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小論文與博士學位論文相關性

小論文與博士學位論文相關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6 22:12:35

博士生培養的質量如何?是否達到預期目标?很重要的一個标志,就是看他是否有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對于人文學科來說尤其如此。學術論文是檢驗博士生培養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這種檢驗并不是放到學位論文答辯時一次完成,而是在博士生入學之後就開始培養、訓練和檢驗,要經曆多次反複。這就涉及到博士生的培養模式問題。按照通常的慣例,博士生入學的第一學年主要是學習共同課和專業課,第二學年開始确定論文選題,畢業前一年作論文開題報告。這樣一來,研究生從事學位論文撰寫的時間不足一年,經常出現匆匆動筆,草率從事,倉促答辯的情況,很難産生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博士生和導師都顯得很被動和難堪。上述培養模式的緻命弱點,是把課程學習和論文寫作割裂開來,使二者遊離脫節,而不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博士生在入學的頭兩年很少有練筆的機會。

小論文與博士學位論文相關性(博士生論文寫作)1

學術論文撰寫是一項複雜、高強度的腦力勞動,需要紮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理論素養,還需要懂得學術規範,掌握必要的寫作技巧。這些知識和能力不是單靠聽課就能得到的,也不是撰寫一二篇論文就可以積累起來的,而是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獲得的。有鑒于此,博士生的專業課學習必須與學術論文的寫作訓練結合起來。每一門專業課修完,博士生都應該提交一篇學術論文,而不是僅僅寫一篇作業或回答幾個問題。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修一門專業課寫一篇學術論文,那麼,研究生在修完全部專業課之後,至少可以完成三四篇論文的寫作,從而為學位論文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當然,選課期間所寫的論文,可以和學位論文密切相關,甚至是學位論文的一部分;有的也不一定非要和學位論文接軌,但同樣可以為學位論文的寫作積累經驗。博士生在入學頭兩年如果能有較多的論文寫作訓練,那麼,進入學位論文撰寫階段就會從容不迫,有條不紊地進行,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入思索,實現學術上的創新。修課期間撰寫論文的甘苦,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在撰寫學位論文時都成為可資借鑒的寶貴财富。

當前博士生學位論文的寫作存在一種普遍傾向,那就是過分追求體系的完整嚴密和結構的穩固合理。博士論文有的洋洋數萬言,必自成格局;有的長達幾十萬字,務必達到一部書的規模。由此而來,論文的創新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通讀一篇學位論文,有時很難發現閃光點,看不出論文作者有什麼獨創。照此發展下去,博士生的學位論文必然是數量淹沒質量,變成陳陳相因的老生常談,很難推動學術的發展。

博士生學位論文的寫作必須實現立足點的轉移,不再片面追求體系的完整嚴密和結構的穩固合理,而是在學術創新上下工夫。要實現這個根本性的轉變,就必須在學術上建立自己事實和理論的支撐點。這些支撐點應是論文作者的獨創,是學術亮點、閃光點。事實的支撐點可以是新材料的發現、運用,也可以是字句訓诂方面的新解、以及對舊有材料的補充、訂正等。理論支撐點可以是提出科學的新命題、新觀點,或是對舊有錯誤結論的颠覆、修正,以及運用現代理論解開曆史之謎等。總之,博士生的論文寫作要有一個大浪淘沙的變革,沖洗掉那些繁蕪的陳詞濫調,沖洗掉那些先人為主的臆斷,最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閃光發亮的學術精品。當然,不能要求博士生的學位論文字字珠鞏,全是學術閃光點,但是,嚴格說來,沒有真知灼見的論文不能算合格的學術論文,這是學術界普遍達成的共識。

博士論文要有創新,要有閃光點,要光彩照人。如果我們真的能把博士生論文的寫作引導到尋找學術閃光點方面,那麼,他們所推出的論著就會像滿天星鬥,閃閃發光,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如片片烏雲遮住真理的光芒。鼓勵博士生撰寫論文去發現學術閃光點,同時也向博士生導師及論文的審閱、評議者提岀相應的要求,不能隻看論文的長短、框架體系是否嚴密合理,而是必須把學術閃光點的多寡強弱作為評價論文的基本标準,要有學術良知,又要獨具慧眼,從導向上扭轉當前學位論文貪大求全、不務創新的惡劣傾向。

