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豆瓣評分9.1的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
故事講的是患有亞斯伯格症(一種精神發展疾患,臨床特征與自閉症有許多相似之處)的韓可魯,和爸爸開了一家遺物整理公司,在爸爸去世後,韓可魯和叔叔趙尚九一起幫逝去的人整理遺物過程中發生的故事。
遺物整理師的具體工作是把逝者遺留下來的物品一一歸類,将最珍貴的物品還給親人,重現逝者人生,試圖挖掘出其中隐藏的幸福、心酸、無奈......
還有一種與“遺物”相關的職業是——遺物紀念師。
跟遺物整理不同的是,遺物紀念師把遺物做成物品,比如手鍊、項鍊,幫人“漂亮地留住念想”。
一位85後“遺物紀念師”若梵說:
“親人留下的這些東西,就像一顆顆止痛藥,在無盡的思念中摸一摸,看一看,便能緩解片刻的疼痛。”
每一串首飾背後,都有一個關于親情的故事。
1一張B超單、一縷頭發……一個媽媽想用孩子用過的奶嘴、貼身衣物的碎布,還有頭發,做成紀念品。那是她一歲半的小女兒留下的。
她的孩子在半個月前因車禍離世。
随物附上的,是她寫給遺物紀念師的一封信:
“我到現在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這半個月來,我每天渾渾噩噩。一度想自己也下去陪她,可是我走了我的兩個大女兒怎麼辦。我的父母怎麼辦。
我想求求你幫幫我,幫我留住她來過這世間的證據。”
女兒身上的一切都在火葬中消失,沒有留下頭發,和當時穿的衣服。
她找遍了女兒的房間,找到她用過的奶嘴、最喜歡的小鴨子被子,還有最喜歡穿的兩件衣服——那上面留有孩子的體溫,用它們做手串、戒指、項鍊,仿佛還能感受到女兒在身邊時的情景,緩解一些痛苦。
另一個媽媽,想用6歲兒子的頭發作信物。
她在私信中懷念兒子對自己的依賴:
“6歲的他是我的貼心小暖寶。
一直把媽媽當女王一樣寵着愛着。放學的時候總喜歡媽媽來接你,每次都會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香香的吻,每次得了小紅花一定會送給媽媽。
我在你心目中美得是那樣堅定。且無可取代,有你在的每一天,煩惱都會被你融化,可是我卻沒有福分,擁有這麼好的你。
媽媽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存好這唯一的信物。戴它在胸前,如擁你在心懷。”
做成天使模樣的吊墜與戒指,提醒自己:曾經有這麼一個孩子,這麼的愛過自己。那份被愛的感覺,并不是一場夢。
一位流産的母親,孩子什麼都沒有給她留下,隻有一張B超單。
一張紙,真的不好保存,但遺物紀念師看到心碎的母親,有了個主意:将B超單的一角剪下,塗上一層防止油墨消融的封蠟,再滴膠制成項鍊。
項鍊中的B超單一角
從此冷冰冰的B超單,仿佛能扇着蝴蝶翅膀,飛進媽媽的夢裡。媽媽不再什麼都沒有了。
另一位流産的媽媽,把孕囊鑲進了雪花狀的項鍊裡,因為“孩子走的那天,下了很大的雪。”
每觸摸一次,悲傷就會減少一些。
還有位患癌的媽媽将自己的頭發寄來,要求封進項鍊中,想留給自己的一對孩子。
項鍊的背面各自刻有一半的愛心,拼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心,意味着“媽媽愛你們”。
從這些遺物中,能看到有父母對子女的愛,也能看到子女與父母的愛。
一個遼甯省盤錦市的女孩在離中考82天前因病去世,臨走前,對爸爸媽媽說:
“媽媽,你不要哭,照顧好自己、爸爸、還有弟弟。我會在遠處一直保佑着你們。”
她的媽媽在孩子去世七年後,一直在愧疚中度過。唯一留下的女兒的一縷頭發,她一直放在家中最保險的地方。
制成項鍊後,她和丈夫一人一串,想戴在脈搏跳動的地方。并拜托遺物紀念師空運過來:“因為我的女兒還沒有坐過飛機。”
被悲傷掩埋的思念,通過封存、固化、打磨、抛光,顯現出珍貴的光芒,重新賦予了思念一種美好的形狀。
