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身體為什麼是冰的,而不是等同于室溫?
首先,這個問題的表述本身是錯誤的。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還是很有些科學道理在裡面的,至少涉及人體體溫和死亡後屍體溫度的變化,以及環境實際溫度和體感溫度的差異。
人體溫度我們常說人是恒溫動物,這并不是說人體的溫度恒定在一個數值保持不變。事實上,人體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人體不同部位溫度是動态變化的。恒溫的意思隻不過指正常狀态下核心體溫保持在一定範圍内波動。
就人體部位而言,可以分為核心體溫、外周體溫和體表溫度(皮膚溫度)。
可見,人在适溫(22~24℃)環境下皮膚平均溫度為32℃。環境溫度超過這個度數,人體就很難正常散熱,隻能依賴于出汗散熱。這也就是把高于32℃設定為環境高溫的原因。
也可以看到,手腳溫度要低于皮膚平均溫度,尤其是腳部,這也是人們在低溫環境為什麼首先感覺“腳冷”的原因。
手部溫度有些特殊,需要特别說明。一方面,我們通常用手來“試”其他物體的溫度;另一方面,手心手背的溫度差距明顯。這是因為,手心部位微循環有一個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有部分微動脈不經過毛細血管直接與微靜脈連通的直捷通路,稱動靜脈吻合。
由于皮膚血管對環境溫度高度敏感,在極低環境溫度下,為了保存熱量,皮膚循環可以極度減少甚至完全停止。這樣,身體遠端組織就存在凍傷壞死的風險。動靜脈吻合存在的意義在于,在低溫下間斷開放,短時間性恢複循環從而避免凍傷。這些動靜脈吻合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和耳垂部位。但是,手掌部位明顯更豐富。
加之,手掌部位組織厚度大,血液循環原本就相對豐富。這樣,手掌就比手背溫度為高。因此,我們用手測試其他物體溫度時,用手心和手背感覺是不同的。
比如,如果用手觸摸額頭,經常會感覺手掌比額頭更溫暖,而手背則要涼一些。這也是醫生們在用手測試病人是否發燒時常用手背而不是手掌的原因。
總之,在通常适溫以上的環境溫度下,我們手部皮膚溫度雖然低于皮膚平均溫度,但通常都會保持在在30℃以上。至少比腳部和耳垂溫度高。
手被燙後,人們有2下意識的動作,立馬用嘴吹,或摸耳垂。前者是因為嘴吹使得空氣流動加快,也就加快對流熱交換速度;後者是因為耳垂的溫度低于手部,是人觸手可及範圍内最容易摸到的低溫物體,同樣可以加快熱交換,從而減輕被燙後的疼痛覺。
人死亡後體溫的變化
人死亡後,由于新陳代謝停止,不再産生熱量,身體核心溫度開始從37℃左右的正常溫度逐漸冷卻,這個過程被稱為屍冷。
屍冷速度受多因素影響,在環境溫度、濕度“适中”的情況下,體溫下降遵循線性規律,第一個小時降低2℃,之後每小時約降低1℃,直到到達與周圍環境相同溫度。
比如,如果環境溫度是25℃,一個人死亡後約11小時整個身體内外溫度就都會降低到與環境溫度相同的25℃——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涼”透了。當然,“涼”透了後溫度也不會繼續下降到低于環境溫度。甚至,由于體内細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謝産生一定熱量,還會稍高。
以上指的是核心溫度。體表皮膚溫度則在死亡後快速下降,短期内就會實現熱平衡,下降到與環境溫度相同的水平。這也就是人們判斷一個人死亡,沒救了時會說“身體都涼了”的原因。
綜上可見,人死亡後身體溫度會快速下降,但是最低也隻能降到環境溫度水平,而不會更低。人之所以感覺屍體是“冰的”,是因為活人身體體表溫度通常都在30℃以上,明顯高于屍體。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對導熱性不同的物體,我們的體感溫度是不同的。我們知道,導熱性高的物質能量傳導快,不同溫度物體之間接觸性熱交換,即傳導熱交換速度快,界面上溫度變化就快。這就是我們在低溫環境下用身體(相對高溫)接觸導熱性不同物體時,冷熱感覺不同的原因,比如我們會感覺到導熱性能高的金屬物質體感溫度會更低,感覺更冰冷,而導熱性能低的木頭或棉花織物體感溫度相對高一些,感覺不那麼冰,盡管它們處在相同環境,實際溫度是相同的。
水分占人體體重的60%以上,水有良好的導熱性能。屍體的導熱性高于空氣、木頭或纖維織物的衣服等。這是我們會感覺屍體比空氣溫度或者衣物更冰的原因。
當然,如果用體溫計測試,感覺更冰的屍體與環境氣溫或衣服的實際溫度是相同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