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筆下的灑脫

古人筆下的灑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8 11:06:53

古人筆下的灑脫?來源:【中國食品報】宋人劉翰有詩雲:“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炎炎暑熱已然遠去,濃濃秋意随着溫柔的秋風撲面而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古人筆下的灑脫?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筆下的灑脫(古人筆下的雅趣秋日)1

古人筆下的灑脫

來源:【中國食品報】

宋人劉翰有詩雲:“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炎炎暑熱已然遠去,濃濃秋意随着溫柔的秋風撲面而來。

秋色在萬物之間彌漫開來,仿佛是揮灑在天地間的一幅幅唯美畫卷。正如蘇轼所說“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此時天高氣爽,蔬肥果熟,身心俱惬,隻有在這個季節,山川才能得到大自然最為慷慨的色彩饋贈。

而在古人筆下,秋日不僅充滿着詩情畫意,更是活動繁忙的時節。無論是貼秋膘、插茱萸、采黃花,還是秋社慶豐、飲酒品蟹、登高遠眺……無一不透着雅趣。

秋日喜雨慶豐收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大地回饋人們辛勤耕耘的季節,秋天一到,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自然萬物進入從生長到成熟的轉折期。

古人以天象變化來劃分四季,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皆為季節的起源,秋季以“立秋”為始點。《曆書》道:“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爾雅》有:“秋為收成。”《說文解字》講:“秋,禾谷熟也。”皆指禾谷成熟,人間收獲,是為秋。

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對秋雨的重視程度非常高。“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立秋後降雨對農作物的影響忽視不得,因為“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曆來一半收”。

秋雨過後,莊稼開始成熟。在南方一些地區,人們将成熟的農作物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屋頂進行架曬、挂曬。這種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漸沿襲下來,遂有了詩意般的稱謂——曬秋。南宋詩人範成大在《秋日田園雜興》中寫道:“秋來隻怕雨垂垂,甲子無雲萬事宜。獲稻畢工随曬谷,直須晴到入倉時。”這首詩道出了農民曬秋的心情:秋雨之曲固然悅耳,但卻不要奏響在曬谷之時。隻盼晴空萬裡,新谷早日入倉。

曬秋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而豐收的喜悅則是南北一緻的。

“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垅上踏歌行。”這是題寫在宋代畫家馬遠《踏歌圖》上的一首詩。《踏歌圖》是馬遠的傳世名作,在一個風景絕佳的地方,田垅溪橋,木竹掩映,幾位老農邊歌邊舞于垅上,氣氛歡快、清朗,表達着“豐年人樂業”的意境。

這正是從古至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秋收時節,五谷豐登,這一天用來祭祀土地神的牲畜,比春天還要豐盛。那些食物在祭祀完成之後,全部被分給鄰居和親戚。南北朝典籍《荊楚歲時記》記載:“秋分以牲祠社,其供帳,盛于仲春之月。社之餘胙,悉貢饋鄉裡,周于族。”

這就是“秋社”——古代百姓慶祝豐收的狂歡節,起源于先秦,興盛于唐宋。

《孝經·援神契》裡說:“社者,五土之總神。土地廣博,不可遍敬,而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傳說共工主管水利,共工的兒子句龍,在洪水暴發之時,引導百姓在高地土丘上建築房屋、開墾荒地,以抗洪水。每25戶為一社,這是“社”字的最早來源。句龍死後,被人們奉為社神,東晉以後,稱為土地神,每逢社日,人們便來祭祀。春社是祈求土地神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而秋社則是報答感謝土地神的,類似于還願。

因為是豐收後的慶典,因此秋社日這天人們盡情地享受秋收後的快樂,節日場面異常隆重、熱鬧。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宮院以豬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鴨餅、瓜姜之屬,切作棋子片樣,滋味調和,鋪于飯上,謂之‘社飯’。”這是達官貴人的社飯,品類多樣,單單是那羊肉,在宋朝已經價格不菲。而民間的社飯,大概就是真正的稻米飯,“鵝湖山下稻粱肥”。關于社飯,清朝有一位官員還特意寫了一首詩:“五戊經過春日長,治聾酒好漫沽嘗。萬家午後炊煙起,白米青蒿社飯香。”至今,湖北、廣西、重慶等地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群衆依然有吃社飯的傳統,做法不一,或蒸或煮,風味迥異,食材有糯米、籼米、青蒿、胡蔥、臘肉、地米菜、臘豆幹丁、血粑、酸菜等。

除了社飯,秋社還有社肉。在祭祀社神的地方,會有一個身強力壯、為人正派的年輕人,為鄉親們切割祭祀之後的牲畜。宋代胡宿《田舍》詩雲:“農家秋物成,腰鐮刈新谷。得食雞豚肥,飽霜梨栗熟。牧童唱田歌,孺子宰社肉。”唐代詩人劉言史在《嘉興社日》中也說:“今年社日分馀肉,不值陳平又不均。”分食社肉,固然是因為肉類是古人珍貴的食物,更是帶着溫度的祝福。“醉歸懷餘肉,霑遺徧諸孫”。南宋詩人陸遊還會把社肉放入懷中,帶回家給他的孫兒們吃。作為士大夫,陸遊當然不會吃不起肉。隻是在這個秋社,他不再是大詩人,跟千千萬萬的農家爺爺一樣,給饞嘴的孫兒帶點社肉,祝願他們健康成長。