與前面一個問題密切相關的是如何正确處理論文寫作過程中必然遇到的大與小的關系。博士生必須有開闊的學術視野,而不能坐井觀天,囿于一得之見,這是毫無疑義的。

但是,不能不清醒地看到,當前在泛文化思潮的影響下,博士生論文存在着片面求大、而忽視個案研究的傾向,也就是重宏觀而忽視微觀。

其主要表現有二一是曆史背景、文化背景、學術背景等在論文中陳述過多,從而造成對核心部分、實質内容的擠壓,遲遲不能切入正題,或是主要論點未能充分展開。其實,作為背景的材料,許多應隐于幕後,藏在水下,不一定都要顯露出來。它們是立論的依據和參照物,沒有必要和盤托出。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重點,在學科整合日益深入的今天,博士生學位論文寫作堅持學科本位是極其重要的。舍棄學科本位,過多地羅列屬于大文化背景的材料,寫出來的論文必然大而無當,屬于四不像之類,很難歸入所屬學科,也很難有創見。泛文化思潮給博士生學術論文帶來的另一種沖擊是先入為主,主觀武斷地設計論文框架,然後往裡面填充材料。這種做法類似現代高層建築的施工程序,先有鋼筋水泥澆注的總體框架,然後嵌入相應的材料。作為現代建築工程來說,不失為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而對于論文寫作來說,卻是不可取的。這是因為,他所設計的框架往往是強制性的,穩定性、堅固性很差;而所填充的材料又往往和總體框架相疏離,很難粘合在一起。以這種方式生産出來的論文,必然是精神産品中的“豆腐渣”工程,經不起考驗。我們要求博士生有開闊的學術視野,是希望他們在撰寫論文時從大處着眼,作宏觀審視;與此同時,還要引導他們在實際操作時必須從小處入手,從對具體問題的個案分析開始,把微觀研究作為宏觀研究的基礎,并逐步從微觀走向宏觀。如果沒有以微觀研究作為基礎,那麼,大處着眼就會失于空疏浮泛,很難有深度。說得更明白些,訓練博士生撰寫學術論文,應該引導他們小題大作,而不是與此相反,大題小作。要從具體中推導出一般,從特殊中發現普遍,通過偶然顯示必然,這個程序不能颠倒過來。

在學術上填補空白,開辟處女地,在前幾年曾經是時髦的話題,研究生論文的評語經常可以見到類似的褒獎之詞。可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各個人文學科所剩餘的可供開墾的處女地實在有限,本人所在的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尤其如此。有的學術荒地雖然存在,但不過是三流、四流,乃至于根本不入流的作家作品,開墾出來也沒有太大的價值。面對這種情況,許多博士生及其導師已經深深感到選題的艱難。博士生論文要走出目前這種困境,必須深化填補學術空白、開墾學術處女地的理念,而從其他方面尋找出路。

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來說,一方面要不斷拓展自己的學術領域,伸展到前人不曾涉足的空間;另一方面,還要善于從人們熟視無睹、看似平常的對象中挖掘出别人沒有發現的東西,這點尤為重要。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标,需要從兩方面對博士生加以培養引導:一是實現視角的轉換,改變傳統思維的慣性,尋找新的切入點。比如對朱熹,從古到今多是從理學方面來研究他,至多還關注他對《詩經》、《楚辭》的诠釋。南京大學莫砺鋒先生獨辟蹊徑,專門對朱熹進行文學方面的研究,把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綜合起來加以考察,使朱熹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個事實很有說服力。如果我們的博士研究生導師能夠實現視角的轉換,那麼,博士生論文選題難的矛盾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二是提高精神生産力,增強對研究對象的穿透、提煉和加工的能力。同是出土的古人頭顱,在生産力低下的古代,人們隻能把它當做遺骸重新埋葬;而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可以運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等多種技術手段對它進行研究,最大限度地還原古人的生存狀态、身體素質等方面的情況,獲取許多寶貴的信息,揭示人類的不少奧秘。同是一塊礦石,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可以從中提煉出許多有益的東西,有的甚至價值連城;而科學技術落後的國家或是無能為力,或是隻能初步開發,簡單利用,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同樣如此,如果能夠注重博士生精神生産力的提高,并且持之以恒,那麼,他們從現存精神礦藏中提煉、加工出的學術精品就會越來越多。實現視角轉換和提高精神生産能力,可以說是帶動博士生論文化腐朽為神奇有力的雙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