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兩代的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是指唐代中期及北宋時期以提倡古文、反對骈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該運動主要由韓愈和歐陽修引導、提倡。
什麼是骈文呢?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壇興起了“骈文”。這是一種講究對仗、聲律和詞藻的文體,全篇以上下對稱的雙句為主,每句四個字或六個字相間,所以也稱為:“四六文”。
骈文發展到後期,越來越講究聲韻對仗的工整,追求華麗的詞藻,運用的典故晦澀難懂,而文章的内容卻很空洞,有時甚至讓人不知所雲。
對這種靡麗、不健康的文風,包括隋文帝、魏征在内的很多有識之士都很反感,提出改革文風。他們都主張使用“古文”(指秦漢時所用的散體文),恢複秦漢以前那種自由、質樸、實用的文風。
廣東潮州韓文公祠景區
唐代,韓愈發起古文運動,提出了“文道合一”、“氣盛言宜”、“文從字順”、“文從字順”等散文寫作理論。韓愈身體力行,自己寫出了千古流傳堪為楷模的“古文”:《雜說四》即《馬說》、《師說》,此外,韓愈還有多篇流傳至今的優秀散文。
唐代古文運動的另一位倡導者柳宗元,也有以《捕蛇者說》為代表的諸多散文。他們兩位的文章有很多篇都收錄于《古文觀止》中。
白居易也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時而作”的主張,這個主張出自他的一篇散文《與元九書》,這篇散文平易流暢,語言文字通俗淺白,恰恰是他的這種主張的範例。
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科舉考試時,就嚴格規定,所有參考人員必須用樸素實用的散文體裁來寫文章,凡是内容空洞、言之無物、華而不實或者賣弄文采、追求生僻古怪的文章,一概不予錄取。
看來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極端,不能一竿子打翻船人,凡事也都有利有弊,骈文也并不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有些骈文就寫得很好,形式美和内容美和諧并存。
這其中其實也包含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凡事有度,過猶不及,恰到好處,上上之選。儒家中庸之道,是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當奉行的一個基本準則。
有些骈文,詞藻也比較華麗,又文辭優美,對仗工整,但能做到言之有物,立意高遠,觀點鮮明,論辯有力,讀來铿锵有力,那也是好文章。
比如,《古文觀止》中就選錄了多篇骈文,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讨武盟檄》、王勃的《騰王閣序》、李華的《吊古戰場文》、劉禹錫的《陋室銘》、杜牧的《阿旁宮賦》都是千百年間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仍然是人們案頭床側必讀的好文章。(written by 神都布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