這一天,人們還做社糕、喝社酒。社糕一種是面食,社酒是自家釀的純糧食酒。宋代李若川曾寫《村社歌》:“人淳禮簡酒無數,歌笑喧阗日将暮。”歡聲笑語、酒酣人醉,唱的是淳樸的歌,日暮時分,“家家扶得醉人歸”。就連南宋學者朱熹都被豐收的酒、快樂的酒感染了:“我慚裡居氓,十載勞驅馳。今朝幸休閑,追逐聊嘻嘻。”他在社日喝多了酒,與朋友們追逐打鬧,徹底放松了下來。

寫社酒的古詩不勝枚舉,極具代表性的是宋人張耒的《田家三首》(其一):“社南村酒白如饧,鄰翁宰牛鄰媪烹。插花野婦抱兒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飽不知夜,裸股掣肘時歡争。去年百金易鬥粟,豐歲一飲君無輕。”在這個秋社之日,村裡的鄉鄰們歡聚在一起。老大爺殺牛,老大媽做菜,大姐頭上插着花,抱着孩子回來了,走不動路的老人家也拄着拐棍過來了。大家從早上喝到晚上,露着大腿,拽着胳膊,醉态盡顯,卻還是不忍散席。在這個熱鬧的場景之中,詩人突然跳出來,對讀者諸君念叨了一句,請千萬不要笑話他們啊。上一年是災年,老百姓好不容易熬過來了,現在趕上這個豐收之年,就讓他們痛痛快快喝一場吧。

秋羊肥滿可貼膘

經曆了一個夏天,很多人的體重都會較立夏時更輕一些。古代北方民間有立秋懸秤稱人的習俗,以結果作為對身體健康的評判。清代文人顧祿所著《清嘉錄》載:“家戶以大秤權人輕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驗夏中之肥瘠。”古時,立夏、立秋稱人,不似今天的求精準,重在求吉。體重數就高不就低,秤砣隻能往外打。講究的司稱人還會邊稱邊說些吉祥話。比如祝老人“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祝小孩“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等。

若體重比立夏時輕了,就需要進補。“以肉貼膘”實際是對健康有益的事兒。

肉食是古人飲食結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來源主要是飼養的家畜、家禽肉以及獵取的動物。尤其是羊肉,在唐宋時期成為“貼秋膘”的主角。

《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性溫,味甘,益氣補虛。”秋羊肥滿,此時不光好吃,還自帶一層食補的光環。北方的秋天吃羊肉,隻有圍着爐子大口吃肉的爽快,那些陰郁統統被抛到九霄雲外。

古人愛吃羊肉,愛到珍之重之地寫下傳世書法。五代時期的楊凝式是一位書法高手,某一秋日,他午睡醒來,肚中空空,剛好朋友送來一盤肥羊和韭菜花。可能是這份“外賣”太及時,抑或是秋天的小肥羊配韭菜花實在太好吃,楊凝式吃完大為感動,以至一向寫草書的他用行楷工工整整地寫下一封感謝信,也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五大行書的《韭花帖》:“晝寝乍興,輖饑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之馀。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惟鑒察。謹狀。七月十一日,凝式狀。”

現代美食家汪曾祺對《韭花帖》也非常感興趣,稱其“讀之如今人語,至為親切”。“羜”是出生5個月的小羊,汪曾祺認為,楊凝式吃的未必真是5個月大的羊羔,可能是用典《詩經·小雅·伐木》中的“既有肥羜”。但楊凝式秋天吃羊肉,是肯定的了。

古人秋日流行燒烤。南宋文學家辛棄疾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中寫道:“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講述的就是士兵們在軍營裡烤肉的場景。

漢代畫像石《庖廚圖》記載了古人烤肉的過程:從切肉、穿串到烤肉,每個步驟分工明确,有專人負責。另外,圖中的燒烤叉、烤爐等燒烤工具,與現代相差無幾。

在種類上,燒烤的食材也是豐富多樣。南宋《夢粱錄》記載,南宋人燒烤,光是烤肉的食材就有十幾種,除了常見的牛、羊、豬、雞,還有鹿肚、牛肝、蟬等。并且手法也是相當講究,如搗炙法、銜炙法、範炙等,針對不同食材采用不同的烤法,充分發揮食材最原始的美味。

古人不僅烤得一手好肉,還吃得十分講究。《禮記·曲禮上》進食之禮中的“毋嘬炙”提醒人們吃烤肉時,不要大塊吞咽,要在“俎”上切成小塊進食,既不會燙傷,也能細品出其中的美味。

(王甯 綜合整理)

《中國食品報》(2022年09月16日06版)

(責編:王 甯)

本文來自【中國食品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