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生于唐朝中後期,其間唐朝已經由盛轉衰,尤其是經曆了“安史之亂”以後,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杜甫目睹社會現況,寫下了大量憂國憂民的詩篇,因而被人們稱為“詩聖”。 他死後靈魂的栖息地——墓地的故事充滿傳奇。
杜甫早年遊曆過江南、山東一帶,後來飄泊于甘肅、四川一帶,最後離開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一直到死為止,都過着貧窮的日子、這位深受後人敬仰的詩人最後歸葬何處卻一直不為人知曉。
《舊唐書.杜甫傳》載: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杜甫從湖南長沙舉家南往郴州,行至耒陽時,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縣令得知後,親自駕船将杜甫接到了耒陽。耒陽縣令為杜甫一家送來了美酒佳肴,杜甫大吃了一頓之後,第二天便去世了,終年五十九歲。随後,家人将杜甫埋葬在了耒陽。對此,《耒陽縣志》也有記載:“杜陵祠在縣北二裡,祠後即杜墓。”而且,此墓現在仍存,位于耒陽市第一中學的院内,封土圓錐形,基砌花崗石,周圍有石欄,正面嵌有青石橫額,上镌“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南宋)景定癸亥(1263年)孟夏,縣令王禾立石”等字樣。
另有一說認為,杜甫葬于湖南平江。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元稹曾說過:“(杜甫)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殡嶽陽。”而且,《平江縣志》也稱:“甫自蜀歸病,卒于潭嶽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梓旅殡嶽陽四十餘年。平(江)為嶽家屬縣,南小田有甫墓,蓋權厝冢也。”現存的平江杜甫墓是一座磚砌墓冢,冢前立有墓碑,周圍有磚砌的墓牆。
據考證,耒陽、平江兩處杜甫之墓,本來是臨時停靈的地方,後來棺柩遷出,隻餘下了空墓。所以,這兩座墓冢都不是真正的杜甫之墓。
于是,人們将目光的焦點投到了河南鞏縣和偃師的兩座杜甫墓。《舊唐書》還記載:“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雨之柩歸葬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清人錢泳也在《履園叢話》中說:”按《河南通志》雲,唐工部郎杜甫墓在河南府偃師縣之徒婁村。”錢泳還說,乾隆年間曾對偃師杜甫墓進行修葺和擴建。言之鑿鑿,似乎讓人不得不信。
現存的鞏縣杜甫墓在新縣城(孝義鎮)西5千米的康店公社康店村邙山嶺上。墓地坐北朝南,呈方形。墓前豎有清代早期所立石碑兩塊,其中一塊立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石碑上的碑文成了杜甫葬身之地的有力佐證。墓周圍松青柏翠,氣象森然。墓旁附葬着杜甫的長子宗文、次子宗武,這兩座墓呈東西排列。明清之際,到鞏縣杜甫墓園憑吊的文人墨客甚多,留下了不少詠歎感慨的詩作,這為證實此處墓冢确實為杜甫葬處提供了不少憑據。
杜甫的墓到底在哪兒,目前尚沒有能最後定論。至于為什麼在全國各地有這麼多杜甫之墓,各地也都争相說自己是真的杜甫墓地之所在呢?也許正是因為人們對杜甫這位偉大詩人的喜愛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