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23:18:59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1

大火西流又立秋,涼風至透内房幽;

一庭白露微微降,幾個寒蟬鳴樹頭。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每年公曆 8 月 8 日前後交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 135 度,北鬥星指向西南。

按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說法,立秋乃是七月之節,夏季過去而秋天開始。

秋,“物于此而擎斂也”。

自此,天氣慢慢轉涼,如同民諺所雲“一

場秋雨一場寒”。

從氣候學的角度,立秋并不代表秋季已經到來,隻有當地的氣候平均溫度降到 22℃以下,才算進入了真正的秋天。

而我國由于幅員遼闊,很多地區在立秋之時依然是驕陽肆虐,令人酷熱難耐,有秋老虎之稱。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2

所謂秋老虎,是指立秋之後短期内的氣溫回熱天氣,持續時間一星期到半月左右。

但是總的來說,早晚較涼,可以感受到絲絲秋意。

秋天,更是收獲的季節。

當此時節,古人将立秋分為三候,默默感受着每一候的細微變化,等待着收獲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涼風至,按照《禮記》本是“盲風至”;

凄清之風,自西而來,因此被稱之為涼風。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3

三伏未出,立秋已至。

不過随着節氣的到來,人們可以感受到秋風的

絲絲涼意,和暑熱時的風已經有所不同。

最有代表性的當時唐朝齊己的《新秋》一詩: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露彩朝還冷,雲峰晚更奇。

壟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裡,安仁謾起悲。

齊己本是晚唐著名詩僧,其寫詩風格儒雅清和,才華出衆,獲得後世名家很高評價。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紀曉岚認為:“唐詩僧以齊己為第一。”

此詩通過“露彩朝還冷,雲峰晚更奇”,将立秋之時的氣候特征描寫得淋漓盡緻。

而“壟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更有意境:秋之一字,本由“禾”與“火”合二為一,

預示着禾苗經過夏季流火天氣的淬煉之後,日漸飽滿、成熟,隻消假以時日,收獲的秋天便來了。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4

詩人嗅着田壟上半熟的稻谷香,緩緩前行。

西風微微,路邊的野草似乎也感知到了凄清之氣,沒有了從前的茂盛與昂揚。

俗話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詩人的心,透着一絲悲憫與哀傷。

秋天,似乎總與清愁聯系在一起。

齊己的詩,讓我想起了馬緻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孤獨的旅人漂泊在外,觸目皆是愁思,本身足以讓人腸斷。

這樣的詩,在我看來:論筆力,古今無人能比馬緻遠。

可是納蘭性德似乎有些不服氣,你看他也寫了一阕有關西風的詞,《臨江仙,寒柳》:

飛絮飛花何處是,層冰積雪摧殘,疏疏一樹五更寒。愛他明月好,憔不散眉彎。

最是繁絲搖落後,轉教人憶春山。湔裙夢斷續應難。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若論無故尋愁覓恨,女子當屬林黛玉,男兒便是納蘭性德了。

千錯萬錯,錯在西風。留下了,多少恨!

隻是啊,這“愁”之一字,本是秋天的有心人所寫就。

立秋二候:白露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

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因此,清晨會有霧氣

産生。唐朝的韋應物寫了一首《淩霧行》:

秋城海霧重,職事淩展出。

浩浩合元天,溶溶迷朗日。

才看含鬓白,稍視沾衣密。

道騎全不分,郊樹都如失。

霏微誤噓吸,膚腠生寒栗。

歸當飲一杯,庶用蠲斯疾。走其中,卻是冷得很。

淩晨的海邊,大霧彌漫,雖然看上去有如瑤池仙境一般,然而詩人行啥也别說了,趕緊回家喝上一杯暖一暖吧!

當此時節,由于早晚溫差漸漸增加,夜間濕氣接近了地面,在清晨形成白霧,但是尚未凝結成露珠。

同樣的天氣,若是在北方等内陸地區,清晨時分的絲絲涼意會給行人帶來舒服的感覺。

但是詩人當時置身的海邊,空氣濕度較大,難怪要寒栗驟起了。

誰說秋景讓人徒增哀愁?我看不然,一切皆因心境而變!

雖說的秋風秋景愁煞人,不過唐朝的劉禹錫偏不信邪,且看他寫的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5

我覺得詩人的心态甚好,春華秋實,一切都是自然規律,何必傷春悲秋呢?

