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曆史和寫作萌新愛好者,歡迎關注哦。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今年梨白所在的江南,真的就可以用一片“熱土”來形容,今天突然窗戶裡就吹來了有着秋天獨有氣息的涼風,梨白這才意識到,似火的七月要過去了。
“七”這個數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個很“神奇”的數字。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想用“七星續命燈”向北鬥七星借命,以此延長壽命,由此可見“七”這個數字在我們古代文化中是充滿神秘力量的數字。
《易經》中,“七”是複生之數,蘊含變化,“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在農曆七月祭祖過中元節的原因之一。
今天,梨白和大家一起“穿越”宋朝,看看宋朝的七月似火,領略這個在中國曆史長河中擁有獨特清冷、爛漫氣質的朝代對于七月生死浪漫和豐收喜悅的解讀。
七月裡的第一個節日就是七夕,在現在人眼裡,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但在宋人眼裡,七夕更像是女兒節,情人節則是三元之一的上元節,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
七夕節前夕,在開封城的大街小巷、大鋪子小鋪子裡都會有一個叫作“磨喝樂”的人偶出售,它是宋人七夕節不可缺少的“吉祥物”。
磨喝樂是宋元時期,七夕節要供奉的土質人偶,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就對這一習俗有記載,“内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名摩喉羅孩兒。”
可别小看這個小土偶,可是金貴的呢,很多人為了迎合大富之家的需求,會将雕刻的木料才會,之後裝在磨喝樂的底座上,又的還會用紅紗碧的籠子裝着,還有的直接用金銀珠寶或者象牙翡翠來點綴磨喝樂,以至于有的磨喝樂一對就可價值數千錢,就這還供不應求。
除了磨喝樂,“水上浮”、“谷闆”都是會出現在七夕前後的物什,其中“谷闆”和現在很多人願意做得模型模型是很相似的,這其中也蘊含着宋人對于“生”,對于“土地”和“豐收”的期待。
說了這麼久,那麼到底什麼是谷闆呢?
谷闆是在一塊闆子上鋪上一層土,土裡撒上谷子,使其發芽,形成“袖珍”稻田。谷闆之上,還會有小茅屋和小花小草以及一些農家小泥偶的存在,擺放在家裡圖個豐收、收成好的寓意,這是不是還有點童趣呢?
和谷闆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種生”。種生是将麥子、綠豆或者小豆這樣的糧食放在陶瓷器皿,等着長出嫩芽之後,就用藍色或者紅色的布條把這些青苗綁起來,然後和谷闆、糖瓜、果實花樣一起裝飾售賣。
無論是谷闆還是種生,其實都是宋人對于生命這種神秘力量的崇敬,當然也有對豐收的期待。
要想生活過得去,那就得吃點“蜜”啊,這不就來了嗎?
“花瓜”以及“果食花樣”就是七夕前後宋人生活裡的一點“蜜”。
大家都知道,七夕其實是個女孩子“讨巧”和比手巧的節日,“花瓜”就是他們展示自己手工靈活的一種表現方式,誰的瓜刻畫得花樣美,誰的手就巧。
宋人陳元靓的《歲時廣記》中有對“果實花樣”的記載,“京師人以糖面為果食,如僧食。但至七夕,有為人物之形者,以相饷遺”,可以看出這種用糖面做的果實花樣還是大家七夕節互相饋贈的佳品。
《東京夢華錄》中則對其形狀具體有了論述,比如有做成咧嘴娃娃笑的果實花樣,也有做成盔甲小兵或者門神一樣的小人,這種叫作“果實将軍”,不知道這一傳統是不是被流傳了下來,咱們的讀者朋友家鄉現在又是否有相似的習俗,在評論區和大家分享啊。
時間很快就到了七月初六、七晚上,京城裡的富裕人家就會在自家庭院中搭建彩樓,也就乞巧樓,幹嘛呢?下面揭曉。
大家會将磨喝樂、花瓜、酒菜、筆硯、針線擺在彩樓裡,小孩子們有的在一旁誦詩,大抵和現在孩子們表演節目是一回事。
乞巧節是女孩子們祈求心靈手巧的節日,當然也得向上天證明,她們的“底子”還不錯,所以她們也會将自己做得精巧小物件放到樓裡面展示。
《武林舊事》中就有“婦人女子,至夜月穿針,饾饤杯盤,飲酒為樂,謂之‘乞巧’”,其中還記載了女孩子們會抓小蜘蛛放到盒子裡,看網結得舒密,來“判斷”得巧多少。
梨白想了想,我要是在宋朝,先不用說小蜘蛛結網,可能就是能不能抓到蜘蛛都是一回事。
言歸正傳,花樓裡收拾完畢後,就要燃香叩拜了,這就是要“乞巧”了。
我們中國的浪漫其實都是很樸實的,就是想要向七夕這一日路過的“神女”讨一個心靈手巧,然後誕生了七夕節,又衍生了這麼多傳統出來,還有誰再說我們沒有儀式感呢?要我說我們是最有儀式感的民族!
