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咨詢咱們的10個寶媽裡,起碼有9個都在問小兒咳嗽。
關于小兒咳嗽有痰等呼吸道症狀的原理和處理原則,前面已經專門整理分享了,看來還是不夠。行,今天再增一道猛招,由其他老師所研發出一道新食療方:舒心湯。
作用:調脾胃、化痰止咳平喘、調肝利膽。
基礎方:炒山藥50g、炒麥芽30g、炒薏米30g、橘皮15g(理氣和胃、化痰止咳)、茯苓30g、芡實30g煮水當水喝。
有寒的加姜2-3片、大栆3-5個。
如果寒濕較重,把生姜改成幹姜從15g加到30g ;
有熱的加絲瓜絡30g(清肝膽肺胃熱、化痰)。如果熱重,加蓮子30g;
有發燒或有心火的加赤小豆30g(利小便清熱、去心火);
有出虛汗的加浮小麥30g;
有大便幹結或便秘的芡實減半或者去掉,用芝麻仁20g代替,黑白皆可以;
有腹脹肚痛明顯,把橘皮加量到20-30g或加蘿蔔籽(萊服籽)15g;
有心情不好,加佛手瓜15g;
有腰膝酸軟無力,加核桃仁2個。
注:此食療方主要是從脾胃調節的,不局限于咳嗽祛痰症狀,所以可以長期使用。但要注意在沒有熱的情況下絲瓜絡減半或者把姜加倍。用量之所以那麼大,是因為當作白開水喝上一天的,而不是按頓服用,所以不論大小都是這個。
這道食療方公布後,媽媽們後面又提及了不少疑惑,接下來我會一一分解。
煮法解意:
大火煮沸後轉小火再煮10分鐘就差不多了,不必拘泥;
至于口味,可以等熬好後适當加糖來調和。寒加紅糖,熱加冰糖;
至于喝多久,根據身體的症狀反饋來,可以先喝一周觀察看。
人群解意:
六個月到一歲的寶寶也能喝,全部食材量減半即可;
孕婦也可以喝,但絲瓜絡量得減半;
哺乳期媽媽考慮奶水問題,可以把麥芽換成雞内金或者神曲10g。
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按基礎量,當水喝上一天的,如果覺得浪費(想偷懶),也可以喝上兩天。
食材解意:
山藥,選用幹的,新鮮的太滋膩助濕,造成不易消化。如果沒有炒山藥,需要量減半,在有發熱的情況下可以用生的;
“橘皮”原本是用“桔絡”的,但是考慮到不好買(能買到的就用回“桔絡”)。橘皮,用自家曬幹的就行。實在沒有的可以到藥店買;
選用絲瓜絡是因為它經過仔細篩選的,沒有啥味道,也沒有所謂的毒副作用。說說絲瓜絡,它有理氣化痰通絡排膿的作用。至于絲瓜絡有點偏涼,但不是大寒之物,想想絲瓜湯就知道了,所以可以放心應用;
赤小豆是啥?紅豆有兩種:一種大紅豆是健脾補血的;一種小紅豆就是赤小豆,清熱解毒利濕的。别混淆了哈。
寒熱解意:
什麼叫有熱?比如口臭、眼屎多、鼻子幹燥、口腔潰瘍、中耳炎、小便黃赤、大便幹燥便秘、舌頭起點紅、舌苔發黃、黃痰等常見的上火症狀,這種情況下考慮加赤小豆和絲瓜絡。
什麼叫有寒?比如清鼻涕、舌苔白厚、怕冷、出冷汗等症狀,種情況下就适當加大姜栆的量,等同姜栆湯的用法。寒重的姜多加,熱重的多用赤小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寒熱錯雜、外寒内熱或者内寒外熱。這時候可以把姜栆、絲瓜絡和赤小豆都加進去。
或者辨别不出來到底是寒還是熱的,這也好辦,可以都加進去。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一開始姜栆可以少量加,喝過幾天之後就要加量,這是因為赤小豆絲瓜絡吃多了會有涼意出來,所以要加姜去中和。
關于小兒咳嗽的補充
最近南方流感很重,發燒咳嗽等不斷,因為近期氣候仍很炎熱,導緻氣機本降而不降,肺金收斂之氣不及,肝氣相對暴亢,多内有積熱之象。
肝氣上逆、肺氣下降,這樣的形容還是過于籠統的。如果想準确去辨别,通過症狀會更好理解些。
比如說,脾氣大、眼睛不舒服、多頓咳、還有一些上火症。頓咳,指一咳起來就不停,然後就不咳嗽了,過會又咳嗽一頓。啥叫頓?想想三頓飯就明了。
所以要以降氣為主,推肺經、肘窩拍痧、推背、脅肋部擀皮、揉地筋等這些多做,有利于咳嗽症狀改善。
附:
肘窩拍痧可以排心肺毒氣;
擀皮,把皮捏起來就可以了,不用提,捏到發紅發熱然後有點出痧的感覺就行;
揉地筋,大腳趾翹起來,露出來的那條筋。抹點油後推,也可以拿刮痧闆或扶陽罐溫刮。揉地筋清心膽火、降肝氣,調理一身之氣不通,促進膽汁分泌而幫助脾胃消化。能壯膽、促進生長發育。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媽媽懂營養,寶寶少生病!還有很多想寫的,想對媽媽們說的話,下期更新見!
寫作編輯:首席兒童營養師
本文為【小兒好養 (axsxehy)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或群發給身邊的媽媽群體學習,讓更多的孩子實現少生病少吃藥。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衆号後台申請并獲得授權。
愛心樹小兒好養,是一支專注為嬰幼兒童、備孕、孕産婦及産後媽媽群體提供健康管理服務的職業營養師團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