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秋日生活打卡季#
古時候,人們把地球之外的所有空同世界統繞稱作天”,并把它分為八層,但過去迷信認為,十為萬靈的主宰應當住在更高的天層,于是在八層之上加了天帝老兒的安身處,便有了“九重天”之說。
但天究竟有多高?迄今為止,沒有人确切地指出過。現在我們知道,天氣變化主要發生在對流層内,即離地面1.5-6公裡的空間,它是地球大氣的最低層,厚度雖小,卻集中了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質量,是雲、霧、降水等主要天氣現象活動的舞台。對流層頂的高度并非普天下都一樣,它是随緯度與季節的不同而不同的(因地心引力與地表冷熱不同而異)。低緯地區約為17一18公裡,中緯度地區約為10-12公裡,高緯度隻有8一9公裡。一般地講,夏季的上界高度大于冬季。對流層以上、離地面35公裡内的空間為平流層,水汽很少,天氣現象也少見,随着對大氣探測手段的提高,人們發現,這一層氣象要素的變化與對流層中的天氣變化有着密切的聯系,并且,在此高度以下,集中了全部大氣重量的99%。因此,天氣變化的舞台還應該包括平流層在内。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把天作為地球大氣的上界,他說:“盈天地皆氣也”充塞于天地間的物質是氣。那末,何處是大氣的上界(天)呢?從理論上講,地球大氣層的上界應該是大氣質點可以掙脫地球引力的束縛而散逸到字宙空間去的那個高度。假定地球大氣的溫度是不随高度改變的,則每上升18公裡,大氣壓強減小為原來的1/10,按此減小下去,到170公裡時氣壓僅僅為0.000000075毫米水銀柱。即便如此,整個地球上空170公裡以外的全部空氣重量還有600萬噸!由此可知,在無限遠的空間,氣壓逐漸趨于零而絕對不等于零。據人造衛星測得,1600公裡高處的空氣密度隻有海平面密度的千萬億分之一(10~15),但它還相當于星際空間氣體密度的十億倍。地球大氣密度接近星際氣體密度的高度在2000一3000公裡間。
科學工作者一般是以“極光”出現的最大高度來确定大氣層上界的。正常的最高邊界為300公裡左右,在極端的情況下可達1200公裡以上。因此,大氣物理上界至少應在1200公裡左右。
(點贊 評論 關注,謝謝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