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形象是在最初的曆史素材,民間流傳故事等基礎上由不同曆史時期諸多貧民百姓和文人們踵事增華,批判性取舍相關題材,并經長期演變,最後通過集大成者以完美的形态流芳于世。張飛形象流變過程既包括題材、主題、人物形象、藝術特色等多方面的累積,更包涵不同時代文化的累積與傳承。
陳壽本着忠于史實的态度,對張飛的事迹秉筆直書,雖然内容不多,但如實地塑造了張飛英勇善戰、禮賢下士、勇智雙全、暴虐寡恩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既是張飛的曆史原型,又是其形象流變過程中的主體方面。并且,裴松之采正史和野史,在豐富張飛形象内涵的同時,主要起到了強化的作用。
1.英勇善戰仁義兼備的好兄弟
張飛生擒嚴顔,問起為何殊死抵抗、拒不投降時,嚴顔義正言辭,不卑不亢地指責張飛等侵犯州郡,聲稱這裡沒有投降将軍,有的是死戰抵抗的将軍,并且面對張飛的砍頭令,嚴顔面不改色,堪稱忠君、勇士之表。張飛面對如此剛毅正直的敵将,不免會心中肅然起敬,感慨并大加欣賞,其個性已然引起張飛的共鳴。張飛英勇善戰,兼具仁義,屬于孔子論述君子的範疇。
3.勇智雙全無敵小霸王
公元215年,曹操領軍十萬,攻破漢中平原的張魯,留下大将夏侯淵和張部駐守後返回邺城。張邵曾經受命遠征烏桓,平亂馬超,戰功赫赫,屬于曹魏武将陣營第一梯隊。張郃督統各路軍馬進入巴西郡,試圖将那裡的老百姓遷徙至漢中。行軍至宕渠、蒙頭、蕩石之地,與張飛軍團對峙了五十天有餘,相持不下。面對強大的對手,張飛沒有束縛于現狀,也沒有盲目死戰,而是用計包抄,親率一萬精兵,從另外- -條道路與張邰軍交戰。由于先前對有利地形條件的準确把握以及軍事方面的統籌部署,曹魏軍前後不得相,張郃狼狽棄馬,隻和麾下十餘人沿小道逃離,飛最終 大獲全勝,巴西郡一帶重獲安定。張飛以智勇取勝令人歎服。隻不過,史書中對張飛智謀方面的記載很少,在後世的文學大家、民間藝人等對張飛形象演繹的過程中,張飛的智謀方面很少被深入發展,這直接反映在大部分人對張飛形象的接受時,停留在“勇猛”的單一武将形象方面。
4.淘氣多變萌萌哒
關于張飛的外貌特征,史無記載。到了《三國志平話》中,創作者開始對張飛的外貌展開了充分的想象和創作。《平話》中張飛一出場便被描繪為:“卻說有一人,姓張名飛,字益德,乃燕邦涿郡範陽人也。生得豹頭環眼,燕颔虎須,身長九尺餘,聲若巨鐘”《平話》也曾借諸葛亮之口評價張飛時說道“然胡髯公張飛可當?”胡髯指頰旁及下巴上的胡須。古人真的是對這個胡子比較重視,用胡子來分辨人!《三國演義》中定型的張飛形象不僅複合了不同曆史時期的形象特征,更是複合了史傳大家、文學創作者、普通群衆等不同群體構建的張飛形象,當然這其間民衆的喜好都對張飛形象産生了不同的影響。使張飛長相相對的穩定,都是外表粗狂“豹頭”、“環眼”、“燕颔”、“虎須”成為張飛相貌的典型特征。
隋唐的民間戲劇、傳奇小說和佛家經疏記載了豐富的三國故事,體現了中國曆朝曆代民間故事“一脈相承”的發展規律,對民間通俗文藝中張飛形象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宋元時期,受“擁劉反曹”主流思想的影響,蜀漢政權中的張飛形象在宏觀上得到了提升。說唱文學盛行,與上層貴族和士大夫階層的高雅文學相映成趣,這一時期的《平話》展現了張飛形象發生的巨大變化,包括:英勇向神勇的轉變,暴虐向粗莽的趣化,更增加一些萌萌哒的形象,智謀和敬賢特征的淡化等。元雜劇則從體裁特點出發,側重張飛的平民形象、喜劇形象,并對張飛的智謀形象進行了重構。
元雜劇《兩軍師隔江鬥智》劇中記載“(張飛雲)兀那吳國軍将,您非送親而來,我知您周瑜的計策,故來賺俺的城門,如有一個進來,我一個個搶。”敢情這是掰棒子嗎?來一個搶一個!
