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城市人口逐年遞增,土地資源也變得非常稀缺,墓地的漲幅甚至比房子還猛,再加上如今墓地的使用權也隻有20年,很多人在綜合考量後,選擇在郊區買樓房放置骨灰盒。
所以你有想過你的鄰居不是活人,而是一個靜置的黑色骨灰盒嗎?
天津一小區窗戶全黑,每家每戶的門口懸挂大紅花以及“×氏祠堂”的牌匾,該小區已接近售罄,“入住”三千多家族,骨灰盒近10萬個。
因為想要骨灰盒更“接地氣”,所以地下室最貴,閣樓的價格最便宜,小區一期開售雖冷,但随着天津殡葬改革進行,價格一路飙升,均價從3千多漲到7千多一平。因為鄰居大部分都是“骨灰盒”,即使房價便宜,這個小區也無人居住,畢竟沒人希望自己的鄰居是死人。
如果我們走在菜市場看到豬鴨魚肉之類的,應該很少有人會覺得害怕,吃貨們甚至已經開始腦補一道道美味佳肴了,但如果看到的是死人就會本能的逃跑,還有一些人會出現生理上惡心的感覺。
按理說,死人已經耳不能聽口不能言,也不會突然站起來打人,為什麼我們還是會感到害怕呢?
害怕其實是一種本能,人類看到同類的屍體,潛意識裡覺得會有危險,這種危險既然會威脅同類的生命,那麼也有可能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如果你在深山中發現一個死人,那就說明此山有兇猛的野獸,而你也有可能被襲擊喪失生命,和眼前的這具屍體作伴。
珠穆朗瑪峰上的屍體不方便處理,攀登者們在路途中,就會看到一具又一具的屍體,這無疑讓攀登者們更加小心自己所處的環境。出于對死亡的恐懼,潛意識裡就會對自己的身體做出警告,産生惡心不舒服的感覺,害怕自己也會變成那樣,從而讓自己本能的離開對自己有威脅的東西,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
出于對于未知事物的恐懼,越是跟人類長得像的東西,就越容易帶入聯想,人們就會越覺得害怕,就比如人形的機器人或者布娃娃,在特定條件下,人們也會覺得害怕。
屍體也是一個道理,當人死後變成了屍體,已經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了,但是卻又是一個人的樣子,就會覺得很恐怖。而思維存在一些缺陷的人就不會害怕死人,因為他們的頭腦中,沒有死亡這個概念,不會進行負面的聯想,自然不會覺得死人吓人。
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從小受到電視劇、鬼故事的影響,這些作品中總把“鬼”和“死人”聯系在一起。再加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至今許多農村百姓還是會去請“大仙”降妖除魔。所以當人看到屍體的時候,不一定是恐懼死亡,還有可能是怕“鬼”。
未知的事物往往更可怕,我們并不知道死後會是什麼樣,加上小時候聽到的鬼故事、看到的鬼片中的情節,就會聯想到很多東西,從而産生恐懼感。環境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恐懼程度,比如晚上和白天,身邊有人和沒有人,區别都是很大的。
人類處于食物鍊頂端,動物的屍體如果是人類行為産生的,例如為了吃肉而殺了雞,那雞的屍體就不恐怖了。如果有人從來沒吃過蠶蛹,那他們可能會被蠶蛹奇怪的身形所吓到,甚至感到恐懼。
但隻要他們在突破膽怯後吃了一顆,這種恐懼感都會明顯下降。随着食用頻率的增加,内心的恐懼感也會慢慢消失。
所以我們對菜市場豬、羊的屍體并不會感到害怕,但如果看到貓的屍體,就會感到害怕,因為對我們而言,前者是常吃的食物,而後者不是。
需要注意的是,恐懼的消減并是把某樣害怕的東西吃掉,而是要在心理上将其認定是食物,如果你害怕學數學,那麼不論你吃掉多少數學書,也不會消除恐懼,因為你内心上并沒有将其認定為食物。
一些動物好像對自己同類的屍體無動于衷,甚至會吃掉同類的屍體。例如螳螂、蜘蛛都會在交配時吃掉另一半,北極熊也會吃自己同類的屍體等等,從這些動物的身上好像容易得出“動物對自己的同類沒有同理心”這一結論。
但科學研究顯示,一些鲸目動物、靈長類動物、狗、貓等動物對同類的“死亡反應”卻有“哀悼”的情感。例如二十幾隻長頸鹿為一隻去世的長頸鹿幼崽守夜;靈長類動物甚至會把去世幼崽的屍體抱在懷裡數月;大象會探望逝去的同類屍體等等。總而言之,無論動物對自己的同類有沒有同理心,它們對于同類屍體的态度絕不向人類一樣退避三舍。
雖然法律中并無具體條例禁止購房者購買商品房後存放骨灰盒,但根據《民法典》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業主購買商品房是用來生活居住的,這裡的生活居住是給活着的人居住,而不是死人居住。
我們在生活居住這個問題上共享一個公序良俗,就是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互相不做鄰居,除非你是守墓人員。而如果你的鄰居買商品房用來存放骨灰,則違背了公序良俗原則,是要受到法律的負面評價的。
你可以先找鄰居進行協商,如意見不一緻則可提起法律訴訟來保障自己的權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