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辦公的日子裡,在家摳腳的我和好友,開始隔着屏幕思考人生。
聽完ta的答案,我陷入了深深的 迷惑 沉思。事實上,現在有不少人對人生規劃的看法都是:“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談及人生規劃,我們會想到做計劃。可是,為什麼給自己設置一條有序的、清晰的路徑,已經不再受歡迎?
有人或許會說:“害,都2020年了,生活節奏這麼快,計劃哪趕得上變化呀?”
關于“計劃趕不上變化”這件事,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早有研究。他把這一特征稱作——
「 液态現代性 」
L i q u i d M o d e r n i t y
現代性,是一種對效率的持續追求。
過去的社會是固态的,老闆和員工相互依賴和保障。問問你的父母或祖父母,他們中可能很多人一生都隻在同一家企業裡工作直至退休。
而現代社會已轉為液态。科技發展讓我們每時每刻都受到不同信息的影響,分分鐘都有改弦易轍的可能。
于是,“流動”取代了“秩序”,“短期”勝過“長期”。人們變得越來越靈活彈性,像液體一樣不穩定地、随時準備适應環境變化。比如著名的“真香”定律
“人生規劃”,聽上去似乎意味着長遠、固定的樣子,仿佛不符合液态現代性的要求。這一刻做出的人生規劃,下一秒又不适用了怎麼辦?
液态現代性,要求我們與時俱進地建構自我。我們不斷地分析自己,改變自己,每一刻都可能有新的身份、重新開始。
有人抗拒做人生規劃,也有很多人對人生規劃感到迷茫。我們曾經收到25,554份當代人自我探索水平的調查問卷 ,在職業規劃方面,有61%的人表示“不好說”或“不明确/不清晰”。
所以,大多數人
到底在迷茫什麼?
我們讨論了兩種關于人生規劃的普遍困擾,來看看你是不是也有:
1.對未實現的目标耿耿于懷。當然了,我們都年輕過,誰還沒做過人生規劃呢?隻是都沒實現而已。
心理學家Laura King和Joshua Hicks提出,個體在成人期,會經曆很多目标的改變,這種目标的不斷變化的過程,本身就是個體發展的機會。
而那些不再有機會去實現的目标,則被研究者看做“失去了的可能自我”。
Brunstein 和Gollwitzer 的研究發現,有些人會對那些錯失的機會和失敗的目标感到遺憾或懊悔,因而無法從那些珍視的目标中及時抽身。這種情況常見于我們買買買的時候——
再舉個現實的栗子。比如你在大學期間,認為自己将來會成為一名老師。後來大學畢業,你發現自己不想做或做不成老師了。如果做老師這個目标是你長期且頻繁向往的,那麼放棄它會讓你陷入喪失感。
這就像一個“教師版本的你”從世界上逝去了,你期許的未來不能到來了。
然而,正如之前一個粉絲留言說的那樣:“成長就是一個‘可能性不斷坍縮’的過程。”
人生就是會面對和處理很多喪失和哀恸,你需要和一些不再有機會嘗試的可能性告别。
“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新華字典》1998年修訂本)
2.對未來可能的選擇惴惴不安。前幾天,考研初試成績陸續公布,有一部分遺憾落榜的同學可能正在思考人生未來的方向,也有很多大學生需要決定選擇考研、出國留學還是實習找工作。
面臨不同的選擇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但有人總是會看到很多選擇,ta們不知道選哪一個才對,也總是擔心選錯了。
其實,無法抉擇的、未來的每一種可能性,都是注定虛妄的。因為人生隻有一次,最終你隻能驗證一種選擇的結果,另一種你無從衡量。
我國著名哲學家陳嘉映說過:
“生活深處,
世界不是分成你和你要選擇的東西,
你跟你周邊的人與事
融合為難解難分的命運。”
心理學家Polivy認為,當你把不現實的期待當作目标的時候,目标才是你創造的虛假的“癡心妄想”。
比如,你糾結考研還是出國,似乎你選了哪一樣就一定會實現(微笑臉)。
對不起,殘酷的現實是,無論你選什麼,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結果也不一定會成功。
那麼,難道我們不用做人生規劃了嗎?不用确定目标了?
