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老吳就是這樣的人,當初他在國企上班,一開始就隻負責電腦硬件的維護,後來領導發現他軟件也挺懂,然後就把信息系統這塊任務都交給了他,後來還擴展到公司官網的運維工作。
總之,老吳從原先一個單純搞硬件的崗位,變成了軟硬件通吃的萬金油。
可這樣的工作内容變化,并沒有帶來薪資收入上的變動,領導也就是象征性給他每個月的工資加了500元。
這點讓老吳非常不滿意,後來他的工作慢慢也變得更加懈怠,出錯不少,後來合同到期了,領導直接給他終止了勞動關系。
所以能者多勞的員工,一不小心還沒了飯碗。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職場上這樣的現象呢?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讀。
一、能者可以多勞,但也應多得
對于一個職場上有能力的員工來說,領導必然會希望其承擔更多的責任,付出更多的勞動時間。
但是多勞的同時,也要記得換取對應的回報。
否則,幹得多,滿滿就習慣成自然,領導和其他同事也會覺得那是你個人應該幹的事情。
打個比方,小明以前能挑三桶水,老闆覺得他特别能幹,比别人都多,工錢3000塊,後來老闆就希望他再多挑一些,于是小明就挑五桶水,工錢還是3000塊。
小明也沒有提出來不同意見,久而久之,老闆就自然認為小明3000塊的工錢是對應五桶水,忘記了當初小明挑三桶水也都拿3000塊這件事。
所以當小明再次提出要挑三桶水的時候,老闆就覺得不滿意,甚至要讓小明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就是真實的人性,職場上能者多勞是好事,但對于員工來說,也要及時和領導談好回報,不要幹得多卻沒有額外的收益,這樣的員工很容易把自己塑造成了“老好人”。
二、避免“做多錯多”的職場陷阱
能者可以多勞,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可以承擔更多的工作職責。
但是這裡我們比較容易忽視的一點是:有能力的人也許不是面面俱到都做得很好,比如一個人在财務崗位上幹得很出色,然後老闆讓他再去幹法務或者人力,也許就沒法幹得像财務那麼好。
等到法務或人力工作出現很大問題的時候,老闆就看到了這個員工這些方面的短闆,進而弱化了對其财務專業能力的一種好評。
真正的聰明人,是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和定位,了解自己擅長做什麼,或者在某個領導能做到什麼程度,絕不會因為希望表現自己而砸掉了個人“能者”的招牌,那不是得不償失了嗎?
要避免“做多錯多“的陷阱,需要我們敢于和老闆說“不”,改變其不合理的期望值,繼續在自己擅長的崗位上發揮價值,除非有一天我們的能力邊界已經可以覆蓋曾經不熟悉的領域。
三、能者多勞可以,别“過勞”
我有個老同事叫董哥,是做辦公室主任的,他在公司的時候是老闆最為信任的中層之一。
董哥的能力自然不必說,最擅長的就是處理那些角角落落的問題,可以解決老闆的後顧之憂。
所以無論對外商務聯絡,還是應酬、會議這些,老闆都交給董哥去負責。
董哥這個人呢,屬于性情中人,既然老闆如此看得起自己,也是拼了命去回報老闆的信任。
雖然能力擺在那,可董哥年紀上去了,身體逐漸難以承受壓力,終于有一年得了病躺進了醫院。
從此以後,董哥完全改變了态度,也和老闆提出來從辦公室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來。
畢竟再怎麼有能力,身體總還是第一,沒了健康一切都是歸零。
董哥的例子告訴我們,能者想多勞可以,但必須量力而行,畢竟身體也是能力範圍的一部分,千萬不要撿了芝麻丢了西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