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淄博老陶瓷

淄博老陶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20:35:14

編者按:

淄博有我國五大瓷都之稱,陶瓷生産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門類齊全,工藝先進,産品精細。據考證,淄博瓷器生産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而且是在陶器生産制作的基礎上出現的。王新平先生在《中華之光 淄博三寶》一書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正是由這萬年陶瓷文化的沉澱,以及後來的發展,才鑄就了當今‘淄博陶瓷·當代國窯’的品牌。”

那麼,陶器是如何在水、火、土的交融與默契中誕生的呢?陶器在經過悠長曆史的淬煉後,是如何孕育出瓷器的生産工藝的呢?在陶瓷的生産過程中,先民們又是如何傾訴美的渴望,把一塊塊泥土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的容器,并構築成一部燦爛的文化史書的呢?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王新平先生《中華之光 淄博三寶》第二篇,去探索陶瓷的千年淵源!

淄博老陶瓷(王新平中華之光)1

大美陶瓷——千年的淵源

王新平

像我這樣年齡的人,在幼小的時候,都有玩泥巴的經曆和愛好。認識和了解了陶瓷以後,才知道這種孩提時的遊戲,曾經是我們祖先生存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小時候經常有趣地看到一隻公雞踩過下雨天的土地,留下很多像竹子、葉子一樣的圖案,也曾看到一條小狗跑過了濕濕的土地,留下了很多梅花般的爪痕。當我們的祖先在看到這一切時,很難想象他們會産生多少奇妙的聯想。這是人類曆史傳遞的一種生物記憶。

千年窯口,灼灼火光。水、火、土的交融與默契,在素胚勾勒中承繼延續,曆史的舞台也因器型、裝飾和釉色的變化而上演着時代更替的傳奇。早在新石器時代,陶器就已出現。從商周時代出現的原始瓷器到奪得千峰翠色來的真正青瓷的出現,從六朝青瓷到唐代類銀類雪、類玉類冰的南青北白,從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争輝到元明時期景德鎮青花的一枝獨秀,從清康、雍、乾三代多彩的鼎盛到同、光年間的強弩之末,曆經了原料配制由粗到精,燒成溫度由低到高,胚胎由不透明到半透明,釉色由單色到多色、釉下彩和釉上彩,工藝技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不斷進步。一部中國古代陶瓷史就是中華文明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勤勞的結晶。

淄博陶瓷源遠流長。淄博陶瓷文化因時代而造就,因人文而發展。距今約有一萬年前的上古時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就開始掘地築窯焚柴而陶。在遠古的曆史時空中,這種火與土的藝術代代相傳,形成了淄博陶瓷發展的主線,它經曆了北桃花坪、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和齊文化的曆史嬗變。商周時期,淄博境内已有原始瓷器生産。在戰國時代,這裡的物質工藝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距今約一千五百年前的寨裡窯開始生産瓷器,結束了淄博隻能燒制陶器的曆史。北朝時期,出現了青釉瓷,乃至以後生産的帶扣的青瓷盒和精美的蓮花尊成為我國北方青瓷的代表。尤其是精美珍貴的青瓷蓮花尊,通體飾有蓮花瓣,由一仰一俯兩朵盛開的蓮花組成,通體和諧而有層次,器體造型高貴而不失典雅,釉色光亮瑩潤而青中泛黃,透出的是一種神聖的莊嚴、神奇的幻覺和頂尖的藝術境界。唐代生産的茶葉末釉和宋代的雨點釉是曆史上的名瓷,彌補了我國陶瓷生産釉色的空白。正是由這萬年陶瓷文化的沉澱,以及後來的發展,才鑄就了當今“淄博陶瓷·當代國窯”的品牌。

淄博老陶瓷(王新平中華之光)2

青瓷蓮花尊

古老的陶,飽經風霜,沉穩而智慧。新穎的瓷,顧盼生輝,娴靜而溫潤。人們喜愛陶瓷,是因為陶瓷自誕生以來,就凝結着天地人合的靈氣。看似普通的泥土,借助人類的雙手,在蒼天大地的演進中煥發出了令人驚歎的能量,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就像事先有約定一樣,都以土制器并走向興盛。古埃及人用泥闆記錄文獻,古希臘人借泥土釋放對藝術的想象,古巴比倫人把泥土視為文明的象征,而中國人則把泥土與火熔在一起,創造出獨特的陶瓷之美。從清麗隽永的青瓷、純潔如玉的白瓷、清幽秀美的青花瓷到富麗華貴的彩繪瓷,中國陶瓷的光澤瑩潔、美麗、典雅打動了世界,它無一不閃耀着華夏文明最璀璨的光輝。陶瓷文化,在我國的曆史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們的前後交替伴随着我國曆史前進的腳步,也向世人展示了淄博的過去和現在。

