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箱種類分析?社會上音箱的名稱太多了如家用音箱、家庭影院音箱、專業音箱、工程音箱、戶外音箱、廣場音箱、拉杆音箱、監聽音箱、汽車音箱、多媒體音箱、落地式音箱、桌面音箱、書架式音箱、Hi-Fi音箱、Hi-End音箱(可參閱《高保真音響》2017年1、2、3、4、6期連載拙作《Hi-End音箱真僞》)、藍牙音箱、環繞音箱、智能音箱、吊頂音箱、背景音箱、遠程音箱......等等,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音箱種類分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社會上音箱的名稱太多了。如家用音箱、家庭影院音箱、專業音箱、工程音箱、戶外音箱、廣場音箱、拉杆音箱、監聽音箱、汽車音箱、多媒體音箱、落地式音箱、桌面音箱、書架式音箱、Hi-Fi音箱、Hi-End音箱(可參閱《高保真音響》2017年1、2、3、4、6期連載拙作《Hi-End音箱真僞》)、藍牙音箱、環繞音箱、智能音箱、吊頂音箱、背景音箱、遠程音箱......等等。
太多的名稱使外行消費者常常不知所措,甚至将音箱名稱與産品用途、質量或功能聯想一起,産生對音箱質量或性能選擇誤判。為音箱名稱花不該花的錢。
其實,上述舉例的音箱名稱,都不是音箱的科學分類名稱。科學分類,是按照不同的電聲工程技術結構(原理)分門别類的。如靜電式音箱或電容式音箱(也叫靜電揚聲器或電容式揚聲器),它是區别于動圈式揚聲器(及其音箱)電聲工程技術而得名的。它的電聲結構與通常所見的動圈式結構不同:振膜不是靠音圈驅動,而是靠振膜前後兩片高壓靜電(網)屏驅動。市面上常見的音箱結構大多數都是動圈式揚聲器系統,電聲原理是電利用磁,磁驅動音圈,音圈驅動振膜。而上述名稱,都不是從電聲工程技術角度進行分類,而更多的是從用途或商業營銷角度進行的“任意”分類。如家用音箱、家庭影劇院音箱、專業音箱、工程音箱、戶外音箱、廣場音箱、監聽音箱、汽車音箱、桌面音箱、環繞音箱、吊頂音箱、背景音箱等是按照用途起名并分類。其中,的确也因為用途不同,音箱工程技術傾向有所不同。如影劇院音箱、專業音箱、工程音箱雖名稱不同,但是用途相同,都是應用于較大的室内空間擴聲。電影院、劇院、大會堂等。它們要完成較遠距離的擴聲,所以工程技術傾向于突出聲壓(功率大、靈敏度高,輸出聲壓高)。要做到這一點,其在技術上往往以犧牲音質為代價而換取聲壓。也因此常常采用号角式中高音揚聲器單元,利用聲聚焦原理提高聲壓。結果是“嗓門大,音質差”;其中的“吊頂音箱”、“背景音箱”、“戶外音箱”由于主要用于商場、公園、小區等背景音樂播放,不需要聲壓高“擾民”,而需要區域内聲壓均勻覆蓋,所以工程技術傾向于去超低音化(實際工程中往往會切掉100Hz以下的頻率,否則聲音渾濁),而在較窄範圍使用頻率(100Hz~8000Hz);同時,因一個電回路需要帶動多隻并聯音箱,所以音箱附帶一個變壓器,用定壓功放驅動(我們常用的功放是定阻功放),其技術傾向同樣是以犧牲音質為代價換取聲壓均勻覆蓋。也因此,這類音箱的使用是不适合播放交響樂、搖滾等“重音樂”的;其中的“監聽音箱”常常用于錄音棚,為錄音前後期制為錄音師提供“監聽”。為了監聽的準确性,它的工程技術傾向重點是音質。換言之,在特定工藝條件下,其聲學設計可以以犧牲聲壓為代價而突出音質。
在上述名稱中,Hi-Fi音箱、Hi-End音箱、監聽音箱用途稍有不同,但用戶類别相同:都是音質述求最高的人。Hi-Fi或Hi-End雖應用于家庭中的客廳、視聽室或書房而不是錄音棚的控制室,但這群被稱為“發燒友”的人群,常常把音響系統(包括音箱)的品質作為自己的生活品質同等對待,将音響的“生命”異化為自我生命。是一個特别挑剔音箱音質的特殊人群。如果你要向他們炫耀Bose音箱或JBL音箱,他們會瞧不起你(的确這兩個品牌都不是做音質的,前者做大衆,後者做工程)。較多發燒友的耳朵對于音質追求,比許多錄音師、音樂家還高。
那麼,Hi-Fi音箱、Hi-End音箱、監聽音箱都是音質高标準要求,能不能用途互換呢?理論上講完全可以。但為什麼又不同稱謂呢?
