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是秋冬農業生産關鍵期。在沙琅鎮坡富村的田地裡,黑色地膜全壟覆蓋期間,一壟兩行的小孔裡探出青嫩的辣椒苗。數十名工人正忙着移苗下種,坡富村黨支部書記張儒校不時彎腰觀看菜苗長勢,一邊和工人打趣。
坡富村盤活周邊連片土地1200畝。圖為冬種辣椒。
“忙的時候有七八百人一起幹活。”張儒校說,村裡統籌土地資源優勢種植果蔬、甘蔗,并建設了蔗糖加工廠,将撂荒地全部清零。
作為電白農村“三變”改革的一個試點,坡富村在盤活集體閑置土地和資産,推進土地連片開發,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是電白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電白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三變”改革工作,将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試點、農村“三資”清産核資、農村土地确權、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等與新農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精準扶貧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按照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要求,激活閑置土地,促進農民增收。
12月20日《南方日報·電白視窗》四版報道。
基礎
開展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
“三變”改革發源于貴州省六盤水市,即“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在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通過集體資源調動政府資源、政府資源撬動社會資源的“雙輪驅動”,培育壯大一批特色優勢産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一般來說,村集體富,則村民富裕;村集體窮,則村民可支配收入也不高。
鄉村有多樣的資源,集體土地、林地、林木、水域、濕地和閑置的房屋、設備等,雖然難以全部具備,但總體來說,具有以上某些優勢資源。如何因勢利導,讓沉睡的鄉村資源活起來,讓“死資源”變成“活資産”,成為變現價值更高的東西,是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的基礎一環。
坡富村建成蔗糖加工廠。圖為人工生産出來的糖片。
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是“三變”改革的基礎和前提。2018年,電白成立了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并出台了《關于成立電白區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電委辦〔2018〕12号),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在全區範圍内全面開展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根據《茂名市電白區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工作方案》要求,完成制定成員身份界定辦法的經濟聯合社有336個,經濟合作社有5046個;完成成員身份摸底調查的經濟合作社有5042個,完成率為100%,完成成員身份确認的經濟合作社有5042個,完成率為100%;完成量化資産額為50020.3萬元,确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91.34萬人,完成量化資産額為5.21億元,發放股權證書31.4757萬本。
抓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确權登記頒證收尾工作,逐步完善農村産權體系。據了解,電白從2016年已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确權登記頒證工作,2022年主要是查漏補缺,開展确權工作“回頭看”,對确權檔案進行歸檔管理。截至目前,電白已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确權登記頒證工作,全區已經完成19個鎮(街道)291個行政村,4633個發包方(經濟合作社),20.6252萬戶農戶的頒證工作,頒證面積54.673211萬畝;已完成18.35萬件檔案的歸檔。
此外,村級黨組織是“三變”改革的組織核心,是“三變”改革開展的關鍵,特别是村級黨組織書記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領頭人,選優選好尤為重要。電白選優配強基層班子,此前已全面完成全區336名村(居)委會黨組織書記兼任村(居)委會主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工作,充分發揮村(居)黨組織在“三變”改革工作中“主心骨”“領頭雁”和示範作用。
試點
鎮街特色發展成效初顯
為推進“三變”改革工作開展,電白采用試點先行、示範帶動,在試點取得階段性實效後,再在各鎮街以示範點帶動鋪開。
據了解,各鎮街因村施策,在試點村推行村集體、村民以資金、土地山嶺、房屋等要素資源入股農業經營主體,獲得固定收益和分紅。
