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賈平凹心路曆程

賈平凹心路曆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7-22 20:09:51

賈平凹心路曆程(一個冷靜處世的靈怪)1

冷靜處世的靈詭“鬼才”作家

在當今中國文壇,著名的作家燦如天上繁星,多不勝數,但最讓人敬畏驚歎的作家當屬賈平凹了。

生于1952年的這位文壇“鬼才”作家,截止2020年年底,已完結十八部長篇小說,四十多部中篇小說,二百多篇短篇小說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筆,從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四十七年時間他創作出一千五百多萬字的作品,在國内外斬獲諸多大獎,尤其是他寫的散文随筆,在廣大讀者中反響強烈,影響廣泛深遠。

賈平凹心路曆程(一個冷靜處世的靈怪)2

七十年代的“群衆雜志”封面舊照

賈平凹在中國文壇及所有的讀者心裡是一個迷,一個傳奇。本來他當初做為工農兵學員進入西北大學就讀的是機械飛機系,學的是飛機制造,誰能想到三折騰兩倒騰,他最後競轉入中文系。估計那時他大概也不會想到自己将來會成為一個享譽中外文壇的著名作家。

1973年8月,他和大學同學馮有源及和谷合作,在當時的陝西省“工農兵藝術館”編輯發行的《群衆藝術》雜志上發表第一篇作品《一雙襪子》。雖然是與人合作的作品,但看到自己合寫的文章變成鉛字印在雜志上,讓賈平凹太激動興奮了,可以說對他以後的創作影響極其深遠。正是這一次的成功激勵,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作品《深深的腳印》發表。這一切對于賈平凹的創作而言,就如同無意間擰開了自來水的水龍頭,讓他的創作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盡管他常常是寄希望而去,但總是讓退稿簽打擊的萬念俱灰,雖如此,但他性格裡的倔犟,讓他不斷繼續努力。賈平凹曾說“我是太熱愛寫作了,如鬼附體,如渴飲鸠。一方面為寫作受苦受挫受毀,一方面又以排洩苦楚、驚恐、委屈而寫作着,如此循環,沉之浮之。”

俗話說人生的追求貴在摯着,貴在堅持,貴在義無反顧的一往無前。有賈平凹一開始創作經曆的大有人在,但能堅持如他的人卻少之又少,就如同當年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

一時的革命熱潮和壯舉一樣,犧牲者、逃兵、背叛革命的人不記其數,但能革命意志至死不渝,堅持到陝北,堅持到革命勝利,那是需要驚人革命毅力的無悔堅持。

從他一開始的作品來看,筆法生疏,構思單一簡單,就是他1978年獲得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滿月兒》,這些方面及稚嫩的痕迹都非常明顯。人都是後天知之,都是在學習生活中不斷學習而成長起來的,賈平凹也不例外。在所有的作家裡,從改革開放的最初到現在,賈平凹一直都是在冷靜處世,用不一樣的眼光在觀察世界。在創作的道路上,有多少人在金錢萬能,物欲橫流的腐蝕下,下海改行,放棄了初衷,而賈平凹挺過來了,他用自己手中的筆獨辟蹊徑,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的創作之路。他的眼光是獨到的,他的悟性超乎常人,他寫小說作品手法獨特,比如他能把半部《山海經》巧妙的寫入長篇小說《老生》中,這不能不說是非常的了不起。不過,要說賈平凹寫起散文随筆,那更是通鬼神,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人們常說賈平凹是“鬼才”,無怪乎一是他能孜孜不倦著寫出如此之多,且優秀的作品,讓好多作家自愧不如,望塵莫及,就連和他同樣有名的作家,像王蒙、張潔等都歇筆不寫了。我不敢說停筆的作家是“江郎才盡”實在是沒東西可寫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的精力,大怕有些作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吧;二是反觀賈平凹,年輕時不管是花鳥蟲魚,還是身邊生活即景能見啥寫啥,達到一個星期一篇的創作高效,到後期更是以每兩年一部長篇小說的旺盛創作速度領銜當今文壇;三是他的散文随筆寫的更能見出他的才情和藝術素質。寫出了特色,寫出了個性,而且自成一家;四是他涉足的東西和領域總是那麼出人預料,讓别人料想不到,如他的散文《月迹》出版物能發售的脫銷,長篇小說《廢都》能在社會上掀起驚濤巨浪,且湧現出現大量盜版和手抄本,這一點除了著名作家張揚寫的《第二次握手》外,大怕隻有賈平凹的作品了。他的書畫作品造詣平平,卻能拿獲四萬一尺的潤筆費,而讓一些書畫界大佬大跌眼鏡;五是他的散文随筆充滿了哲理禅思,以及關于生命從容和心靈寬釋的探究和啟迪。如散文集《自在獨行》在互聯網電子讀物發達的今天(2018年),能發行突破一百萬冊的銷量,創造了自媒體時代紙質書籍發行的一項記錄,這不得不讓人稱奇和不可思議。就連台灣著名作家三毛在讀了他的散文後,競産生想拜訪賈平凹和去到商州看一看的想法;六是他把自然和人世,古老與現代,沉思與頓悟巧妙結合形成自己創作領域的大格局。

