人中最為受寵,一方面由于皇太極自己的能力比較出衆,另一方面則是其父親對皇太極早亡母親的懷念。
在四大貝勒時期,皇太極追随努爾哈赤東征西讨,在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名誓師讨伐明朝之後,皇太極更是多次為努爾哈赤出謀獻策,尤其是努爾哈赤在攻明的第一次勝利撫順之戰中,便是采取了皇太極的建議,打扮成馬商混入馬市進入城中,與城外的軍隊在夜晚裡應外和,最後順利拿下了攻打明朝的重要交通要道——撫順。之後在與明軍進行的著名戰役——薩爾浒之戰中,皇太極也率領軍隊多次與明軍作戰,結果薩爾浒之戰後金大獲全勝,皇太極在此戰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皇太極這位原本于四大貝勒中最小的一位逐漸開始成為四大貝勒中最有名望的一位,之後皇太極又參與了後金對察哈爾蒙古的作戰,用精騎五千将其首領逼得遠遁,這越發提高皇太極在後金朝中的地位。後來甯遠之戰失敗,努爾哈赤郁郁而歸,不久之後便病故了。
努爾哈赤病故後,繼承人的選擇便迅速成為了後金最為重要的話題。繼承人的人選隻能從四大貝勒中選出,而二貝勒本身不是努爾哈赤的孩子,所以繼承的可能性很小,而剩下的三位貝勒中,大貝勒代善在自己孩子的動員下,居然主動選擇舉薦皇太極繼承汗位,這樣一來,擁有大貝勒的支持并且無論從法理上還是從能力上都具有繼位資格的皇太極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後金第二位統治者,清朝的奠基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