監聽音箱一詞,源于BBC電台在60年代初向制造商提出演說、音樂等現場錄音控制監聽技術要求(相當于技術标準),才有了“監聽音箱”一詞。那時候,監聽音箱是高保真(那個時代的高保真标準)的。但音質與Hi-Fi的還是有區别的。因技術、材料、工藝的制約,當時的箱體使用密度闆。而密度闆是不利于音箱低頻音質表現的。當時的所謂Hi-Fi音箱制造商要突出音箱的動态賣點,在低頻與高頻上音質做得較為誇張,而BBC音響編輯的要求強調平衡、幹淨、清晰的音質,确實與當時的Hi-Fi誇張的音箱品質不同。所以那時候監聽與Hi-Fi的确存在音質的區别。幾乎同期,LS 3/5a音箱按照BBC要求制造,由于個頭小,好推動,開始受到香港發燒友的廣泛關注(當時香港發燒友多數玩膽機,而膽機的功率是很小的,隻能推小音箱),LS 3/5a音箱就被香港發燒友炒作成了一款“名箱”(現在這款音箱無論是設計、制造、材料看都很Low)。錄音師将它作監聽用,發燒友将它作“發燒”用。當時,音響消費主流中所謂Hi-Fi音質的誇張,讓錄音師認為不能作為監聽;而發燒友認為監聽動态太“死闆”而不能用于發燒。所以,監聽與Hi-Fi就有了一定的區别。
當然,音箱的發展史不僅僅是一部純電聲工程技術的發展史,也是一部附屬于人類社會商業時代性需求的商品史。根據商業時代的需求不同,出現了各種商業目的的音箱名稱,這些音箱名稱也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比如電影、唱片盛行的時代,就有了“監聽音箱”、“工程音箱”、“專業音箱”;個人電腦(PC)盛行的時代就有了“多媒體音箱”;汽車普及時代有了“汽車音箱”;廣場舞流行年代有了“拉杆音箱”;搖滾盛行時,産生了“廣場音箱”;音響愛好者行為在全球逐漸普及時,便産生了“HI-Fi音箱”或“Hi-End音箱”、“落地式音箱”或“書架式音箱”;通訊技術迅猛發展時期,出現了“藍牙音箱”、“遠程音箱”或者“智能音箱”等等。
随時代運用而生的各種新型音箱名稱,是不是就意味着它們的電聲技術及其産品性能與品質都具有随時代發展而發展呢?不盡然。比如,80年代盛行的音箱是“Hi-Fi”,90年代盛行的音箱是“多媒體”,跨世紀之後,一個叫做“智能”名稱的所謂“智能音箱”名聲鵲起,呱燥一時。這是不是意味着智能音箱的聲學技術優于多媒體音箱、多媒體音箱的聲學技術優于多媒體音箱呢?回答是“No”。從聲學技術上講,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倒退了。
如多媒體音箱,不僅是一類名不副實的音箱,而且在聲音品質上絕大多數都是劣質音箱的代表。從名稱上講,多媒體音箱是一種“僞名稱音箱”。多媒體這個單詞,常常是指一個媒體可展現多種不同類别信息的媒介體。如電腦,可展示文字、影像、聲音等,既是文字媒介、也是影像媒介,同時還是聲音媒介,所以它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多媒體。音箱呢?任何音箱都隻能展示聲音,不可能再能展示聲音之外的任何信息,是一個絕對的單品種信息媒介,隻能作為聲音的媒介,不可能同時再媒介影像或文字。之所以被稱為“多媒體”是因為電腦出現後,把音箱連接到電腦,電腦是多媒體的,所以,為了營銷方便特别創造了這個“多媒體”這個“新”詞,以吸引消費者眼球。所以說,“多媒體音箱”的名稱,是一個名不副實的“僞名稱”(名稱作假)。那為什麼說多媒體音箱絕大多數都是劣質音箱的代表呢?
