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
特朗普又放話了!
今天,特朗普證實了自己的想法:這次疫情讓美國學到了保障本國供應鍊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将美國的獨立性‘外包’給他國,我們不能依賴他國,我們要将産品撤回到美國生産,尤其是醫藥制品。”
聽話聽音,特朗普嘴裡這個他國是誰?
當然是中國!
這已經不是特朗普政府第一次聲稱要“産業鍊回歸”了。10天前,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就已經公開喊話:
要為從中國遷回美國的企業給予100%直接報銷,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産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相當于美國政府為美國企業從中國遷回美國的全部成本買單。
本來,很多人對庫德洛的話隻是聽聽而已,畢竟庫德洛作為川普哼哈二将之一,他的身份隻是總統的經貿問題顧問,在中國叫“幕僚”、“師爺”,他說的話,并沒有法律效力。
但是,類似的話,今天從特朗普嘴裡說出來,就得小心了,因為特朗普雖然特不靠譜,往往言而無信,但他好歹手握美國公權力,真蠻幹起來,就像公牛沖進瓷器店,破壞性不可小觑!
要知道,雖然美國是法治社會,市場與政治分離,企業可以不鳥政府,無正當理由政府也無權幹預企業和市場。
但是,如果特朗普打着國家安全的旗号,凝聚國内共識,推動形成法案或命令,那麼就具有強制力,企業隻能服從。
這一次,特朗普終于證實了自己的算計!
二
其實,美國政客想把産業鍊撤離中國、遷回美國,動這個心思,已經不是一天半天了。
1、一開始,這些美國政客認為,是美國制造業的空心化,導緻美國工作崗位流失,貧富差距擴大。
特朗普最主要的支持者,就是那些被社會遺棄的、貧困的白人群體,他們構成了“另外一個美國”,絕望、沉淪和憤怒。
正因如此,從參加競選開始,特朗普團隊就以制造業回流作為其重要的施政綱領,并把矛頭指向中國。
他們宣稱,通過讓制造業回流美國,能夠增加就業機會,讓民衆生活水平提高,彌合社會貧富差距。
看吧,在中國疫情爆發時,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接受電視采訪的時候就曾表态,這次疫情,有助于制造業回歸美國;即使有些制造業搬不回美國,那最好也離開中國。
當時,估計他都沒想到,新冠疫情居然會在美國爆發吧?
2、疫情全球大流行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更是直接意識制造業有多重要,而自己到中國制造的依賴,又有多厲害!
前段時間,因為疫情,中國短暫停工,世界制造中心意外停擺,引起的“龍卷風”,是全球性的。
就說說婚喪嫁娶吧。
因為中國停擺,日本墓碑陷入斷貨的窘境,因為石材要大量從福建進口,斷貨後日本家庭隻能排隊等待墓碑到貨。
喪事如此,婚事也如此。今年美國的很多新娘子可能要穿不上婚紗了,因為全球80%的婚紗是中國産的,停産導緻夏季婚禮旺季婚紗會嚴重短缺。
等到疫情開始在美國流行,他們更着急了。
就說疫情最嚴重的紐約吧,面對新冠肺炎,他們的州長曾不以為然:别慌!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醫療系統!
可美國衛生官員,黑着臉說,說:“不,我們沒有。”
“我們的基礎藥物過于依賴中國,如果他們關門,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後,美國醫療系統終将崩潰。”
有這麼嚴重嗎?
有。
要知道,全球生産的原料藥有2000多種,中國生産的原料藥就超過了1500種,占了世界的3/4。
不僅抗生素,更有各類維生素,以及胰島素、止痛藥及、抗抑郁藥、艾滋病等熟知的藥物。
不僅如此,口罩、手套、消毒濕紙巾、樣本采集器皿等防護物資,也基本在中國生産,美國隻能從中國進口。
3、這一下,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更是直接意識到,對中國的依賴有多嚴重,今天的世界經濟,根本離不開中國,離不開中國制造。
再加上疫情之下,全球的價值觀沖突,前所未有的激烈,再加上大選前夕,美國政客“去中國化”的論調,喊得更兇了。
今天,紐約州長科莫就郁悶地說:
我們需要的口罩來自中國,我們需要的手術服來自中國,我們需要的防護面罩來自中國,我們需要的呼吸機來自中國。好了,除此之外,我們需要檢測藥劑,也來自中國……怎麼會這樣!
特朗普更是多次宣稱:“美國不能再依賴任何國家,必須實現全方位的獨立”。
這種獨立,自然也就包括了供應鍊的獨立和制造業的獨立,換句話說,特朗普的想法,是“逆全球化”乃至“去中國化”。
聽到特朗普這話,好多人都捏了一把汗,要知道,如果特朗普真的把“逆全球化”這事辦成了,那麼,這将成為新冠病毒最大的次生傷害,其危害甚至高于疾病本身。
想想吧,1929年大蕭條,其實本身傷害并不緻命,最大的是次生傷害,是美國民粹擡頭,出台了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法案,與鄰為壑,大搞貿易壁壘,導緻全球經貿分工體系崩盤,間接促成了歐洲法西斯主義的崛起。
曆史教訓不可謂不沉痛啊!
對于特朗普的冒險行為,全世界有識之士可不能放松警惕啊 !
