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結婚率下降,我看過一張圖:
從圖上看,20幾歲的人,結婚率确實是逐年下降,但到三四十歲,結婚率反倒穩中有升。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也顯示,近年來我國各類群體的初婚年齡在加速推遲,但終身不婚率卻依然很低。
這或許可以從側面佐證,當下的大部分年輕人并不是真的完全不想結婚,隻是不那麼急着結婚。
也就是更願意晚婚。
那晚婚到底是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如果抛開其他變量,隻談結婚這個事,當然是在合法的基礎上,宜早不宜遲。
畢竟年輕本身是個優勢——對男女來說都一樣,對女生更甚。
年輕不僅意味着自帶魅力和更好的生育能力,退一萬步講,也意味着更多的試錯機會。
23歲結婚,哪怕結婚五年發現不合适,28歲離婚也還有大把時光,33歲結婚,到快四十歲想離婚,恐怕就要難得多了。
照這麼看,能早婚,就最好不要晚婚。
但問題是,我們不可能抛開其他變量,人活着又不是隻有結婚生子這一件事。
20多歲的确是最好的結婚年齡,但它難道就不是最好的讀書年齡,最好的賺錢年齡,最好的體驗人生的年齡嗎?
這麼多選項擺在面前,我們當然就要去權衡,“結婚”這件事的優先級排序究竟如何。
《奇葩說》辯手,哈佛才女詹青雲講過她在香港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個男朋友。
兩人情投意合,奔着結婚去,結果因為她要去哈佛讀書,雙方對未來的規劃不一緻,分手了。
詹青雲出生于1990年,算一下,如果當初她和大學時期的男友結婚,應該算早婚,而今年她32歲依然未婚,顯然已經到了晚婚的年齡。
她也後悔過,在美國看着波士頓街頭的落葉時,會突然扪心自問:
“為什麼我要在最好的年紀離開你?”
但她依然堅持活成了今天光鮮亮麗的模樣。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就是優先級排序的沖突。
二十多歲大學畢業,面前擺着兩條路,去哈佛讀博士,留下來結婚。
我不知道讀到這裡的同學都會做什麼選擇,但我知道,我們當下的主流價值觀通常是倡導前者的,尤其是女生,為了一個男人放棄大好前途,簡直是傻。
另一方面,現在優秀的女生又實在太多了,多的是女生在20多歲的時候擁有比結婚更豐富的選擇,不管是求學還是創業,哪個聽起來似乎都比圍着老公孩子轉更有吸引力。
于是,這部分女生主動選擇晚婚——
婚什麼時候都能結,但再不瘋狂我就老了,精彩的人生我現在就得要。
如果出于這個考慮,我當然非常理解,也支持女生晚婚,年輕人就該自由追尋夢想,實現自我價值。
隻不過,我有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擔憂:
有沒有一種可能,你推遲結婚去追求另一種生活,也會後悔呢?
你會不會在幾年後突然發現,求學創業到處旅行都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反而開始羨慕那些有安穩家庭的同齡人?
别急着否認,這事誰也說不準。
詹青雲不也有過一瞬間的後悔和遺憾嗎?
而且詹青雲已經屬于過得非常好的那一批人了,如果你做了和她差不多的選擇,卻發現自己壓根沒夠到她的邊,會不會更感覺不值得?
