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突然冒出來了個誇誇群,我身邊真有人過生日被朋友“投資”進了群,網上大家的各種截圖看來一點兒不誇張,因為朋友親身經曆的就是這風格的——
花50塊大洋雇人誇了壽星佬5分鐘,壽星佬自己感受如何呢?
都說“焦慮的時代,我們需要彩虹屁”,朋友也說“就是玩個驚喜”,但親身經曆了,才意識到這樣敷衍又不走心的彩虹屁我們連聽5分鐘都嫌太漫長,經受不起。
說起這個新興的生财之道時,我們不由想到了孩子,養育孩子,我們也應該不吝贊美嗎?平時誇孩子的話是不是也是這樣蒼白浮誇而不自知?到底什麼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鼓勵方式?
仔細看了這幾張截圖,感覺真挺敷衍的。這也激起了我想要好好研究一下“誇獎”這件事的興趣。
1
其實對于誇獎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希望孩子對于自我價值的認知,從外在驅動變為内在驅動。
說白了,就是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誠實地表達贊譽是可以提升孩子對于自己行為判斷的認知的。為了讓孩子對自己行為有真實的了解,我們在誇獎他們時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真誠”二字。
過分誇獎,或者敷衍的誇獎,都很難讓孩子對于自己的真實狀态做出評估,長此以往,他們會開始畏手畏腳,害怕失敗。
所以什麼是有效的誇獎?
大概很多父母都已經記住了一條法則,那就是:多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隻關注孩子取得的成績。
因此我們經常和父母說,對孩子的誇獎需要做到具體,并且要強調過程,比如不要誇Ta聰明,而要誇Ta認真、努力等等。
但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更高級的“誇人方式”,也就是說這些話在你心裡也許算不上是什麼“誇獎”,但卻是實實在在地讓孩子看到你對Ta的關注和鼓勵,而且也能幫助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真實的認知,從而幫助Ta在未來的生活中做得更好。
2
這些話比“你真棒”好聽一百倍
☞ 父母對于過程的複述,本身就是誇獎
“今天你很努力地在讀這幾個詞,雖然這些詞你之前沒有學過,但現在一整個故事你都快能讀下來了!”
這句話當中沒有誇孩子真棒,但是對于細節的描述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真的在認真關注我做的事情”。
☞ 不帶判斷地描述事實 自我感受
如果我們要表達我們的想法,希望前半句先不帶任何主觀判斷地描述你看到的事實,後半句再加上你的真實感受。
“我看到你解這道數學題用了大半個小時,你真的很專注。”
“今天你用了3種顔色來畫天空,你觀察得真仔細。”
“你犧牲了自己玩的時間來陪爺爺奶奶,我想他們一定可以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
☞ 用提問來展現你對于孩子的關注
很多時候,我們對于孩子的關注,或者引發他們主動交流是讓孩子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這比誇獎更加有效果。
比如在他們很努力搭建積木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問:
“哇,你們用了好多積木,看着是在做一個大工程,能和我講講具體你在做什麼嘛?”
“你們需要我幫你們做什麼嘛?”
這些問題,可以明确展現出你對于孩子行為的關注,這種感受是比一句“你真棒”管用很多的。
☞ 無聲的誇獎技巧,比有聲的更好用
我們平時對于誇獎的認知都是停留在“我需要對孩子說一些什麼”上。可是在真實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有時候“無聲勝有聲”。比如微笑、點頭、擊掌與擁抱。
肢體接觸往往會給人帶來很特别的感受。
如果有什麼特别令人高興的時候,不要吝啬擊掌的機會,用力和他擊掌,同時可以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這兩個簡單的動作很多時候可能都會勝過你的千言萬語。
3
雖然美國的大學和研究人員都做了很多關于“誇獎”的正向探讨和研究,但我看到的真實的生活裡,美國孩子的問題是,被“誇”得太多了,都膨脹了。
我甚至認為,對于很多美國孩子來說,父母或者老師的誇獎對于讓Ta保持或者改變一個行為已經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了——可能國内很多大人也對此有疑問,所以該怎麼辦呢?