對生的浪漫是浪漫,對死的浪漫除了是浪漫,還有一種通透的人生态度和對生命的敬畏之情,這就要說到七月十五,道教裡的中元節,佛教裡的盂蘭盆節,也就是咱們民間所說的“鬼節”。
查閱資料的時候,梨白發現有的地方是七月十四過中元節,原因就和我們文章開頭的“七”是個變化、複生的數字有關。
七月半的鬼節是一個将僧、俗、道融合地很好的節日,這個節日除了我們所說的追念逝去親人外,也是向祖先展示和彙報一年好收成的節日。
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就已經提及,七夕過後,汴梁城的大街小巷上已經有中元節的物品在賣了,冥器、鞋襪、五彩衣服等等,這些就不贅述了。
古代社會裡,我們的祖先視死如生,并且對逝去的人一直抱有追思和敬畏的态度,中元節就是如此。
不了解我們國家文化的人很難想象一個追念親人的節日我們一樣可以很“熱鬧”。中元節前的勾欄瓦舍裡,鬼節必唱曲目《目連救母》早早就開唱了。
這個劇目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是比較長的連台戲劇本了,可以一唱七天,就像是看電視劇一樣,大家都去瓦子裡追劇。
盡管年年都上演一樣的内容,但大家還是對目連救母的戲碼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且謂之深深的感動,這就是溫良的中國人對于與人為善、孝順父母的追逐和诠釋。
在古代上墳也是有講究的,和清明一樣,新墳必須是中元節當日去祭掃,這個我們之前的文章也有提及。
上文中我們就說了,中元節除了是“鬼節”,其實還是向祖先們彙報好收成以及祈求祖先保佑的日子。
各家各戶,有錢的沒錢的,這會都會在家設祭桌,用竹葉和麻谷窠還有雞冠花裝飾,供桌上一定會有一碗供飯,這碗飯也可以叫“外賣”或者大街上買,就是向祖宗彙報今年收塵還不錯。
在宋朝,其實就有公祭日了,七月半就是其中之一,道者院及祠部及下屬的各個部門會舉辦盛大的集會,焚燒紙錢堆成的錢山,祭奠在戰争中陣亡的将士們,也會設置相應的道場。
在宋人的眼裡,死亡也許很恐怖,但也很浪漫,還活着的人從來都沒有忘記那些逝去的人,在每一個可以表達追思和敬畏的節日裡他們都會訴說着自己的想念。
七月,瓜果飄香的季節,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往往就在這個月,于是人們就開始把秋日即将到來的喜悅開始在到處傳播。
立秋這日,滿大街都會有售賣一種叫作“楸葉”的葉子。
梨白查了一下,楸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最高能長到三十多米,葉子呈現三角狀卵形或長橢圓形,很大,夏天的時候還能開黃綠色的小花。
楸樹,應該是我們國家本土大的樹木,《楚辭》中就有“望長楸而太息兮”,還有,古人們下圍棋用到的棋盤往往就是楸木所制。
言歸正傳,售賣楸葉幹什麼呢?答案是婦女和兒童會将買來的葉子剪成各式的花樣佩戴在頭上,這一點有什麼意義,梨白還在查詢中,有知道的小夥伴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大家都知道,宋人的嘴在中國古代那是非常出名的,不僅能說還能吃。
宋人的七月,亦如我們現在,大街小巷,瓜果飄香,空氣裡流淌地都是豐收的喜悅,《東京夢華錄》中以六字概括,“瓜果梨棗尤盛。”
開封府街頭的棗子種類有很多,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應有盡有,梨白猜測,這青州棗應該指的是山東的冬棗,嘎巴脆的那種種類,小夥伴們又是怎麼看的呢?
南方人應該對雞頭米都陌生,七月就是雞頭米上市的季節,古人講究不時不食,這剛上市的東西一定都要去嘗嘗鮮。
關于炒制雞頭米的店鋪,京城梁門裡的李和家炒制的雞頭米最好吃,無論是平頭百姓還是高門大院,甚至是内庭貴人,都願意吃他們家炒制的雞頭米。
平頭老百姓,一片新鮮的荷葉包着攙和着麝香的雞頭米,十文一小包,童叟無欺,都能吃得起。
大家别問為什麼摻和麝香,都去看看上一篇宋人制茶,那會就喜歡摻和各種香料,至于宮鬥劇裡演得那些,咱就不知道了。
宮裡人也吃這摻和麝香的雞頭米嗎?也吃,隻不過人家自帶金燦燦的餐盒,直接帶走,至于娘娘們吃了有沒有事,這我就不知道了,大家自己找答案。
每次看到李和家的雞頭米,梨白的心酸就湧上心頭,因為這裡還藏着一個國破家亡的故事。
南宋愛國詩人、政治家的《老學庵筆記》中曾經記載過一個故事,說是南宋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恺出使虜庭,這裡的“虜庭”指的是金國。
等到使臣們到了燕山的時候,忽然就有兩個人拿着炒好的十幾包栗子來獻上,使臣們都分了一包。
想問問送栗子的人是誰的時候,其中一人自己說道,是李和的兒子,然後便擦着眼淚走了,哎,亡國之民,而彼時,南宋朝廷也早就和金庭談判,在故地的宋人就都成為“金人”了,李和的炒雞頭米和栗子從此消失在了宋人的味蕾之中。
說了這麼多,道了這麼多,宋人的七月大概就是這樣的,大街小巷果瓜飄香,有販賣磨喝樂的攤位,也有賣冥器的鋪面,有帶楸樹葉的婦女兒童,也有抓蜘蛛的少女、女娘,一切都那麼熱鬧、生動。
他們慢慢也成了我們追思和探尋的祖先。我們也開始明白了似火的七月裡,谷闆、種生帶來的希望,對月祈求的浪漫,追思祖先的敬畏,原來始終都沒從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中消失,我們依舊敬畏生命、敬畏死亡,譜寫生死的浪漫、豐收的喜悅。
文章的最後,給川渝老百姓加油!希望能有一場及時雨解決他們的幹旱,希望山火被撲滅,希望溫良的中國人都被善意包圍。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系删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東京夢華錄》
《武林舊事》
《夢梁錄》
《歲時廣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