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何差生文具多

為何差生文具多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19:37:52

為何差生文具多?自戀是人的天性,人們總是希望自己是更好的,那麼自己擁有的事物,也就相應地被自我賦予了更高的價值,這就是擁有效應,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為何差生文具多?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為何差生文具多(可能是擁有效應在作祟)1

為何差生文具多

自戀是人的天性,人們總是希望自己是更好的,那麼自己擁有的事物,也就相應地被自我賦予了更高的價值,這就是擁有效應。

在這樣的前提下,當擁有的事物具備某種功能時,人們或許會覺得,連帶這些功能也成為了自我的一部分。

春意漸濃,随着氣溫的升高,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出家門、舒展身體、享受運動的樂趣。不少人覺得要想鍛煉好,首先裝備要跟上,于是購入了很多健身器材、專業服裝,甚至辦了健身卡,但随後他們卻不再有任何具體行動,在下單的那一刻,他們的“健身事業”就走到了終點。該做的一點沒做,隻是多了一堆工具,真是應了那句“差生文具多”。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背後的心理學機制是什麼?又該如何避免成為“買而不做”的裝備黨呢?

覺得所擁有事物具備的某種功能是自我的一部分

人們願意購買那麼多裝備,跟商家設下的消費主義陷阱有關,但還有可能是擁有效應在起作用。

人傾向于把“擁有什麼”和“自己是誰”聯系在一起,這在日常社交中屢見不鮮。

當我們看見一個人背着昂貴的包,就會習慣性地将其認定為一個物質充實的有錢人;當看見一個人騎着老式自行車時,就會認為他是一個傳統樸素的人。當人們想去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時,也會本能地希望通過購買一些商品,讓自己變得不同以往。

許多社會心理學研究和理論都證明了,人會把自己的所有物歸入自我概念裡。

耶魯大學2012年和2014年的兩項神經生理研究發現,當人們擁有某個事物後,與該事物有關腦區的激活程度會得到提升,而與之無關腦區的激活程度則會相應降低。這說明,人會通過高估自己的擁有物,以及貶低其他事物來提升自我評價。

焦慮和動機誤認可能導緻擁有效應

那麼,為何會出現擁有效應呢?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們有時并非是追求事物本身,隻是為了緩解焦慮,以恢複身心平衡。從這種觀點來看,有些人雖購入了健身器材,但他們既不喜歡健身,也不是真心想健身,隻是想通過購買來緩解某種焦慮(如身材焦慮、容貌焦慮等)。而這種焦慮也許是源于戀人的一句“你是不是又胖了”,亦或是電商大肆宣傳的“據研究缺乏鍛煉是導緻心血管疾病的一大誘因”。

除了内在焦慮,動機誤認也可能導緻“買而不做”。雅克・拉康是法國精神分析大師,他的名言“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就指出了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常會将他人的願望誤認為是自己的願望。例如,你想要鍛煉,但也許背後真正的推力是戀人想要把你改造成他理想中的模樣。

不可否認,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常常會向他人的願望妥協,以便更好地融入所處的環境。但作為獨立的個體,我們也有“想做自己主人”的願望,這就使得“聽别人”和“聽自己”這兩種動機發生了沖突。不少人的沖突結果是,買了器材卻沒有鍛煉,獨留設備在角落“吃灰”。

了解内心矛盾,增加“想要做”的動機

其實,學習某種技能也是一種對已有生活模式的改變。絕大多數想要改變的人都非常矛盾,他們既想改變又不想改變,甚至可能同一時間兼有這兩種心态,好似他們内心一直有兩個“小人”在打架。此外,矛盾心态具有一定的“粘性”,讓人們卡在兩種選擇之間徘徊不前,這種狀态甚至可持續數年。

因此,比起不斷自我責備“怎麼還不去鍛煉”,也許你該坦誠一點告訴自己:“今天都忙了一天了,我實在不想‘撸鐵’,隻想偷個懶。”你内心中“不想做”的動力其實要遠強于“想去做”的動力,而你隻是不願正視這一點,畢竟這多少有些傷自尊。

不過,若想讓成功始于擁有,首先應該明白自己的内心并非“鐵闆一塊”,發現自己不願改變的動機,使其暴露于“陽光”之下。這不僅是對自己内在的一種誠實,也是走出内耗的第一步。

同時,除了削弱那些“不想做”的動機,還要持續增加自己“想要做”的動機。靜下心來找一張紙,在左邊羅列出所有不想改變的原因,在右邊列出所有想要改變的原因。接下來,問自己“假如我這麼做了,我的生活将會有哪些好的變化”,然後盡可能多地寫出這些變化,并且想得越細越好、越美妙越好,直到其數量遠遠超過你不想改變的動機為止。這就像一個天平,唯有“我想做”那一側的砝碼足夠多時,人才能夠知行合一地去行動。

(作者系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

來源: 科技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