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愛——母愛
這份愛偉大、無私、溫暖、綿長、堅韌
今天,是母親節
一束鮮花 一聲問候
一個擁抱 一份禮物
我們以各種方式為媽媽獻上真摯的祝福
其實,關于母親的“小事”
我們永遠也說不完
不信,來看↓↓↓
超人媽媽
母親“割肝救子”,6個月大“小黃人”在青重獲新生!
2021年9月7日,6個月大的男嬰樂樂(化名)安靜地抱着奶瓶喝完奶,在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的病房中安心地睡着了。誰能想到,就在幾天之前,他剛剛經曆一個生死關口。出生一個月時,樂樂被确診為先天性膽道閉鎖,成為“小黃人”,父母多處求醫未果,最終來到青大附院,找到著名小兒器官移植專家蔡金貞。近日,在蔡金貞等專家主刀下,樂樂與母親順利完成親體肝移植手術,成為今年山東省内月齡最小的肝移植受者。目前青大附院在2021年已經完成100例肝髒移植手術,累計完成844例。專家介紹,器官移植手術是挽救心、肝、肺、腎等器官終末期疾病患者的唯一希望,在供體“施與受”模式逐漸合理化情況下,患者未來将獲益多多。
樂樂和媽媽
驚豔了!青島這位媽媽早餐做出“花”,3年不重樣……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傳統中國母親形象,在飛速現代化的今天,會有怎樣的改變?青島一位職場媽媽逄婧用自己的創意早餐給出了答案,她為了女兒上千個早晨堅持早起,一天一頓花樣早餐,天天不重樣。每一位媽媽都曾是個少女,并不是一開始就會給孩子做飯。生于1984年的逄婧在結婚之前很少做飯,直到有了閨女果果,才開始研究給孩子搭配健康飲食。在她眼裡,一頓早餐不光是營養,也是一場“愛與美的演出”,就是一小片胡蘿蔔她也會加工成星星的模樣。她如魔法般用盡心思去裝飾和擺盤,以至于女兒說每天都在收禮物。沒有跌宕起伏、驚天動地的故事,隻有歲月如水。逄婧說自己是億萬中國母親中的一員,隻是在盡力做好母親這個人生角色。
女兒果果大口吃着媽媽做的飯
逄婧展示自己的花樣早餐
2013到2022,鏡頭講述無臂媽媽的故事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周日是母親節,在這個節日即将到來之際,記者通過鏡頭展現了一位偉大母親的圖片故事,展現出她與家人之間的情感故事和生活點滴!5月4日下午,青島黃海學院家屬院内,教師劉仕春在家中通過電腦辦公,整理第二天上課需要用的資料、課件,由于她沒有雙臂,打字敲鍵盤需要在肩膀上綁定一根筷子,通過筷子來敲打鍵盤上的符号。記者最早接觸劉仕春是在2013年的7月份,當時是采訪一個魔豆媽媽的創業曆程,那時她的兒子才三歲,如今再次見面已經是12歲了,即将小學畢業。再次看到劉仕春老師,容貌幾乎沒變,她又增添了一個女兒,今年三歲,在家裡很活潑,很懂事,會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家中她是丈夫的疼愛有加的好妻子,在兒女眼裡,她是一位母愛十足的慈母。
劉仕春準備帶着孩子出門走走,出門前化妝結束後,讓兒子看看美不美。
劉仕春在家中通過電腦處理課件,通過筷子綁在肩膀上打字。
看到媽媽吃完橙子後,12歲的兒子主動上前給媽媽擦嘴。
劉仕春給12歲的兒子複習英語和默寫。
相愛一家人,注定要分别!請看111名孤兒與76戶寄養家庭的感人故事
“我看你對老大老二也沒下過這麼大的力……”老母親又上門幫安秀梅照顧孩子來了,看到騰出空的閨女在吃冷飯,一時忍不住數落起來。
安秀梅有4個孩子,但在他們村并不稀奇,她的很多鄰居甚至是8個孩子的父母。他們和普通父母一樣,天天都在圍着孩子轉。隻是,這些從小在他們呵護中成長的孩子,很多跟他們沒有半點兒血緣關系。
這裡是距離青島市區一個多小時車程的膠州市裡岔鎮張應社區。青島市福利院養育的111名孤棄兒童,在這裡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家——他們被寄養在76戶普通的農村家庭裡,和普通孩子一樣,得到了樸素又珍貴的、來自“父母”的愛。
英雄媽媽
一“隔”内外!撇下4歲親生娃,她給近百個“孩子”當了媽