賈平凹心路曆程(一個冷靜處世的靈怪)3

散文集《自在獨行》

我相信世界上萬物皆有靈性,你敬畏萬物,萬物自然會以某種靈感讓你從頓悟中得到啟示。這一點,我想也是他寫散文随筆的一個出發點吧。散文集《萬物有靈》收錄了賈平凹1981年至2019年的66篇随筆。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賈平凹的靈感源于他對大秦嶺山的熱愛,對故鄉的無比眷戀。正因為成就他的文學的故鄉——商洛,才是他的散文鄉土和鄉愁共存,在童趣的意象中,總會在無意間引發人對人生的拷問,和引發諸多讀者的共鳴及反思。

賈平凹在國内外是個傳奇,即便是在他的故鄉也是如此。在商洛地域流傳一個風俗,那就是哪個地方誰家出了個達官顯貴或者名人,那人們就會說要不是哪家的莊基好,便是哪家祖宗墳茔上長歪歪拍樹,或者是祖墳茔上冒青煙哩。于是乎,從賈平凹成名以來,去他老家探尋秘密

的是大有人在。據他當地的老鄉介紹說,賈平凹的老家是在距棣花古鎮不遠的石闆溝,從他父親起才遷移到後來的棣花鎮上。曾有人去到棣花特意觀看賈平凹住過的舊房子,讀過書的學校,跋山涉水去到他的祖宅所在地石闆溝,去探訪他的傳奇秘密。到底賈平凹的老家有什麼非比尋常的秘密,沒人能說得清楚,但棣花鎮附近的賈家塬下邊,有一座面闊三間、磚木結構、又按照喇嘛寺造型,融合漢族建築風格的廟宇,人稱“二郎廟”道是不假。二郎廟建于宋金時期,在金大安三年在此建廟,以志當時割地賠款後的宋金疆界。二郎廟的前方商山頂端,有幾個起伏的山巒,本土人呼之為筆架山。本來山嶺坡原就有一個魁是樓,供奉着文曲魁星,他右手持筆,左手提鬥,面朝棣花村,這也許大概能牽強附會的解釋“棣花萬裡丹山路,筆架映秀出文豪(賈平凹)”的話鋒所指吧。

正因為如此,這才引得世人對這位“鬼才”作家的靈怪産生諸多的好奇于猜測。其實,賈平凹的作品最大特點就是力求自然,真實接地氣,他最熟悉的是什麼,當然是大秦嶺以及商洛的山山水水,他不忘本,他讓自己的故鄉永遠變成文學的故鄉。他尋根文學的目的是傳承屬于商洛的地域民族文化,和文學大家陳忠實一樣,各自用自己的頓悟和冷靜思考來判斷抒寫屬于我們的民族秘史。

獨行是一個人的清歡,而每個人的認識又各不相同。賈平凹的獨行,就正好體現在這種“靈怪”上。獨行也是一個人蛻變前的與衆不同,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賈平凹說:“我常常想起我的《一雙襪子》,雖然它隻是一個故事,已經不被人理會了,但我懷念它,懷念那時的一片真情。”這句話是他1980年11月3日在靜虛村寫的随筆裡的話。

賈平凹到底有沒有鬼才和靈怪,暫且不論,我個人隻知道他的每一篇散文和随筆都值得咀嚼玩味,十分發人深省。

【本文是原創作品。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頭條立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