2“與愛人吃一頓飯,成了世上最奢侈的事”一個新婚一年的姑娘,帶來的遺物是丈夫的頭發,丈夫因意外逝去。
她說,自己的老公在父母面前是公子哥,什麼都不會做,但和她在一起,會一起做飯、洗衣服、收拾衛生。
“你說自己的女人,就應該當女兒一樣去疼。去年我做手術,前前後後一直是你陪着我。還說會一輩子陪着我。當時我真的好感動,可是這才一年,你就走了。你唯一留下的就隻有這些頭發了。我要把它做成戒指,當你送給我最後的禮物。感謝你讓我做了一年幸福的小女人。”
遇上愛的人有多難,失去愛的人就有多痛心。
來自山東青島的女士發現,原來與愛人普普通通地吃一頓飯,成了世上最奢侈的事。
“我年初一剛剛失去至親愛人。到現在一想到他就心痛地難以呼吸。我愛人一直心髒不好,但是他一直堅強地生活,最大心願是看着孩子長大成人,但是突然地一切在那天改變了。”
丈夫心髒不好住院,年三十偷偷從醫院跑出來,說:“過年了,一家人怎能不一起吃個團圓飯。”還和老母親高高興興地下了圍棋,可是沒想到第二天,大年初一時,老公去世。
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痛徹心扉,遺物紀念師若梵感歎:
“除了生死,一切都如過眼雲煙,來時一絲不挂,去時一縷青煙,我們唯一能夠擁有的,就是享受生命的過程,保持好良好的心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過好每一天。這也是我們對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責任。”
3“耳釘裡存放的,是爸爸的骨灰”43歲的丁女士,要求做一對耳釘,一隻戒指。
耳釘裡存放的,是爸爸的骨灰。
丁女士的爸爸,在50歲時有了她,所以對她十分寵愛。
父親是著名的地質學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做出了衆多的科研成果,作為科學家,他留存在世界上的人才,科研成果,就是最好的紀念物。
關于丁女士父親的報道
但是對于兒女,去世之後,卻隻剩一捧骨灰。
丁女士不想連這一點遺物都失去,在爸爸火葬後,請求工作人員給她留了一小撮骨灰,做成了耳釘和戒指,作為一個女兒的念想。
骨灰對于别人來說,是忌諱,但是對有的人來說,卻是他們最親愛的親人。
一個女孩的姥姥去世了,姥姥給她的最後的疼愛,是一塊紅布。
女孩說,一出生,她就是由奶奶撫養長大的。
“姥姥用她無私的愛給了我童年一切的美好,但是還沒等我盡孝,她老人家便了無聲息地去了,沒有一絲征兆和隻言片語。也正如她生前所願,不拖累任何人。”
一生積德行善良的老人每年都會為家裡的孩子祈福。長大後去了外地,姥姥仍然囑托她的姐姐一定要将“福布條”交到她的手上。
“沒成想這便成了她對我最後的疼愛。時隔一年有餘,姥姥的離世依然像刺一樣紮在我心裡。一閉眼全是她,甚至能感受到她那雙粗糙的大手與身體的餘溫,這櫻桃與平安鎖将陪我度過餘生。感謝你幫我留住了她的影子與溫度。”
45歲的Q女士,定制的是母親的骨灰項鍊。
她拒絕了遺物紀念師推薦的能容納更多遺物的項鍊款式,執意選擇了福袋的樣式。
“因為老媽這一輩子,确實就是太苦了。19年9月份的時候,查出來就是(癌)已經骨轉移了。直到19年5月份夏天的時候,老媽還在幹農活。”
母親的這一小撮骨灰,是她“偷偷”在墓地拾起的。
“當時在墓地上面,我看落在裡邊有一小塊(骨灰)吧,然後我就也沒過腦子,也沒怎麼想這想那,然後就去把它給撿起來,裝到兜裡去了,我怕别人不理解,當時誰都沒有說。”
在關于遺物的故事下,人們紛紛留言,懷念自己的親人,同學:
後悔沒有留下親人的一樣東西:
更多的是珍惜現在的生活:
每個人與親人的故事都是如此不同。人生最後留下的,不是金錢、地位,而是與所愛之人的共同回憶。愛與被愛的記憶會一直保存很久,即使在我們離開人世後,也會溫暖地覆蓋着世界的某個角落。
對于“遺物”你有什麼故事?歡迎在留言區跟大家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