劉備三顧茅廬,終于請得卧龍先生出山輔佐,拜為軍師,張飛對此深為不滿。《平話》 通過劉關張的對言,展現了張飛粗俗莽撞的形象:張飛素有欺孔明之心,于階下大叫:“皇叔不可!牧牛村夫,豈能為軍令!”關公一手掬其口,言“張飛煞粗!皇叔看軍師如太公。”先主曰:“吾得孔明 ?如魚入水。”
《虎牢關三戰呂布》劇中,孫堅輕視張飛出身低微、官職不顯,不相信張飛具備戰勝呂布的高強武藝,言語之中夾雜侮辱之意。張飛則以性命擔保,争取迎戰呂布的機會,最終戰敗呂布,使得孫堅大失顔面。張飛的這種樂觀進取、不畏強權的态度讓人肅然起敬,戰勝呂布的結果讓觀衆眼前一亮,忍不住拍手叫好,歡喜的色彩和氣氛充斥着文本台詞和藝術舞台。《諸葛亮博望燒屯》劇中,張飛對這位初出茅廬的“村夫”軍師不服。諸葛亮在安排軍事部署時,張飛五次請戰前四次均被拒絕,情急之下與軍師立下軍令狀,“賭頭争印”。果不出諸葛軍所料,張飛未能完成任務,輸地心悅誠服,言“大丈夫争着眼做,合着眼受”,學起廉頗“負荊請罪”,願賭服輸,連忙稱道“好軍師,好軍師!”前面三顧茅廬說是牧牛村夫,現在就是好軍師,張大大你的變換也太快了吧!
這種敢作敢當、快人快語、憨态可掬萌萌哒的形象讓觀衆喜聞樂見,渲染了濃烈的歡樂色彩,張飛的喜劇形象被傳達地酣暢淋漓,頗受歡喜。《關雲長千裡獨行》劇中記述了張飛杜撰“熱奔陣”的故事情節,面對來犯的曹軍,關羽建議擺出“一字長蛇陣”禦敵,張飛則不以為然,聲稱要擺出個“熱奔陣”:(張飛雲)哥也,這計不好,是不是先折了腰。哥哥,我有一個陣。(劉末雲)三兄弟,你有何陣勢? (張 飛雲)哥哥,我這陣勢喚做熱奔陣。(劉末雲)怎生喚做熱奔陣(張飛雲) 哥也,那曹操偌近遠,領将軍兵,來到這裡,安營下寨,也正人困馬乏也。我今夜晚間,領着軍兵,直殺入曹營,尋着曹操殺了也。可不好?我殺他個措手不及,這個陣勢何如? (張虎雲) 三将軍,你這個陣,不如二将軍的陣勢好。(張飛雲)我這陣, 怎生不如俺二哥的陣 (張虎雲)二将軍的陣,是兵書裡面擇出來的。三将軍,兵書裡面,那裡有個甚麼熱奔陣,三将軍委實不好。張大大要穩重不能耍混啊!
《三國演義》作為曆史演義小說不可能脫離曆史史實的框架,其題材及成書來源等有一脈相承的聯系,導緻演變的過程中張飛的形象特征是相對穩定的。例如張飛的英勇善戰形象在演變的過程中就是始終如一的主題。雖然張飛的智謀形象在曆史演變的過程中時而得到加強時而也被淡化,但是展現張飛智謀的情節始終集中在“長坂坡之戰”“戰張郐”“擒劉岱”等故事方面,核心内容大體一緻。
再者,元雜劇中的張飛形象雖然出現了“向神勇轉變”“向粗莽的趣化”等新特點,但都是基于英勇、暴虐等主體形象上拓展的外延,即便到了《三國演義》中定型的張飛形象也是源于曆史形象和文學形象的批判性繼承與合理化升華。時代特色鮮明。每個曆史時期的史傳大家、文學創作者和民間大衆塑造的張飛形象必然帶着那個時代的特有印記,積澱凝聚了當時比較普遍的觀念意識和文化心理,張飛形象也因這些時代性變得豐富多彩和多元。宋元時期三國戲于街頭巷道間盛行,平話和雜劇中關于張飛貧民形象的強調,反映了市民階級的市井風貌和審美情趣。關于貧民英雄發迹史的追捧更是突出了底層老百姓對追求功名利祿、發迹立業的熱情和理想。
梳理張飛形象流變過程不僅全面展現了曆史人物張飛不斷走入文學、融入民間的曆程,更揭示了曆史演義小說特别是《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寶貴經驗及基本規律,進而深入發掘了不同時期人們在審美理想和思想意識形态領域的變遷,意義豐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