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月亮》
中秋晚上八點多,我給媽打了電話。
聊了一會,我問了一句:“媽,吃水果沒?”沒想到媽這麼說:“我洗了一盆,放在院子裡敬月亮了。”
“月亮出來了嗎?”
“出來了!”
……
沒想到好多年中秋晚上沒有再舉行過的儀式,媽今晚一個人還在堅持着。
小時候,我們那裡無論老少對上天神靈,哪怕鬼魂都是十分敬重的。重要節日我們都有各種儀式表達着鄉鄰們的情懷。
比如中秋節,那一天下午飯家家都要烙糖餅。發面裡放上白糖或紅糖,烙成圓圓的大餅,寄托大家團團圓圓的美好願望。除此之外,有時還會做點心。比如炸精果之類,作為晚上賞月小吃。
哪怕趕上搶收水稻的大忙時刻,那一天的菜肴也是豐盛的。豐收之外,一年辛苦即将結束,犒勞一下是必須的。除了魚肉之類要有,家裡喂養仔雞這時多數已經長的不小了,可以宰殺一兩隻,和青豆粒一起燒,還美其名曰“小雞刨毛豆”。現在很難吃到家庭飼養的土雞了,所以那時“小雞刨毛豆”的美味一直都好像在記憶裡。
晚上,夜幕下的薄霧慢慢流過村莊原野。家家戶戶中秋敬月賞月的儀式就要開始了。大家通常是在月亮初升前先在院子裡擺上桌子,桌子上盤子裡擺滿了早已準備好的月餅水果點心等。蘇式月餅必備,其次早已準備好新鮮的水果在盤子裡也五彩斑斓,形态各異。
當桌子上早已整整齊齊擺放好各種祭品之後,我們急切盼望着的就是金黃的圓月從東面棗樹頂上慢慢升起了。
因為中秋節不要放鞭炮,晚上敬月亮也是,所以大家等待月亮出來前的氣氛可以說是靜靜的,甚至略帶些神秘的。
古人的印象中,天是人間禍福的主宰,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在能給人福澤的同時,也能給人災難。所以敬天祈福,就是一輩一輩祖先們傳承下來的畢恭畢敬的儀式。孩子們不能亂動,也不能亂說話,就像初一早上祭天儀式一樣。
在敬月亮之前,桌上祭品更不能動,隻有祭月亮之後,每一樣祭品都敬獻完畢後,大家才能分享。
月亮終于在我們期盼的目光中升起來了。當一輪皎潔的月亮照着院落的時候,我們敬月亮的儀式開始了。從爺爺奶奶,到父親母親,再到我們,按順序給月亮磕頭,然後家人把桌上祭品一個一個的敬獻一部分給月亮。當所有儀式完成之後,才是我們賞月吃月餅水果等開始。
記得有一年,祭品剛擺放完畢,屋後面三奶奶家傳來吵架打架的聲音、摔物品的聲音、孩子哭泣的聲音……家人迅速去拉架勸架,我們也跟了過去。回來時看到的是一群小豬仔闖進來,趴在院裡桌子上吃水果點心的情景,桌上地上亂七八糟的水果滾落不少。
這麼多擺好的祭品還沒敬月亮就被一群小豬仔拱了,真是讓人又氣又好笑。
總之,這種中秋的歡樂是我們成長記憶裡一直都有的。
再後來,我們住進了鋼筋水泥築起來的房子裡,感覺人與自然慢慢的遠離。似乎看不見外面花開,聽不到多少鳥鳴,就連看到每一個日升月落都顯得那麼不容易。
就這樣,中秋除了一份對親人朋友的祝福,除了家人團聚品嘗美食外,祭祀月亮似乎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那輪皎潔的明月升起又落下,流轉在歲月的深處,照耀還是一樣的天地嗎?
我感覺沒有對天與地的敬畏,沒有了對大自然的感恩,我們的節日也就沒有了那時的特别的味道。以後城市裡成長的孩子們還知道中秋的由來嗎?
今夜,我年近八十的母親獨守一方小院,獨守這份明月,還在堅守着她幾十年來的中秋習俗,祭祀着月亮,實在讓人感動!
但願每一個流年,每一個中秋,我們心裡都有一輪明月,都有一院清幽。
薄霧浮動着詩意,夜空傾瀉着悠然。
時光裡,我們都在,這就很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