人的一生總是要不斷前行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好。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6

立秋時節,夏季餘熱未退,唯有到了夜晚是最惬意的時光,如同杜牧秋夕》所語: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7

此詩一動一靜,畫面感極強,寥寥幾語便将古代深閨女子秋夜納涼的形象躍然紙上。

銀燭搖曳,秋月如水。

詩中的女子手握輕羅小扇如同脫兔一般捕捉着

爍的流螢,她獨自玩了一會,大約是百無聊賴吧,便靜靜地望着天邊的牛星和織女星發呆。

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典故出自于我國古老的神話故事。

對于這個故事相很多人爛熟于胸,大概的意思是: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8

王母娘娘的外甥女織女愛上了人間的放牛郎。便偷偷下凡私自結為夫妻。

婚後他們生育了一子一女,可惜的是萬惡的王母娘娘很快就發現了他們的私情,于是下界将織女提了回去。

牛郎用籮馓挑起了一雙兒女,披着老牛臨死留下的皮就追了上去。

王母娘娘帶着織女在前面飛,牛郎緊追不舍……服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在身後一劃,于是,眼前出現了一道銀河。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9

再也無法相見。可憐織女在河那邊哭,爹筐裡的兒女們在另一邊啼。

最後就這樣,牛郎和織女一個在河東、一個在河西,二人隻能遙遙相望,

月初七一家人在鵲橋上相見。

飛來飛去的喜鵲看不下去了,便集體在銀河上方搭起了一座橋,每年的七們夫妻二人的綿綿情話。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10

這便是七夕的由來。

據說到了晚上,我們到葡萄架下便可以偷聽到他們夫妻二人的綿綿情話。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語出《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曉彼牽牛,不認服箱。

意思是說,天上銀河雖然又寬又廣,當作鏡子空有光;

織女星每日七次移位忙,無法織出好花樣;

再看牽牛星亮閃閃,無法用來駕駛車輛。

詩中這怨氣滿滿,大約是心系對方,沒法好好工作吧?也難怪王母默許七夕喜鵲搭橋了。

七夕因此衍生出兩個含義,一是乞巧,女工炫技,以示巧慧;

其二,适宜談情說愛,相戀的男女喜歡在這一天向對方表白。

形容七夕愛情的古詩有很多,比如北宋秦觀的《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入坦近咱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在朝朝暮暮”因此成為千秋名句。

相比其他詩句苦情,該詩也算是獨抒胸臆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因此成為千秋名句。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11

貼秋膘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炎炎夏日過去,人們也要開始貼秋膘了。

吃點肉,争取把過去幾個月掉了的膘給找補回來。

貼秋膘之前,大家要先稱稱體重,和立夏時做個對比看看瘦了多少。

過去人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在他們最樸素的意識中,胖瘦是檢驗健康最直接的标準。

由于夏季出汗多,大部分人的體重都減輕了。此時,人們就要吃肉補膘,紅燒肉、紅燒魚、白切肉、餃子都可以。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12

在很多人家看來,餃子是最好的美食了。

正所謂,入伏的面條立秋的餃子。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13

不過對于蘇東坡這種資深吃貨看來,最好吃莫過于炖一鍋軟糯的好豬肉了。

且看他的《豬肉頌》:

淨洗铛,少著水,柴頭鼍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

飽得自家君莫管。

吃肉解了饞,也要防止積食。

心靈手巧的主婦們便用蘿蔔籽和炒米粉調和做成“白藥”,家裡大人小孩都吃上一些。

另外也有給孩子喝綠豆粥、服酒糊的,據說吃了之後孩子長得又高又壯。

立秋之後,細菌繁殖有害人體健康,此時要防止痢疾等疾病。山東等地喜歡将豆末和菜做成小豆腐,本地人叫作“渣”。

據說,吃了可以防止腸胃病,民諺說: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14

河南、浙江、雲南等地則盛行吃赤小豆防止瘧疾,也有人們用喝太陽

曬過的新鮮井水防止痢疾和痱子的。

如此種種,是在從前科學技術、生産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人

們自發的健康意識。情況較好的人家,也會采取服用“清暑方”的辦法預

防腸胃病。

明夜迎處暑節氣北方涼風起(二十四節氣大火西流又立秋)15

更多時候,人們貼秋膘補了肉,會高高興興捧個大西瓜、煮熟的玉米棒子,還有四季豆啃秋,以應節令。

葷素搭配,古人的營養價值觀挺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