所謂多媒體音箱一開始的應用就是連接電腦,電腦是放在桌面使用的,相應音箱也要擺在桌面。桌面面積不大,所以音箱也就做得較小。初期,隻是兩隻音箱,擺在電腦兩邊,後來發現箱體太小,低頻表現差,不能滿足影音愛好者的需求。于是就在兩隻音箱間加了一隻專注于低頻表現的低音箱。為了在營銷上區别,商業行銷把前者叫做2.0版,後者叫做2.1版。前者相當于左右兩隻立體聲全頻音箱,後者相當于兩隻全頻音箱 1隻低頻(或超低頻)音箱。其實,那兩隻全頻音箱是聲音媒介的主力,負擔了更多的聲音頻率表現,加上的那隻低頻音箱是輔助性質的,僅僅負責了較低頻率的表現。但商業營銷卻把兩隻主力音箱叫做了“衛星箱”。顧名思義,衛星是圍繞行星的附屬品。由于低頻音箱體積較大,放大電路(功放)可以安裝其中,兩隻主力音箱的功率輸出訊号要從中獲取,所以,就被商業運作叫做“衛星”了。這種附加低音箱的2.1版,受到市場廣泛歡迎,以緻2.0版無人問津了。因為,低頻加強了,用戶體驗感覺聲音有質量感了。但同時,多媒體2.1音箱也把最醜的音質推廣到一個普及境地。
多媒體音箱中2.1版的低音音箱設計常常采用倒相式或帶通式聲學結構(倒相式外面可看到低音單元,帶通式往往在外面看不到低音單元)。為了突出低頻表現,較多的倒相式設計采用被動低音單元取代倒相孔的做法,在音箱中裝置兩個低音單元,一個是帶驅動系統的完整動圈式單元(聲學上叫主動單元),一個是不帶驅動系統的純振膜單元(聲學上叫被動單元,也叫低頻輻射器)。主動單元的聲能量,會驅動被動單元振動,被動單元的振動可以增加3dB的聲能量,所以低音的能量加倍了,似乎聽起來低音量感增大了。但同時,低頻的音質也就劣化了。
被動低音或低音輻射器是由美國工程師哈利-奧爾森發明的。他發現了音箱障闆形狀的駐波規律,對聲學進步有一定的貢獻;但他也發明了增加低頻量感同時也破壞音質的“被動低音”(即低音輻射器)聲學方式。被動低音單元,沒有音圈,靠與主動單元産生聲學共振驅動,因此它不受電磁能量控制,主動單元被電磁驅動同時是受電磁能量控制的。在無電磁控制下振動時,振膜振動慣性産生的餘響(也叫殘響)不會停止,一個頻率振動還未結束,另一個頻率又疊加上去,所以被動式低音總是渾濁不堪,十分令人讨厭。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聲染色,把整體聲音品質搞得混亂不堪,形成一種人為噪音,嚴重影響心理及生理健康。這是2.1版本多媒體音箱音質劣化原因之一。
之二,采用帶通式結構的低音設計音箱,箱體材料都是采用密度闆。帶通式聲學設計音箱在制造上材質是十分關鍵的一環。因為帶通式音箱的聲學結構分前室與後室,前室的共振頻率與後室的共振頻率不同,所以兩者之間必須做到100%隔音。如果做不到100%隔音,兩者之間串音就會相互抵消。但是,密度闆的密度與剛度都太差太差(僅有0.8~0.85),帶通式音箱材質密度必須在2.7以上,剛度(楊氏模量)必須在7.9,音箱内部的串音加上箱闆密度與剛度太差,形成箱壁的劇烈振動(箱壁振動也就是産生箱壁的噪音),再加之箱體置于地上,這樣,内部的串音、箱壁的噪音與地面或牆根、牆角産生的駐波通通混在起來,形成亂糟糟的“假低音”,其能量蓋過了十分微弱的正常低音,音質劣化非常嚴重。
多媒體音箱的名稱也許很先進,但是遺憾的是絕多數産品質量與性能都是很Low的。同樣,名稱比之更先進的“智能音箱”,更是名不副實。受篇幅影響,關于智能音箱,另撰文《智能音箱的真僞》供參考。
無論音箱前面冠以什麼名稱,都不能與電聲技術為基礎的産品質量與性能劃等号。在電聲技術工程師或科學家角度看,音箱的實質都是一樣的,沒有本質的區别。猶如名字叫“汽車喇叭”就不能用于其它音箱一樣。無論叫什麼音箱,它的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都是一樣的。同樣,它的音質主觀感受也是一樣的。不會因名稱不同,其技術标準就不同,更不會因名稱、叫法不同,産品的品質就應該不同。
這是音箱消費要注意的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