最近偶然讀到一篇文章對我有很大的啟示。
其實這篇文章不是針對孩子寫的,是針對職場人士的。裡面提到了我們大腦在面對批評和表揚的時候有不同的反應,結果發現一味地誇獎并不會對職員的行為有任何有效的幫助。
反而,一個恰當的批評和表揚的比例,能夠更加有效地改變職員的行為,幫助他們成功。
這就很有意思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把批評和表揚進行一定的組合,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改變孩子的行為。
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我覺得特别有道理:
“Rewarding people with praise isn’t going to make them perform any better. Dopamine, the pleasure chemical in the brain, is released when we’refully engage in our work, not when we receive a reward”
“用誇獎作為獎勵對于改變人們的行為沒有任何幫助。多巴胺,這種讓我們大腦感到快樂的東西,隻有在我們酣暢淋漓投入自己工作的時候分泌,而不是我們得到獎勵的時候。”
也就是說,真正能夠驅動我們做一件事情,起決定性因素的不是外因。甚至還有研究發現,如果過多地誇獎,是會降低人們行為的内在驅動力的。
組合拳要正式出道,平衡好批評和表揚的次數就行了!
4
誇獎和批評的最佳平衡比例應該是多少呢?
真的有一個叫Losada的學者在2005年的時候做了這個研究,雖然在2013年時出現了很多質疑的聲音,有指責他抄襲的,也有說他數據不準确的,但是無論怎樣,這個模型(也叫Losada Ratio)在positive psychology積極心理學方面還是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力。
而這個比例,就是3:1,也就是用3條表揚混搭1條批評,對于改變一個人行為是最有效的。
不過當我把這個結果興奮地跟朋友分享的時候,反遭到了朋友的不屑,理由很簡單——
“我們老祖宗就說過一句俗語,叫‘打一巴掌揉三揉,或者打一頓給仨甜棗’,說的就是這件事啊,西方人怎麼到了2005年才研究明白呢?”
瞬間覺得古人智慧真的太了得了有木有!
這個黃金比例對于我們評價孩子時也有同樣的效果,除了前面說的有效誇獎,注意誇獎和批評要按組合拳來用之外,也有一些在批評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 批評永遠永遠是1對1進行的
表揚可以在集體面前對于個别人表揚,但是批評必須1對1進行。
很多家長有錯誤的做法,就是喜歡在衆人面前展示威嚴,在很多人面前去批評孩子,這對于他的行為不會有任何改變,反而容易讓他更加看不起你,打心底裡對你不服氣。
② 如果要批評,别拐彎抹角,甚至可以“簡單粗暴”些
很多時候我們對人在批評之前喜歡做很多鋪墊,其實就直接表達你認為的不足,越直接越好,然後表達你的感受和期待。有時彎子繞的大了,不僅起不到批評教育的作用,反倒容易讓孩子困惑。
③ 思考批評的初心
大部分的批評初心,我們是希望對方可以有更好的表現,因此你需要把這一點表達出來,或者在批評之外,加上你認為的可以做得更好的方案,而不要單純變成了情緒的發洩。
④ 批評完請真誠表達善意
批評不一定是一個糟糕的體驗,在結尾的時候需要給對方更多的信心。比如“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得更好”“我們可以一同再試一次,沒關系的”。這會讓聽者不隻是停留在沮喪,而是開始“改變”的思考。
今天的文章裡,我分享了怎麼誇孩子,怎麼批評孩子,就算你都沒記住,也請把二者的黃金比例,即“3分誇1分批”記住,當你打出這套組合拳的時候,便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可能真的開始改變了。
ps:
所謂的3個誇獎加1個批評,隻是一個大方向的指引,家長們可别教條地理解。
關鍵是:該誇獎的時候誇獎,該批評的時候也要批評,隻是是凡事都要講究方法,都要真誠——誇獎不是無底線的表揚,批評也不是懲罰,更不是體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