三
槍響以後沒有赢家!
特朗普嘴裡跑火車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倒也沒那麼容易!
要知道,在目前條件下,産業鍊、産業網不是說想遷,就能馬上能遷回去的,這對雙方的傷害都是巨大的。
說到底,中國擁有的三大優勢,全世界獨一無二,除了中國,現在全世界還找不到另一個地方,可以成為一個大規模的全球性生産基地。
1、基礎設施優勢:中國具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和優越的招商條件,全世界打燈籠也難找。
比如印度,就不具備這個條件。
印度整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就沒有為承接中國制造業大規模轉移準備好,印度的工業化水平可能還不如越南。
到目前為止,印度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鐵,全國最快列車Train 18最高時速160公裡,貨運列車時速僅30公裡。
很多過去建廠的中企發現經常斷電,企業還得自備發電設備,工廠用水還得企業自己解決。
這個讓投資者情何以堪?
2、“供應鍊網絡”優勢:當全球制造業,因為成本優勢而彙集中國後,這些企業逐漸産生化學反應,形成彼此勾連的、複雜的供應鍊網絡,短時間不可複制!
制造業供應鍊不是“鍊”,而是“網絡”。
你隻有理解網絡,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制造。
網絡就像漁網一樣,每一層上具有多個“節點”,上下兩層之間的“節點”縱橫交錯,盤根錯節。
在世界這張大網的每一層上,都“埋伏”着無數的關鍵節點,它們屬于中國。
你想自上而下一筆畫趟到底,從原料設備到消費品,“完美”避開中國所有節點,幾乎已不再可能。
想想吧,3000家打火機配件企業集聚一個小鎮,走一圈就完成生産,這種效率帶來的比較優勢,逐漸幹掉所有國家競争對手,輸出全球80%的産量。
成熟的上下遊供應鍊,路和碼頭也許可以花幾年造出來,但是建立完整的供應鍊起步10年。
3、勞動力優勢:中國擁有數量龐大、素質較高、紀律嚴明的技術工人,是他們,撐起了全球産業鍊的輝煌。
這種規模龐大的技術工人,這種紀律嚴明的高素質人才,在全世界,除了中國,沒有第二個國家擁有。
比如在獲得奧斯卡紀錄片獎的《美國工廠》裡,曹德旺在美國投資的玻璃廠,就被美國工人的懶散和美國工會的強勢,搞得七葷八素,生産效率一直提不上去,長時間虧損。
換句話說,中國現在在全球的制造業已經是門類最齊全的國家了,不僅有物美價廉的零部件,同時作為勞動力豐富,有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這都是别國所不能比的。
4、正因如此,摩根士丹利4月13日分析稱:這次危機會放慢産業鍊搬離中國,而非加快。
摩根士丹利指出的原因有二:
一是搬遷意味着新投資,需要增加資本支出,但全球衰退陰霾下無人願投。
二是全球産業鍊龍頭公司幾乎都認為,中國的複工展現了其卓越管治能力。
事實說明: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進程。全球經濟必将縱橫交錯、水乳交融,盤根錯節,不分彼此。沒有哪個國家,能成為一座孤島。
中國想要發展,離不開世界,而世界離開了中國,也同樣無法運轉,經濟如此,對待疫情,也是如此。
世界産業鍊,已經是一個各國利益交錯、血肉相連的價值鍊條,硬生生撕開必然疼痛萬分,類似自殘,特朗普能下得了這個決心,有霸王硬上弓的本事嗎?
四
當然,戰略上樂觀,不等于戰術上可以懈怠!
我們也要看到,每一場危機,都是一次資源重新分配。正如托馬斯·弗裡德曼所言:“這将會是兩個世界——新冠之前(Before Corona)的世界與新冠之後(After Corona)的世界。”
畢竟,從目前看,這次疫情,對當今世界經濟秩序的沖擊不可低估,加之疫情暴露傳統全球化的脆弱性,一波反全球化的逆流,或将興起,它将改變很多人的命運,甚至可能改寫整個世界的格局!
在日常狀态下,人們都從成本出發考慮問題,中國的優勢不可替代;但是非常狀态下,人們從安全出發考慮問題,西方世界可能會不惜代價來重建自己的生産體系,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就會遇到挑戰。
正因如此,在這種時候,我們一方面要有戰略信心,另一方面,也要有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對外,中國應該拿出傳統文化中“和”的智慧,在堅決捍衛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時,以博大的心胸,求同存異,利益共享,進一步增強國際社會互信,全力維護全球供應鍊穩定。
對内,我們要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擴大内需,加快推進投資項目建設,積極擴大居民消費,用制度紅利和内需紅利,對沖外部環境的沖擊!
特别是對一些傳統制造業,我們不能“喜新厭舊”。中國在掌握核心高端技術的同時,還要有一個長期繁榮昌盛的傳統産業,這樣中國經濟才能實現獨立自主。
千萬不要剛剛吃飽飯就想學人家高富帥,炒房炒金融圈,推高了中國制造業的成本,逼得它們離開國内。
要知道,有些東西出去了,就永遠回不來了。
要知道,制造業競争力的下降,會引起國家競争力的下降,
隻有制造業才是國家的靈魂,才能持續競争,才能不敗,才能決定一個民族的未來。
中國加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