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漢字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底蘊,最具影響力的文字之一。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要掌握三千常用字、五千常見字。可是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字比較特殊,我們常說、但并不常見、更不常寫。也就是說、口語當中經常有些字眼兒是我們會說不會寫的;即使見了面,如果結合前後語境猜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但單個見面兒,還真未必認識。這種情況其實很多,但是一時半會兒還真介紹不完,所以今天咱們先聊一部分北京話裡的那些會說不會寫的字兒:
擤
這個字念xǐng,用的最多的就是擤鼻涕。冬天天氣冷,或者着涼感冒了,流鼻涕怎麼辦,擤一擤。您看這字多形象,擤鼻涕可不得用手捏住鼻子嗎?或者說這幹脆就是個專用字,除了擤鼻涕之外,貌似别地兒也用不上。除非在損人、罵人的時候,比如認為某人與此事無關,不該搭話,或者不夠資格搭話,就會說:這天兒也不冷啊,也沒人感冒,誰把你擤出來了?這話夠損的啊!把人當什麼了?
02
饧
這個字與前一個發音差不多,隻不過它是二聲:xíng,面食制作過程中用的多,面團兒和好之後,需要饧一饧也就是放置個十幾分鐘左右。但是在我們日常口語中,大部分還是發三聲,也念xǐng,甚至常常寫成這個醒。這肯定是不對的,不信您去查查字典,這個饧才是使糖、或面劑子變軟的意思。個人認為也不光是變軟那麼簡單,應該是在等面與水的充分融合,也讓面團更有韌勁兒。不然是糟的,幾乎什麼面食也做不了(老北京有種簡單快捷的面食:揪片兒,這個不用饧面也可以)。
03
欻
這個字看着眼生吧?它念xū,是突然的意思。但這并不常用、更不常說。不過它是個多音字,換個發音就熟悉多了,念chuā,是個象聲詞,比如:欻的一聲從眼前飛過。無非是形容快的意思。還可以多寫一個火:歘,意思、發音都一樣,卻并非繁體與簡體的區别,具體原因需要咨詢文字專家。作為一個象聲詞,它其實沒有更多可說的,但在這兒不得不提一種遊戲,一種如今幾乎見不到的遊戲,上點兒歲數的朋友應該熟:欻拐,也叫欻羊拐,沒有羊拐的也可以用鵝卵石、玻璃球代替,叫欻子兒。嚴格來說,并不敢肯定就是這個字,因為在這兒它要發三聲,chuǎ拐,然而它并沒有這種發音,可又實在找不到别的來替代,字典裡根本沒這音兒。chua的發音,字典裡僅此一字,而且歘拐也的确需要手疾眼快,用它、比較合适。
04
苶
不是茶,更不是荼,它念nié,大概意思就是面容呆滞、身體倦怠、精神不振。在北京方言中常常與傻劃等号,癡傻呆苶嘛!北京有句俗語,叫吃飽了犯困、餓了發苶(也有說餓了發呆的),就是沒勁兒、沒精神呗!評書裡也經常用:大英雄正在樓上飲酒,忽聽得樓梯聲響、上來一人,衆人順聲音甩臉觀瞧,直把十位大英雄吓得是苶呆呆發愣,要問此人是誰,且聽下回分解。但是您要問說書先生苶字怎麼寫,估計夠嗆寫的上來。
05
揞
敬請不要見字讀半邊,它不念音,念ǎn,跟俺一個發音,原意是用手掩蓋、或藏的意思。但是在北京方言中将它擴展了,有按、強加的意思,尤其是老北京話的發音,比如:揞住了,别讓他跑了。這裡就不能寫成按,就是揞。還有就是移花接木、強加于人的意思,比如:這事兒跟我沒關系,怎麼揞到我身上了?再比如:别什麼爛事兒都往我身上揞。您平常可以注意一下,特别是老北京人說這話,絕對是揞,而不是安。
06
趿
這個字也不念及,念tā。老有人說“趿拉闆兒、大褲衩兒”,這是老北京人夏天的标配。是不是标配先不提,趿拉闆兒的趿,就是這個字,就是拖鞋的意思。因為趿本身就有這意思,古語中趿履或者趿鞋,就是指拖鞋。另外,穿鞋隻套腳尖兒、不提後根兒也叫趿,比如:好好兒的布鞋、不好好兒穿,淨趿拉着。
怎麼樣?這些字兒是不是經常會說,可是讓您寫出來,卻不知道怎麼下筆呢?其實您甭說寫了,就是把它們單拿出來呈在我們面前,一時半會兒都未必念的對發音。當然這事兒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博聞強識、又經常寫作,會說會寫自然不在話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