世界上的一切榮光與驕傲,都來自于“媽媽”這個偉大的角色。她是在醫院工作了十幾年的護士,日夜操勞成為科室年輕護士心中的“大家長”。疫情發生以來,她多次進駐隔離病房,悉心照顧小患者,成為他們眼中最親的人。一“隔”内外,她充當着大家口中的“大白媽媽”,有近百個“孩子”,卻唯獨沒有時間照顧自己4歲半的親生女兒。5月8日母親節,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抗疫護士。
潘世香和女兒
是母親,更是英雄!“90”後寶媽留下家中龍鳳援滬
“媽媽,我好想你,你什麼時候回家呀?”“媽媽,我送給你一個大驚喜,愛你吆......”視頻裡,一對可愛的龍鳳胎你一言我一語地念叨着媽媽,這是他們專門為媽媽錄制的母親節視頻。他們的媽媽是一位“90”後援滬英雄,來自于青島市市立醫院核酸實驗室。一個月多前,她留下倆娃義無反顧馳援上海,如今,頂着巨大的壓力,在上海氣膜版“火眼實驗室”埋頭苦幹。淩晨一點,剛剛結束工作的她,拖着滿身的疲憊回到駐地,看着視頻裡的一雙兒女,笑着笑着眼眶就濕潤了……
“丢下”一歲娃,半島記者逆行14天萊西“戰疫”
“我們總是為了太多遙不可及的東西去奔命,卻忘了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燈火闌珊的溫暖和柴米油鹽的充實。這一年裡,如果你很健康,這就是最好的一年。”3月5日至18日,作為一名記者,逆行萊西的14天裡,參加過14場新聞發布會,連做13次核酸檢測,真正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因為逆行,疫情撕扯着親情。同衆多的采訪對象一樣,半島記者王鑫鑫也是一名寶媽。寶寶目前一歲出頭。自他出生以來,沒有一天離開過對他的陪伴,這一次,成為娘倆分别最久的一段時間。臨行前,他還在熟睡,親親他的額頭,留下一句“乖乖聽話,等媽媽回來”,便頭也不回地離開。
都說孩子是媽媽最大的軟肋,離開他,确實用了我莫大的勇氣。都說比離别更怕的是,思念一個人,如洪水猛獸。白天,我拼命讓自己忙起來,顧不上去想孩子,可到了夜深人靜時,母愛開始泛濫。“他吃飯好不好?”“夜裡淘不淘?”“醒來找不到媽媽哭不哭?”“家裡儲備的奶粉和尿不濕夠不夠?”“他會不會恨媽媽?”“會不會忘了媽媽?”一連串的顧慮湧上心頭,心如刀絞。為了不讓自己分心,把淚和思念全部埋在心裡,默默消化。14天來,盡量不主動跟孩子開視頻和打電話,實在想了,就拿出孩子爸爸發來的視頻和照片看看,有的視頻我愛不釋手,能一下子看幾十遍。有時候夜裡夢到孩子,也會突然醒來,趕緊掏出手機看看他的笑臉,然後心滿意足地睡去。
記者最放不下的是家中兒子。
淚目!鏡頭記錄烈士母親,緻敬了不起的她們
摘星星的媽媽
“摘星”歸來!一文回顧王亞平母女的浪漫之約,網友:媽媽對女兒的承諾,太感人
4月16日09時56分,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3位航天員身體狀況良好,先後順利出艙。
航天員王亞平面對鏡頭
對女兒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為什麼王亞平被叫作“摘星星的媽媽”?
這源于她和女兒之間一個浪漫的約定……
在出征前,
王亞平許諾女兒
去太空給你摘一顆星星。
這個浪漫的承諾
像一顆種子在女兒心中生根發芽,
出征時女兒在現場激動地呼喊,
為媽媽加油鼓勁。
在神舟十三号執行任務期間,
盡管天地相隔,
但仍擋不住母女之間的深情聯動。
在“天宮課堂”的水膜張力實驗中,
王亞平和女兒親切互動,
并拿出和女兒一起制作的花朵折紙放進水膜中,
讓這份愛在太空綻放。
王亞平的太空卧室裡有她與家人的合照,
給寒冷的太空帶來一抹溫情。
在地上,
女兒則通過自己的歌聲
表達對母親的祝福和思念。
2022年春節聯歡晚會上,
女兒登台向太空呼喊:
媽媽,給我摘顆星星回來!
就在昨天,
随着神舟十三号返回艙安全着陸,
這個願望實現了!
當天下午,
王亞平抵達北京,
女兒早已在機場等候,
一見面就迫不及待地撲入媽媽的懷抱,
王亞平也緊緊擁抱女兒,
眼中難掩激動之情。
随後,
王亞平真的捧出
一顆精緻的“星星”送給女兒,
拿到媽媽“摘的星星”
王亞平的女兒笑着說
“特别開心!”
網友被這一幕感動:
“擁抱的畫面淚目了”
“媽媽對女兒的承諾,太感人了”
媽媽,我愛您
母親節特别策劃:我,是她的時光
以愛之名
祝天下所有的媽媽
母親節快樂
永遠健康美麗
幸福安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