近年來,各鎮街按“三變”改革工作要求,開展“三變”改革創建工作,部分示範點取得了不錯成效,在實現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深度銜接中,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三變”改革之路。
譚儒村發展蘿蔔特色産業。圖為将切開的蘿蔔攤在地上自然晾幹。
其中,沙琅鎮譚儒村以特色産業蘿蔔為産業發展方向,采取“合作社 基地 農戶”方式,引導該村農戶、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并投入産業扶貧資金發展鄉村産業,貧困戶享受收益分紅,促進傳統種植向現代農業,分散經營向适度規模經營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譚儒村讓群衆把土地以資産的形式參股合作社,實現資源變資産,按既定的份額領取土地流轉費。農民加入合作社參與管理,按産值比例領取産權人員分紅,農民變成股東。此外,社員參與生産勞動還能拿工資。據統計,譚儒村通過土地流轉,盤活“一村一品”所需的土地1150畝,擴大了種植面積,聯結757戶農戶參與産業。目前,合作社實現了土地流轉費65萬元,分紅金額85萬元,工人工資350萬元。
槟榔村打造100畝優質果蔬種植示範基地。圖為在大棚内用盆摘方式種植反季苦瓜。
林頭鎮槟榔村則充分利用農村獨特的自然生态環境、田園風光、人文景觀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
此外,林頭鎮聘請專家對槟榔村委會産業發展到現場進行研究規劃,申請财政資金500萬元,引入社會投資900萬元,發動村民自籌資金80萬元,并以閑置土地資源約1000畝入股,建設優質果蔬種植示範基地,打造集育苗科普、采摘體驗、種植實訓及觀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建設共青河一河兩岸景觀,以“四好農村路”串聯周邊的外坡公園、文體活動中心、農業觀光園、鄉村特色美食街,發展繁榮夜市經濟。
當然,鄉村發展并不能一蹴而就。電白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村經營機制也需要逐步完善,破解統分結合中“分”得徹底、“統”得不夠的問題。此外,還需加大财政資金投入,穩步擴大“三變”改革範圍,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村集體及村民。
支持
打造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入夜,槟榔村草莓采摘園不遠處的露營基地依然燈光閃閃,不時走進的幾對年輕人在片片花草分隔的椅子坐下,農村阿姨在前方的鄉村大舞台盡情歌唱。
這是鄉村田野旁的一處空曠沙地,已經難以種植果蔬,并且因為地勢低窪,下雨天常常發生水浸。2021年,作為村中第一個返鄉創業的黨員青年,蔡富新看上了這一片村集體用地,并用積蓄承包獲得使用權10年。
槟榔村盤活村中沙地,興起露營經濟。受訪者供圖
“在鄉村發展産業,肯定離不開農業。”在找準定位後,蔡富新也直言難以用一句話概括自己想做的事,“餐飲是起步探索,下一步想借助周邊1500畝的優質果蔬種植示範基地,結合發展農業、娛樂,探索一個新的産業模式。”
項目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屬地政府的支持。在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電白充分利用上級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政策,争取财政資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僅2022年,争取到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村27個,每個扶持村得到各級财政扶持資金50萬元,共1350萬元。目前,電白累計獲得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村項目117個,獲得各級财政扶持資金8886萬元。
當然,“三變”改革産業項目的類型和規模,要與改革承接主體的經濟實力、經營能力相匹配。
一直以來,電白都注重培育經營主體發展,主要以培育家庭農場和規模農業經營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主。截至目前,家庭農場和規模農業經營戶有3257戶,已全部錄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管理,現在電白有省級示範家庭農場22家,市級示範家庭農場6家。此外,還成立了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加大對經營主體改善生産設施、發展生産的設備、技術投入,增強改革承接主體實力,更利于承接“三變”改革産業項目。
譚儒村在村委會旁建起蘿蔔加工廠、大米加工廠、花生加工廠。圖為大米加工廠機器。
具體到譚儒村,其創新合作社入股方式,通過新土地流轉方式,電白區譚儒種養專業合作社将425戶群衆丢荒的土地以資産形式入股合作社,并讓群衆參與生産管理,村民既拿工資,又拿股金,還拿分紅,打造了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譚儒村通過流轉用地,正在譚儒村委會周邊建起大型商超、農貿市場,并且投資建蘿蔔加工廠、花生油加工廠、大米加工廠等,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便利化。
此外,合作社還推動了鄉村的有效治理。“在合作社幹活,可以按小時算工資,方便工人照看家裡事務。”譚儒村黨支部書記朱雄偉介紹,随着村中産業快速發展,原在珠三角打工的98位婦女返鄉加入種植加工包裝工作行列。這不僅解決了勞工緊缺問題,還一定程度上解決村内留守兒童和老人無人照看問題。
■鍊接
什麼是農村“三變”改革?
