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的訓練對于學習琵琶演奏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及作用。而音階訓練則是基本功訓練内容的一個重要部分。俄國鋼琴家約瑟夫·列文著文說:“對于音階學習者必須熟練到這種程度,即憑乎直覺就能用正确的指法彈出各調音階的任何部分,使許多學習者覺得困難的是:還沒有弄熟音階上的九九表,就得嘗試可稱音樂上的微積分學或三角學的難題。”對于音階這個九九表,相當于器樂演奏技術中的一個基本技法。對琵琶的音階技術的訓練,不言而喻也是不能回避的。所不同的是更需要雙手的協調性與統一性。音階掌握的熟練程度是演奏技術的重要标志。
琵琶傳統樂曲大都是五聲調式,速度大都是中速或慢速。在東西文化不斷交叉滲透融合交彙的過程中,琵琶已不再固守自己的傳統習慣,較多地吸收了歐洲音樂體系中的精華,在創作、演奏、教學等方面已經具備了勝任各類調式作品的能力。現代琵琶按十二平均律音位的設置,拓展和豐富了演奏能力,同時也大大增加了教學訓練的難度,除了常用的五聲音階之外,還要增添許多各類大、小調音階教學訓練,且速度變化頻繁。這說明了音階的重要性與基礎性,沒有熟練掌握音階的技法是不全面的、有缺憾的。
在琵琶的多個音位上(音位與音域不同,不同的音位可以産生相同的音高。),組成幾種調式音階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如果要把這些音階的練習,達到一種不用大腦去指揮的熟練技巧,卻是十分艱苦的事,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我想就音階的訓練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音階要熟悉各種音階的結構,在琴上找準各音的位置,合理安排指法,記住音位
音列是構成音階的音高材料,練好音列與練好音階差不多是一回事。下面,我以D大調音列為例加以說明。
上行:從倍低音sol到倍高音do。
下行:從倍高音do到倍低音sol。
二、指距與把位
在訓練當中感受并牢記指距與把位。下面上行音列中的部分音來加以說明。
從倍低音sol開始的前四個音:“sollasido”這幾個音在相把。其中“sol”是第四弦空弦,“la”是一指,“si”是二指,“do”(低音)是三指;接下來的低音“remifa”三個音在第一把位,也在四弦上,指法與上述“lasido”三個音指法相同,都用一、二、三指(即食、中、無名指),但指距與把位的寬窄都不同。“lasido”比“remifa”指距、把位要寬些。
“remifa”(低音的)“lasi(低音的)do(中音的)”;“remifa”(中音的)這三組音均在第一把位,但弦數不同。“remifa”(低音的)在四弦;“lasi(低音的)do(中音的)”在二弦;“remifa”(中音的)在一弦。指距感相同。
“remifa”(中音的);“remifa”(高音的)均在一弦、指法一樣,但把位不同,“remifa”(中音的)在第一把位;“remifa”(高音的);在第三把位。因而指距感不相同。“la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是這一音列中指距最寬的。而“lasi(高音的)do(倍高音的)”卻是這一音列中指距最窄的。中間各組音均因把位不同指距感也有所不同。每次練習都要認真感受。
三、指法、弦數、把位等技術動作的定形
仍以上行音列為例。如“la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remifa”(低音的);兩組音指法、弦數都是一樣的。
首先,第一指摁弦彈完“la(倍低音的)”後,用第二指摁弦彈“si”時,第一指可以離相品,也可以輕輕地放在原位,但不可以移位,即垂直将手指擡起,也不可離相品太遠。彈“do(低音的)”時,第二指和第一指要求一相同。
“la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這一組音彈完後手形不要變,因為下兩組音“remifa”(低音的)和“la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的指法一樣、手形均與“lasi(倍低音的)do(低音的)”一樣,不過,“remifa”(低音的)在第一把位,需換把。注意換把時左胳膊的大臂、肩肘、小臂、手腕、手,同時從一組音換至另一組音,且動作是垂直下行,速度要快(包括右手彈挑動作,右手和左手同時觸弦,右手大指、食指手指均是末關節和手臂同時運動,觸弦時人指要淺,速度要快,(快彈慢彈動作要一樣),多餘的動作不要。可運用同樣的方法練習之後的各組音。
下行音階(或音列)的彈奏方法與上行音階(或音列)的彈奏方法一樣。換把時左胳膊的大臂、肩肘、小臂、手腕、手,同時從一組音換至另一組音,且動作是垂直上行,每次彈奏時動作要一樣,建立技術動作的定形。
四、培養“下意識”的能力
在訓練當中一定要注意每次彈奏時左右手感覺要一樣(包括左手換把;摁弦的位置、力度;過弦;右手觸弦位置、角度、力度的動作),經過反複地、多次地練習,獲得具有習慣性的、控制自如的技術動作的能力。即從“有意識”的技術動作逐漸過渡到“下意識”的技術動作。
想要購買二胡、琵琶、古筝、揚琴等民族樂器不懂如何挑選,或是在民樂學習上有問題咨詢,都可以添加吾聲吾色民樂老師minyuelaosh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