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政策扶持、創新經營、改造升級
浙江傳媒學院内的顔品書咖。資料圖片
華東理工大學隴上書店。本報記者 曹玲娟攝
華東理工大學隴上書店、同濟大學同濟書店、鐘書閣首家大學校園書店……這一年,上海高校裡,多了不少新開張的實體書店。
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副社長戎炜回憶,有段時間,校園書店的确在大批量倒閉,“你看,能夠支撐到今天沒有斷流的校園書店,幾乎都是隸屬于出版社、有輸血機制的校園書店。”
但那個時候,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主管的化工書店日子也不好過。依托華東理工優勢學科背景,這裡曾是上海數一數二的科技書店,是專業人士尋找化工類圖書的不二選擇。但是,随着網絡購書渠道的拓展,有需求的讀者不用再大老遠上這兒尋覓。
撤退與回歸
關門、撤退,這是當時許多大學書店的選擇。“大學書店5年間倒閉近半”“為何如今校園容不下實體書店”等新聞也引起了社會關注。黯然離場的背後,是網絡銷售的沖擊、閱讀習慣的改變、市場的變化、租金的壓力……
轉機發生在2016年。2016年6月,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引導和推動高校加強校園書店建設,鼓勵發行企業參與高校書店建設,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達到一定建設标準的校園書店”。随後,各地紛紛出台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實體書店進校園”行動計劃。
政策的扶持讓校園書店逐漸複蘇。
如今,化工書店有了新名字:隴上書店。去年10月,書店開始動工改造,出版社投入100多萬元進行裝修,并選擇在今年世界讀書日當天正式營業。因為地處上海梅隴路,便以“梅隴路上的書店”之意取名。
“這個地段臨街,周邊有33萬人口,目前缺少綜合書店。所以我們決心對化工書店進行全面改造,希望隴上書店成為讓老師、學生、周邊居民進行文化交流的地方。”戎炜說。
轉型與創新
毗鄰華東理工大學徐彙校區校門,通過一扇小小的門就是隴上書店:白色的牆壁、白色的鋼闆書架、白色的桌椅。書架上,近一半的書籍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的自有産品,另一半書籍則偏向人文藝術類。變身後的書店采用“書店 咖啡館”的經營模式,雖小巧,卻在核心區域專門設立了可容納30—40人圍坐的沙龍區域,提供舉辦文化講座、學術交流、公益講座等活動的場所。
“推動校園書店的建設是我們今年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重要抓手。隴上書店是今年第一家全新推出的校園書店。”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彭衛國說。為切實貫徹國家關于實體書店扶持政策和“上海文創50條”,上海市新聞出版局與上海市教委聯合推動上海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建設,全面梳理并分批次推動,力争實現校園書店“3年全覆蓋”,計劃于今年内建設完成8—9家高校實體書店。
縱觀校園書店背後的“操盤手”,除了像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這樣的大學出版社,還能看到出版發行集團和出版機構的身影。相比于得天獨厚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集團的優勢,在于豐富的圖書品種和零售經驗,但它們之間也有共性:複合式經營、閱讀文化空間。
由浙江傳媒學院和新華書店聯手打造的顔品·新華書店就是其中之一。這家校園書店布置雅緻,有不少高校文化元素。去年9月,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一樓大廳裡,第一個“顔品·998”書咖建成開放。學生們可以在這借閱、購買圖書,還可以參加書咖不定期舉辦的各類展覽和學術沙龍。
升級改造後,圖書館大廳裡經常滿滿當當。浙江傳媒學院的大二學生劉錫瑞是這裡的常客,“與其說這裡是一個書店,不如說是一個開放的文化傳播空間。點一杯咖啡,捧一本心儀的書,讓人覺得閱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這樣的校園書店為我們提供了更多選擇,讀書、看展、閱讀會、英語角,學生的不同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大三女生程穩說。
借助互聯網技術新手段,“顔品”系列書店還探索了“O2O”購書新形式,聯合校圖書館與新華書店開展合作:師生通過平台自助下單,借閱的圖書就會直接快遞送到借書者手上,看完後隻需歸還到校圖書館。
情懷與生存
不管是改造變身還是全新入駐,校園書店都在嘗試突破傳統、找準定位、拓展功能。然而,願景與情懷之外,校園裡的文化生意同樣面臨實際的經營問題。
“學校委托下屬資産經營公司開展社會化合作,降低經營門檻,在獲得新華書店圖書資源支持的同時,引進成熟的社會相關服務企業經營管理,并由校資産公司監督引導,由此形成三方合作。”浙江傳媒學院相關負責人說,希望用這樣的模式創新來緩解實體書店最為頭疼的租金成本壓力問題。
“這幾年,大家都開始重視校園書店的生存狀況,我們也在不斷申請各種扶持政策,從各相關部門也得到了一些補貼。”戎炜說,這兩年,書店共申請到了20萬元的實體書店扶持資金,區裡的文化發展專項資金能夠貼補一些運營成本,學校給的租金也是比周邊市場價低不少的保護價,目前,他們正在跟市教委申請校園書店的一次性裝修和活動補貼。
“即便是在這樣的扶持環境下,實體校園書店還是很難收回成本。”戎炜坦言,店裡最大的運營成本就是人力成本,一年下來,5個員工的工資就得四五十萬元,水電費、辦公費等也要10萬元,這些都是淨支出,“再加上現在的紙質書,毛利率擺在那裡,從4月到現在,如果單算圖書零售,我們一個月大約是不到3萬的碼洋,所以,這筆賬怎麼算都是算不過來的。我們看重的,還是這家書店的溢出效應,承擔的是一個文化連接地的功能。”(作者 曹玲娟 江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