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堯帝執政晚期,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中原、沿海地區都洪水泛濫,山區也天天下雨,造成很多山體滑坡,是由于天氣連續多年酷熱所緻。
百姓急了,堯帝更急。作為天下盟主,九州百姓都是他的子民,怎能不為天下百姓着想、不為天下百姓着急呢?
堯帝召開同盟大會,懇求各個部落推薦懂治水的人來負責治水,這個重擔可是千鈞重擔,絕對不能等閑視之。
大禹治水英雄事迹
最後選定鲧來負責治理洪水,鲧是古代的一種大魚,而鲧是海邊的漁民,非常熟悉水性,大家就叫他鲧了。那時在中原内地,都有大海,而每一座高山,就像島嶼似的。
鲧想:都是由于出海口被淤泥堵住了,水流不暢,才引起洪水泛濫,隻要将出海口的淤泥清除,洪水就能夠順暢地流入東海、南海、則九州、五湖四海再也沒有洪災了。
于是,鲧帶領沿海百姓清理出海口的淤泥,整整清理了八年,一點效果都沒有,洪水卻更加泛濫了。
大禹治水,驚天動地
堯帝和各個部落首領大怒,就将鲧囚禁在羽山治罪,鲧氣火攻心,一病不起,就病死在了羽山。
禹見自己的父親為治水病死了,也沒有責怪堯帝,他深明大義,知道自己父親治水方法不對,才沒有治理好洪水。
為此,禹向堯帝請命,要求再任命他來負責治理洪水,以便遂了父親的遺願、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
堯帝也很後悔治鲧的罪,見鲧之子禹英姿飒爽、信誓旦旦,知道他一定是一位有為青年,就任命禹為治水大臣,帶領九州百姓治水。
大禹治水精神永存人間
禹吸取了其父鲧治水失敗的教訓,絕不能隻是清理出海口的淤泥,而是需要在全天下治理同時進行。經過深思熟慮考慮和規劃以後,他任命了一萬八千個治水官員,分布在九州各地負責治水。
不論是高山峽谷,還是平原丘陵,隻要是水不能通暢流動的地方,都要進行清理,也就逢山開山、打洞,逢堵挖溝、挖渠了。
經過五十幾年治理,水往低處流,再往東方流,百川歸海,也就再也沒有洪澇災害了。為了一勞永逸,禹還帶領日本海附近的百姓去了北極治水,那時的北極和中原環境差不多,也正在漲洪水,搞得百姓不得安甯。禹指揮群衆挖開了一條天溝,将北極圈的内海與日本海、太平洋連通,這樣就天下太平了。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在治水過程中,禹多次經過自家門前,聽到家人的說話聲和孩子的哭聲,他都無暇進屋休息一會兒,而是流着眼淚離開了。他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故事,成為了千萬年來家喻戶曉的感人故事;他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永遠激勵着中國人克服困難、艱苦奮鬥。
由于禹治水有功,深得人心,舜在位三十三年時,就将自己的天下盟主帝位,鄭重地傳給了禹。禹是夏朝的開國君主,也在中國曆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從此,天下共主的天下,成為了君主專制的家天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