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荒的朋友們有福氣了,最近有一套新出的美劇,我真的是強力推薦,包括我自己,也是昨晚7集就一口氣刷掉了,因為,實在是太好看,完全停不下來,那是相當過瘾了。
是的,那就是最近網飛剛剛上線的新劇《後翼棄兵》(之前叫《女王的棋局》),其實預料到了它會大熱,但還是沒想到她會這麼火。
本劇23日剛開播的時候,豆瓣評分就是逆天的9.1分,之後不降反升,現在已經是9.2分了。
縱觀整部劇,不得不說這是一部絕對的爽劇,故事也是鮮明利落的單線發展,極其過瘾。
觀衆隻需要靜靜欣賞安雅飾演的天才少女貝絲如何過關斬将一路殺入國際象棋的金字塔頂端就好。
光看劇情簡介我們也很容易就能劃出幾個關鍵詞“唯一的女棋手”、“藥物成瘾”、“天才”…
這樣的關鍵詞,就已經可以腦補出一堆職業性别歧視、天才隕落、認識自己的老套路。
但《女王的棋局》的魔力也在這裡,它不回避這些簡單直接的情節點,而是試圖借着這股“爽”勁,構建某些更複雜的東西。
故事改編自沃爾特·特維斯的小說,在上世紀50年代的紐約,九歲的小女孩哈蒙·貝絲在一次意外車禍中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她的母親。
開場的幾個閃回,我們就得知了貝絲和母親都遭到了父親的抛棄,而車禍的原因也在母親臨死前那句“閉上眼睛”的命令中成為一個謎。
貝絲在巨大的變故中近乎怪異的沉默、冷靜,總是睜着大眼睛冷冷的審視着周遭的一切。
很快她就被送進了孤兒院,在這裡依舊獨來獨往,沉默寡言。
在孤兒院裡,貝絲有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朋友,黑人女孩喬琳,她們倆一個散漫,一個乖張,但卻莫名其妙的很合拍。
喬琳告訴她,孤兒院裡發的兩片藥,綠色的留到睡前吃更好,原來這粒膠囊就是會使人成瘾的鎮定類藥物。
在孤兒院的日子像一潭死水,一次偶然的機會,貝絲在地下室發現了常常獨自下棋的校工。
也許是母親的數學天賦的作用,貝絲立刻就被眼前的棋盤吸引,她開始茶飯不思,即使校工說女孩不能玩國際象棋,還是每天跑來偷看。
漸漸的,天才的貝絲自己琢磨出了象棋的規則,終于打動了校工教自己下棋。
在發現了貝絲驚人的天賦之後,校工幾乎将自己的全部知識都傾囊相授。
就這樣,貝絲每夜吃完小膠囊後,就進入自己的烏托邦,在天花闆上暢想着棋局。
就在貝絲逐漸因為驚人的象棋才華受到關注的時候,她被領養了。
但來到新家的貝絲,也并未感到多麼興奮,因為養父并不是很待見她,幾乎不怎麼回家。
而養母又終日神思恍惚,對她也并沒有多麼關心,在學校裡,貝絲也和隻關心化妝和男孩的女同學們格格不入。
偶然之間,貝絲得知了象棋比賽的消息,毫無專業訓練經曆的她,以比賽的獎金為誘餌,勸服了母親,開始了她人生的第一場專業比賽。
在賽場上,無等級 女選手簡直讓她像個外星人一樣備受關注。但也在這場比賽之後,貝絲一戰成名,開始此後一路升級打怪的巅峰之旅。
其實按照此類劇情的套路,我們很容易以為貝絲會藥物成瘾,在孤兒院被霸淩,在賽場遭遇歧視,然後再來個校園暴力,渣男流産等等。
但是以上這些可以說是全沒有,看似作為弱者的貝絲,沒有流露出絲毫的怯懦,她近乎潇灑的一意孤行着。
我們甚至可以說貝絲的一路都順風順水,她從小鎮打到全美。從美國打到國際,最後坐在世界國際象棋最頂尖的賽場上,每一步都堪稱清晰、迅猛。
那麼本劇的“爽感”從何而來,貝絲這個天才在劇中到底需要戰勝什麼呢?