地球在轉動,社會在發展,人類也是在不斷的變革、創新中向前發展的。當人們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以後,就宣告了石器時代的終結。當鐵器出現以後,青銅時代結束了。當紙張出現以後,竹簡就退出了曆史舞台。唯獨陶瓷卻追随着人類前進的腳步而進步,不棄不離,始終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事業中。

對于陶器的起源,曾有過這樣一種想象:古人用火,常年不熄,這樣,火下的泥土就會闆結成陶。洪水泛濫時,人走火滅,火坑下的泥土無意中燒成的陶盆出現了。經過了無數次觀察,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将泥巴制品放到火中燒,使之質地更堅硬。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制陶工藝。

淄博老陶瓷(王新平中華之光)3

早期陶瓷生産場景

“愛美是人的天性”,這可能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自從我了解了陶瓷以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們的祖先捏塑和把玩着手中的泥土,既是産品的制造過程,也是美的創作過程。造型既是滿足使用的需要,也是一種心靈追求的滿足。在沒有紙張的時代,這些用陶土加水為泥,經成型、幹燥、燒制而成的陶器就成了人們傾訴内心對美的渴望的最初的對象。在陝西的半坡博物館可以看到光彩照人的仰韶文化彩陶。先民們用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觀察和認識着變幻無窮的斑斓世界,用彩色在陶器上展示着他們的精神家園。這些彩陶有寫實的遊動的魚、奔跑的鹿,可能是它們漁獵生活的寫照。有象征的人面魚紋圖案、人面塗彩和三角頭飾,大概是他們信仰中的圖騰。彩陶圖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圖案逼真,筆畫流暢疏朗,很具有裝飾作用。如果說,陶器的起源主要是因為人類物質生活的需求驅動,而彩陶的産生,則是在于人類精神生活的需求。

看過彩陶器展覽的人都知道,早期的容器造型曲線與女人體的曲線非常相似。正是基于對女性的賦予生命和營養,溫暖和保護的想象性理解,使人類在制陶的早期就被婀娜多姿、體若花瓶的女人所吸引。制陶是男人的事,但男人腦海中最深刻的是他們身邊女人的形象。制出類似女人體的容器,正是制陶人心理深處潛意識的一種表現。在中國陶瓷館中陳列的陶器中出現的三足袋甑的器型,确實能給人一種是參照了乳房以後的造型的聯想。

淄博老陶瓷(王新平中華之光)4

陶藝 人與鬲系列

仰韶文化在新石器晚期有了新的發展,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絢麗而典雅,藝術成就登峰造極。馬家窯陶器大多數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制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将柔和的弧線和醒目的圓點相結合構成動人心弦的裝飾帶,是馬家窯文化的傑作。在我書房的博古架上,有一件新石器時代的旋渦紋雙耳彩陶罐,肩及上腹部以寬肥的黑彩條帶和細窄的鋸齒狀條帶構成旋渦紋,利用弧線的起伏旋轉表現河水奔騰向前的韻律感。那時,天地間江河洶湧,水流充足,先民們朝夕生活在大山大水之間,彩陶罐上的旋渦紋正是通過他們的觀察揣摩,憑借自己的天性和想象所進行的自由的創造。

由于嶽父、嶽母的家在西安臨潼,使我在探親期間得以多次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這位被西方人稱為中國的拿破侖,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即位之始,在不失時機地對政體、貨币、度量衡和文字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的同時,也開始了對骊山陵墓的動工。解放以後随着對臨潼周圍附近地帶的發掘,多有罕見精品現世,尤其是令人矚目的兵馬俑坑的發現,被世人驚羨地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迹”。

走進兵馬俑展廳,你一定會為兩千年前這支地下大軍驚歎不已。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磅礴,一種神秘的魔力恍惚間會把人帶進戰馬嘶鳴、鏖戰在即的曆史畫面中。一支兩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雄兵,一個由七千多件兵馬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威風凜凜,氣壯山河,這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令全球矚目,舉世震驚。這些兵馬俑的塑造,都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藝術手法細膩,個性特征鮮明。陶俑裝束、神态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異。這裡有長了胡須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小青年。身高近兩米的将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擡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