OK你要說,那我後悔的時候再去結婚就好了。
可是也正像我前面講的,結婚這個事,也不完全是“什麼時候都能”的,總體來看,還是更年輕的時候相對更适合結婚,“适婚年齡”這個詞并不是完全扯淡。
你又要說,那也沒辦法,誰都沒法完全預知未來,我隻能做當下不後悔的選擇。
這話沒錯,我提出這個擔憂也不是硬要勸你改主意,但我想再分享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
如果想降低自己後悔的概率,或許可以在做決定之前,多看看别人的親身經曆做參考。
就說23歲,結婚還是深造。
别急着拍腦袋下定論,不如花點時間去多認識一些高學曆的女生,最好是跟你同專業,比你年長幾歲的,多去了解她們的生活。
試着判斷一下,她們當下的成就你是不是比較容易達到,以及她們的生活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如果她們能夠激勵你,堅定你的選擇固然很好,萬一你發現她們的生活狀态并不符合你的期待,也不必覺得這個想法政治不正确,更别因此而自欺欺人。
換個活法也并不可恥,你自己的人生隻有你說了算。
說完主動選擇晚婚的情況,再來說說更殘酷的一種:
我也知道年輕的時候更适合結婚,而且我也想結婚,但我現在遇不到滿意的結婚對象,又不想湊合,隻好晚婚。
這部分,屬于被動晚婚的。
那我恐怕要說個紮心實話了,主動想結婚卻被動晚婚的同學,通常多多少少在自身的條件上,存在比較大的……呃,提升空間。
再直白點說,就是遇不到滿意的人,多半是因為還沒成為滿意的自己。
講這部分,我姑且照顧一下女生的感受,不拿女生說事了,拿我們男人開刀吧:
我認識好幾個男生都是很想結婚的,但二十五六歲的時候沒房沒車沒錢,一心想着奮鬥幾年攢點老婆本,能找個更滿意的女生。
但現實把他們按在地上暴打——
現在他們三十五六歲了,房車倒是都有了,收入肯定也比之前高了一些,但真要去結婚,競争力反而大幅下降。
因為這就是普通人。
普通人不會因為年齡增長了十歲,就飛黃騰達升任CEO制霸北上廣,他隻能奮鬥出一套老家的房子,附帶二十年房貸,有一輛普通的代步車。
每個月的工資萬把塊,在二三線城市不算低,但各種貸款還完也所剩無幾了。
日子依然捉襟見肘。
二十多歲尚且可以說不欺少年窮,三十多歲了,隻能是一眼看到頭的宿命感。
我完全能理解,我要是女生也不想嫁給這類男人,同樣沒錢,還不如找個年輕帥氣的。
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不夠好,沒遇到合适的人,然後逐漸意識到,年齡大了一切也不會自動變好,反而大概率會變得更糟。
至于合适的人……20多歲都遇不到,30多歲怎麼就會自己冒出來呢?
對男人來說,世界尚且如此殘酷,女生對年齡看得更重,我也不再增加焦慮了,大家不妨自己代換一下吧。
不想将就,不想草率結婚當然沒錯,希望遇到更好的人更沒錯。
但被動晚婚,更需要主動努力。
因為說到底,我們是在用年齡換取增加優勢,用一個20多歲,還不夠好的自己,換一個雖然30歲,但各方面都更具魅力和競争力的自己。
這是一段很有限的時間,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許遠超我們的想象。
我們要踏上的,是一條很難走的路。
我說這些絕不是規勸說教,畢竟我馬上也是三十好幾還沒結婚的大齡男青年了,這同樣是紮我自己的心。
我隻是想表達,晚婚也好,早婚也好,甚至不婚都好,這些概念的本質都是“人生選擇”。
所有合乎法律和道德選擇都應該被尊重,它們沒有高下之分。
但與之相對的是,每個選擇都是一條迎難而上的路,普通人的生活不存在哪個選項是捷徑,是逃避其他選項的避風港。
這點我之前講丁克的時候就強調過——晚婚沒錯,不婚沒錯,丁克也沒錯。
但是“認為晚婚不婚丁克可以逃避婚姻和育兒的麻煩,讓生活更輕松”,這個心态錯了。
因為它讓你逃避一些麻煩的同時,也必然會給你帶來另一些損失,物質守恒定律永不出錯。
我以前看過一個50歲未婚的女作家回答讀者提問,對面是個小女孩,說我好羨慕你,想像你一樣一輩子隻戀愛不結婚,潇潇灑灑的多好。
女作家說,你想成為我,覺得我很潇灑,但是潇灑的背後是需要托底的。
我25歲的時候不想結婚,我想的不是不婚有多爽,而是和我同齡的女生結婚了,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于是我也自己買了一套房子,這是我在為“不結婚”的選擇托底。
30歲我不想生孩子,我想的也是,同齡女生養孩子需要花多少錢,我能賺到這個錢,并且把這個錢存起來養老,這是我為“不生育”的選擇托底。
沒有任何一種選擇不需要代價,成熟的人做選擇,絕不僅僅基于“我要享受這個選擇的好處”,更是“我能承受它所帶來的代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