直到最後一集一切回到原點,答案也就随之出現了。
是自己,是一堆的天才、勝利、唯一這些名詞背後,一個人,一個女人,一個天才女棋手盛大又微小的成長之路。
一路走來,看似順利的她要打敗的東西遠比我們想象的多。
其實貝絲這個形象是很特别的,她身上存在着很多“極端條件”,比如孤兒、天才、唯一的女選手等等,
她有點像一個叛逆的“小龍女”。
不知世事,根本不會為人處事,冷冰冰的但是異常美麗。
最重要的是,她身懷絕技。但隻要稍微接近,就會發現她實際上極其單純天真,隻要别人對她稍好一點,立刻就能敞開心扉。
這種矛盾在“國際象棋”這個極緻冷酷、智慧又精巧的項目的包裹下,碰撞出一種少女的野生力量。就像貝絲小鹿斑比的眼睛一樣,純淨但理智。
所以,故事沒有回避“女棋手”這個特殊的身份。反而數次用鏡頭環視全場,看貝絲是如何一次次殺入純男性的場合,看她早已習慣像動物一樣被“觀看”着。
在這裡,過于突兀的“不公平待遇”反而容易喧賓奪主,故事在“女棋手”這個身份上進一步發酵的是貝絲性格上的悖反。
當理性和智慧同時成為“男人”和“國際象棋”的特質時,貝絲近乎苛刻的自律和冷硬也就耐人尋味起來。
她的叛逆,她永遠的“死魚臉”,以及她在極其女性化的外表下中性化的言行舉止。
每天隻知道學習棋局,為了比賽自學俄語,飛速的規劃着自己的職業生涯。
同時,她也的确一身反骨,敢于撬開醫務室的大鎖,偷完所有鎮定劑。
沒錢買雜志,那就直接順走,從小就不愛洋娃娃,直接扔進垃圾桶。
在生物書上鑽研男性生殖器。一場床事之後,在男友眼巴巴的目光下抽起事後煙。
這些貝絲身上的野性和自律、弱美和理智的悖反,構成了女性形象的另一個維度。
她可以同時是女性化的、中性化的。這也讓我們發現,隻有在抛開所謂的“性格特質”之後,一個“女棋手”在純男性的場合究竟要面臨什麼,才會更加清晰。
其實,貝絲在全劇裡隻流下了兩次眼淚,一次是宿醉之後大敗于世界第一的博戈夫,她流下一滴憤恨的淚水。
另一次是世事變遷後,再次回到孤兒院,看到兒時的自己與去世的老校工的合影後,她終于忍不住倒在好友肩上号啕大哭。
一起長大的喬琳輕聲安撫道:“你承受了太多。”
我們也好像此時才回過味兒來,貝絲沒有一絲裂縫的外表下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壓力。
其實,她也喜歡櫥窗裡漂亮的時裝,會對男孩子露出憨笑。
和養母發生争吵後,會别扭的伸出手來求和。
第一次來月經,墊張衛生紙就能繼續比賽,面對别人的幫助還假裝自己會用衛生巾。
貝絲一直的冷硬更像是一種保護機制,來讓自己在這個男性絕對主導的賽場上,看起來更強大一點,更“像個棋手”一些。所以,這不是一個關于勝利的故事,而是一個女孩如何成為女人,一個關于成長的故事。
從小,貝絲就見慣了女人是如何迷失自己,母親和養母都放棄了自己數學家和鋼琴家的身份,逃不出被男人抛棄的陰霾。
而自己又是一個車禍慘案的“幸存者”,一個“遺孤”。
所以,當貝絲成名後第一次接受采訪時,她說自己沉迷于那種掌控棋局的感覺,像是掌控了世界。
的确,她除了棋盤一無所有,那是她全部的尊嚴,是溫柔鄉和英雄冢。
在貝絲一開始就失序的世界裡,她隻能通過掌控棋局來獲得安全感。所以她不能輸,必須時刻繃緊着弦,在一場場博弈的勝利中換取自己對生活的安全感。
這也是為什麼很正常的“輸”對于貝絲來說幾乎不可承受,她也在自我的苛求中成為“連勝”的代名詞。