農村“三變”改革即是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資源變資産
将村裡合法的集體土地、林地、林木、水域、濕地和閑置的房屋、設備等資源的使用權,通過一定的形式入股到新型經營主體如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取得股份權利。即讓沉睡的鄉村資源活起來,也就是要讓“死資源”變成“活資産”,成為變現價值更高的東西。
資金變股金
将各級政府部門投入到農村的發展生産和扶持類财政資金,可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戶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經營較好的鄉村經營主體中,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變“一次性”投入為“持續性”增收。
農民變股東
村民自願以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林木所有權、集體資産股權、宅基使用權,以及自有生産經營設施、大中型農機具、資金、技術、技藝、勞動力、無形資産等各種生産要素,通過協商或評估折價後,投資入股經營主體,享有股份權利,讓農民能夠成為産業鍊、資金鍊、供應鍊、價值鍊的持續參與者和受益人。
■案例
坡富村:聚合集體資源 發展優勢産業
穿過坡富村的一片甘蔗林,在一個斜坡上,新投資建成的蔗糖加工廠有序運轉起來。老師傅舉着大鐵勺不斷攪動鐵鍋中加熱的蔗糖,另一旁的民房裡,工作人員打着包裝,之後将蔗糖送往超市售賣。
坡富村地處電白區縣域副中心沙琅鎮西南部,南靠黃嶺鎮,西鄰霞洞鎮,三鎮交界,交通便利。耕地面積3260畝,林地面積6640畝,其中村集體耕地900畝。據了解,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坡富就以蔗糖加工為主要産業,大力種植甘蔗,改種植荔枝後蔗糖産業逐漸勢弱。
近年來,坡富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目标任務,積極探索“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農民增收發展新模式,重新發展起了蔗糖産業,結合“甜心紅糖”、南藥種植等産業,為村及周邊的經濟發展增添了動力。
提升利用率 讓資源活起來
坡富村根據農村土地産權制度改革,在沙琅鎮人民政府指導下,整合農村丢荒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等,采取存量折股、土地股權化,盤活資源要素,形成資源疊加效應,提高資源變資産的利用率。
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讨論确定,坡富村農戶将土地流轉電白區坡富種養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超過256戶,流轉土地超過500畝。坡富合作社采取“合作社 脫貧戶 基地 農戶”模式,合作社每年支付土地流轉租金,合作社發展壯大盈利後,按比例提高流轉租金,讓農戶增加土地流轉收入。
合作社根據坡富的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探索出甘蔗特色産業發展,種植甘蔗接近400畝,年産量1000噸,更加帶動周邊群衆利用撂荒土地種植甘蔗超過40畝,響應了“撂荒”土地整治政策。并在2021年11月成立坡富紅糖廠,生産紅糖超過100噸,總産值超過100萬元。
入股合作社 讓資金聚起來
“想發展就要有産業,發展産業需要資源集聚。”張儒校介紹,坡富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讨論确定,将2020年扶持村級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入股合作社,按總投資資金不低于7%的比例獲取固定收益。
盈利後拟提取淨收入的40%作為項目的公積公益金和必要的風險金,用于村公益設施建設和維護、水利設施建設和經營性固定資産購置,提取30%作為産業再發展資金,提取20%直接作為收益分配,提取10%作為村貧困戶、困難家庭救助資金。
産業幫扶 讓農民富起來
一方面,坡富村鼓勵農民通過資金入股參與分紅,據統計,2022年初,合作社分紅6萬餘元。
另一方面,發展村中産業能夠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據介紹,合作社作為農民群衆就業平台,組織農民就近就地務工,參與農業管理經營,根據勞動力實際每天獲取工資,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合作社已解決附近50餘名村民就業問題,每戶均增收2萬餘元。
此外,坡富村緻力用産業“幫扶”,聘請有勞動力困難戶工作。“在合作社有分紅,而在合作社工作,我每個月還能領3000元的工資。”村民張有和激動說。
坡富村聚集集體資源,發展村中優勢産業,有效激發村内生動力,賦予農村滾動發展空間和内生動力,推動富民強村。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鄒祥亮
【通訊員】李賢斌
【作者】 鄒祥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