在兵馬俑中顯得很獨特的還是那些跪射俑。他們姿态優美,英俊潇灑,神态莊嚴,目光炯炯有神,身穿戰袍,外披铠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髻根用朱紅色帶束紮。最讓人歎為觀止的是,跪射俑足登方口翹尖齊頭履。從鞋底外露的地方可以看到,鞋底的針腳因為人着地後摩擦的輕重疏密各不同。陶俑能做到這樣精細,實在叫人想不到。在跪射俑的塑造上,可謂匠心獨具。他們把跪射俑的形體塑造得非常精美,惟妙惟肖,力求使靜态的雕塑給人們以動的感覺,使其身上的甲片随身體的曲轉而流動,腳上的鞋子随着腳掌的着地而厚薄不同,衣服的紋理也伴随體态的變化而曲折漂浮。看過跪射俑的人,無不為秦代卓越的雕塑藝術而驚歎,它給人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

時至今日,我們還經常講到秦磚漢瓦,用以表達一種古老和蒼桑。其實,漢瓦漂亮的不是瓦,而是瓦當。瓦當是瓦的頭端,主要有圓形和半圓形兩種。它主要是防水、排水,保護木構的屋架因為它被放置在人們目光極易觸到的位置,所以為了裝飾,人們就考慮着在瓦當上面裝飾花紋。當時的花紋很多,最流行的是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這個四神紋主要是指方向的。主東、西方的是青龍和白虎,主南、北方的是朱雀和玄武。在它們中,隻有玄武是由龜和蛇合成的圖案,我至今也不解其意。如果說四神紋是一種對四面八方、年月日時的朝拜,那帶有韻律感的渦形紋、水形紋則代表了自然界中的山丘、雲氣、海濤和烈火。這些紋飾給漢代的神聖填補了祥瑞的祝福,使它的剛強健美也滲透着溫潤的柔情。

淄博老陶瓷(王新平中華之光)5

刻瓷 嬰甯

陶器在漢代走向巅峰。我曾有幸在陝西的一個地下博物館看到過漢陶俑,記得那是在一個有着幾千畝翠綠的園林,依然保持着遠古的風貌的地方。參觀的人們順着迂回曲折的斜坡門道深入地下,一件件正在發掘的文物散發着曆史的幽光。這個地下博物館出土的人俑與兵馬俑的帝國軍團不同,威風凜凜的士兵很少,比較多的是一些面容清秀的宮女,展覽大廳内多了不少的生活氣息,使人能在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得以欣賞那些漢代佳人的麗風美韻。那些陶俑造型比例适度、體态勻稱,神态逼真,令人歎服。特别是他們的面部表情豐富多樣,各有不同。有的稚氣未脫,透出一股少年特有的率真坦誠之氣;有的闊臉寬額,深情安詳沉穩,給人以憨厚老成之感;有的雙眉緊蹙,若有所思,眼含憂慮,心事重重,叫人能感覺到她那心頭上濃濃的鄉愁;有的微微颔首,細眉風目,抿嘴不語,略帶羞澀,大概正在回味與心上人相聚的美妙時刻。有一組長袖拂揚,踏盤而舞的女陶俑,雖然面容朦胧,但有着優美的寬肩、肥臀、細腰、長頸,她們的手、腳配合張揚,铿銷的節奏在舉手投足中迸出,那種頭、頸、腰扭轉而形成的動态之美和她們一個個天使般純潔的甜笑不禁使人怦然心動。

中國曆代對“美人”的評價是有區别的,魏晉的清秀、唐代的豐滿、宋代的端莊、明代的修長,都曾成為當朝的佳話,但從她們的身上,都能看到這些女陶俑的影子。人們豐富的情感世界和美好的瞬間,在匠心獨運的漢代工藝師的生花妙手中變成了永恒,成為漢陶藝術留給人類的無價珍品。

《中華之光 淄博三寶》作者簡介:

淄博老陶瓷(王新平中華之光)6

王新平,山東淄博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唐勇力工作室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大學畫院孫其峰花鳥工作室、王乘山水工作室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山東聊城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美協培訓中心特聘畫師。

著有長篇散文《中華之光 淄博三寶》、抒情散文詩《三寶傳奇 盛世之歌》和抒情叙事詩《詩詠華夏》,三本書均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分别榮獲世界紀錄協會頒發的“世界最長的抒情散文”“世界最長的抒情散文詩”“世界最長的漢語史詩”證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