但在面對本尼、博戈夫、少年天才的接連失利後,她不得不去品嘗“失敗的滋味”,也開始意識到一時的控制棋局并不等于控制了生活的全部。
所以當我們看到貝絲終于開始讓下棋僅僅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開始承認自己對“女孩子的生活”感興趣。
在和男孩子打交道時,也不再隻會用下棋來散發魅力,不再為失去的愛耿耿于懷。
她終于敞開自己,可以哭也可以笑,可以穿各種漂亮裙子坐在暗色的賽場上。
貝絲的“棋局”到這裡才算是真的下出了一步好招。
漸漸的,她也開始真的像自己說的一樣,去貫徹一種“象棋之美”。
這種貫徹首先就是貝絲終于開始享受棋局本身了,她可以輸了。
原來輸不會否定自己,象棋的博弈也不再吞噬她,因為她不是象棋背後的影子,不是下棋的工具。
第一集的開始也是最後一集結束的一場終極之戰,發生在以象棋為傲的俄羅斯。
在這裡,俄國人以最高的禮遇,最大的熱誠,極其莊嚴的呵護着這項運動,而來自俄國的世界第一博戈夫也曾連續兩次把貝絲打得落花流水。
貝絲看着莫斯科男女老少對象棋的赤誠,他們圍在場外聽着“口述”直播。
老爺爺們在公園裡一下棋就是一天。
曾經的傳奇選手頭發全白了還在場上對壘,輸了比賽也心服口服,風度翩翩。
貝絲為了什麼在下棋?
她突然感覺自己好像回到了九歲那年和校工對弈的地下室,那個瞪着眼睛,無所畏懼的少女時代。
原來這就是一切剛剛開始時,貝絲自己所說的象棋之美。
這場比賽的勝利才讓她真的逃出了依賴藥物的“瘾”,逃出自我證明的鬼打牆。在昔日朋友的合力支持、強迫自己遠離藥物的意志力、莫斯科人純真的熱愛中。
她感受到了,自己不再是以一個棋子背後的影子,而獲得轉瞬即逝的贊譽。
她是她一路走來的所有夢與痛的集合體,是以自己的魅力與智慧,作為一個主體的人得到的自我勝利。
她真正無可取代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貝絲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基督教會的捐贈,拒絕了政府的招待。因為就像象棋從未想束縛她一樣,她也不願把象棋宗教化、政治化。
在最後一集的最後一個場景中,貝絲走到莫斯科公園裡下棋的老頭中間,下起了從前的自己嗤之以鼻的“沒有意義的棋局”。
這樣的率性之舉,讓貝絲的棋局看似失控了,但生活也終于重回她的掌控之中。
這是一部爽劇沒錯,但最爽的不是看着貝絲戰勝對手,而是看着她終于放松下來,投身我愛的,同時也開始愛自己。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成長劇,說到成長,有意思的是,劇中出現了很多我們非常熟悉的童星。
比如哈利波特的表哥
以及著名童星,出演過《真愛至上》的托馬斯·桑斯特
還有不得不說的女主角安雅·泰勒-喬伊,她忽閃忽閃的大眼睛把貝絲冷靜又危險的氣質完全發揮出來。
這個劇,某種程度上就是安雅的賞色大劇,你真的要全程盯着她的各種美,挪不開眼。
尤其本劇的服裝造型、場景設置也是非常養眼,使得安雅在劇中的造型簡直是一場複古時裝大秀,如果之前看《愛瑪》沒過瘾的觀衆,那絕對不要錯過這部劇。
說了這麼多,劇中很多閃光點還是沒提到,感興趣的朋友趕緊看起來吧!
這也是我們特别想要推薦給你們的好劇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