不是這樣!今天我們來為你示範科學制定人生規範的方法。
人生規劃
要怎麼做呢?
精神科醫生William Glasser認為,人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而去做出選擇的行動,人可以為自己的行動負責,在适應現實的同時獲得需求的滿足。
在這裡,我們會從他的現實治療取向出發,運用Robert E. Wubbolding提出的WDEP四步驟技術,一起來做一場不一樣的人生規劃吧~
STEP 1W(wants):需求「 你想要什麼?」第一個問題來了:很多人連自己想要什麼也不清楚。
沒關系,Glasser提出人類有五大不分先後等級的需求——
生存、愛與歸屬、權力、自由、樂趣。
你可以将每種抽象的需求具體化,每種需求展開寫下7張小卡片。例如,在權力這一個需求之下,你可以寫:競争、成就、影響力、讓自己感到重要、有價值等等。
最終,你的手上會有35張卡片。打亂之後,再挑出你認為最重要的12張。然後再把這12張根據五大需求分類,這樣一來,你就會發現你在每種需求裡的卡片數量分布情形和需求程度。
如果你覺得麻煩,也可以直接寫出下面幾個問題的答案:
五年後,你的日常是怎樣的?
你和什麼人生活在一起,工作是什麼樣的?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至此,大概能幫助你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STEP 2D(direction/do):方向與行動「 你現在正在做什麼來得到你想要的?」在第二步,你需要探索自己當前的所作所為會将你帶往何處
比如,你可以問問自己:
你現在正在做什麼?
上周,你做了些什麼?
明天,你要做些什麼?
問題不僅限于你的工作或學習,而應該包括你生活的全面方向。例如,你暗戀一個人,你在做什麼能讓你們建立聯系的事嗎?
要注意,不去評價事情的好壞,也不讨論你的态度和感覺,僅僅着重于你目前的行為。
STEP 3E(evaluation):評估「 目前的行為可以讓你得到你想要的嗎?」如果你不能對自己進行一個恰當的評估,一切就很難有改變的機會。相應的幫助你自我評估的問題有:
你現在正做的事情,對你是有利還是有弊?
你現在所做的正是你想做的嗎?
你的行為對你有幫助嗎?
你想得到的是否切合實際?你能夠獲得嗎?
STEP 4P(plan):計劃「 你覺得你可以怎麼做來滿足你的需求?」到這一步,你可能已經決定改變,想要去探索很多可能性。
一個良好的計劃能給予你一個起點與生活的立足點。這份計劃是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的,而且可以随時做調整和修改,使其更貼近你的狀态。
Wubbolding用字母SAMIC3,總結了一個好計劃的特點:
Simple 簡單
Attainable 可獲得的
Measurable 可測量的
Immediate 立即
Involved 投入
Controlled by the planner 可由計劃者控制
Continuously done 可持續去做的
Committed to 承諾
當你做出了一份計劃,你就可以對照着這些特點,來檢驗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看到這裡,你可能還是覺得有點迷茫,最重要的是,拿起你的筆,按照步驟認真思考後寫下每個問題的答案。
在做人生規劃的自我探索過程中,你會察覺自己真正的需要和追求。
2019. 日劇《我的事說來話長(俺の話は長い) 》.
今天我們基于現實治療取向做人生規劃的方法,是希望引導你把未來變成現在,讓你看到:
你可以沉浸其中,
獲得規劃人生的參與感和意義。
你可以在此刻重新決定做些什麼,
并為你的選擇和行動負責。
要知道,規劃人生從不是自我實現的阻礙。做人生規劃,通過把自己的精神實體化成物質世界的具體對象,人才有可能在世界中看見自己、進而認識自己。
歡迎關注頭條号“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号。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