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尋找亮點書籍

尋找亮點書籍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9 09:49:42

撰文 | 董子琪

編輯 | 黃月

《三城記》

尋找亮點書籍(一周新書推薦無法獲知什麼不是廢墟)1

這本小說以一位總是打不定主意、陷入猶豫彷徨的知識青年顧明笛為主角,以他在上海、北京和廣州這三個城市謀求生計、尋找自我的經曆為線索,将平凡青年的精神生活具體入微地呈現于紙面。小說的難得之處在于,在寫作知識青年以及其同侪的疑惑和困難時,作者沒有停留在“專業的”沙龍和讨論的概念,而是化入了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比如說,其中涉及到主角在媒體工作與學院讀博的章節,都明顯有着二十一世紀初的時代印記,而他在周遊過程中相知相識的交心朋友,也似乎形成了一個充滿溫情的精神烏托邦。

顧明笛從一個城市遊曆到另一個城市——不再是《平凡的世界》裡那個由鄉村走向城市的“草根青年”,他總是在學院與江湖之中搖擺不定:開始由高校走出,後來又為了讀博回到高校,最後再次走出。這樣的反反複複,也使得小說裡的學院以及學院知識不再是孤絕的、自成一體的,而與社會和時代千絲萬縷地溝通聯結起來。在閱讀小說時,你可能會不由得聯想:像顧明笛這樣一個充滿沖突的人,又何嘗不是我們這個時代許多青年的寫照呢?

《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

尋找亮點書籍(一周新書推薦無法獲知什麼不是廢墟)2

T.S.艾略特被稱為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荒原》也被譽為經典詩作。在寫作這本傳記之前,作者林德爾·戈登曾著有《早年艾略特》與《艾略特的新生》,他在這兩本書的基礎之上加入大量新材料,寫作出了這本艾略特的全傳。1888年9月,T.S.艾略特出生于美國密蘇裡聖路易斯,艾略特家族的許多偉人都堪稱楷模,他的爺爺從哈佛神學院畢業,募資協助成立了聖路易斯科學學院與華盛頓大學。終其一生,艾略特都感受着詩性沖動與家族理想之間的沖突。他沒有按照家族期待走上職業道路——回到哈佛完成博士論文,而是待在倫敦,選擇與文學藝術為伴,他的父親在去世前甚至認為這個小兒子毀了自己的人生。

艾略特對自己的期許是成為“通過強烈的個人經驗傳達普遍真理的那一類特殊詩人”。由于注意到了艾略特的人生經驗與作品之間的關系,《T.S.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重現了艾略特與他同時代的文學人物間的情誼:早年間龐德是艾略特的贊助人,也關心艾略特的物質生活,并讓艾略特愈發相信應該抛棄在他們看來十分淺薄的美國文學;艾略特與伍爾夫的性格有着明顯對不同,她甚至在日記裡哀歎他要來訪,但是他們同樣關注着尋常生活中的隐秘部分。此外,這本傳記也着重将艾略特詩作的意義以更為樸素的方式揭開,比如《荒原》向人們展示了一種在消逝之前無法确定的靈魂的景觀,“無法獲知什麼不是廢墟,恰恰表明我們正生活在廢墟之中。”

《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

尋找亮點書籍(一周新書推薦無法獲知什麼不是廢墟)3

一般來說,作家的用詞習慣可以透露其個人的寫作風格。《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一書就以大數據為工具統計了作家的詞頻,試圖以此重新發現我們熟悉的那些著名作家的個人風格。一個例子是,作者本·布拉特以使用副詞的頻率為對比項,用軟件統計了部分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得出了一個重要發現:正如許多作家一再強調的那樣,一位作家使用的副詞(-ly)頻率越低,其所寫的作品就越有可能成為經典。

海明威的經典之作正是那些副詞使用得最少的作品,比如《太陽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對于福克納來說,最為經典的作品也同樣是副詞使用最少的,比如《喧嘩與騷動》《八月之光》和《我彌留之際》。這一結論在其他作家身上竟然也得到了印證,菲茨傑拉德和狄更斯最為著名的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和《雙城記》都分别是使用副詞最少的。除了副詞以外,作者還統計了經典文學作品中最能揭示作者性别差異的詞彙,比如“首領”“公民的”“絕對地”等詞更容易出現男性作家的作品裡,而“枕頭”“蕾絲”“卷發”等詞更可能出現在女性作家的描寫裡。

與暧昧複雜的文學批評不同,統計學的數字是闆上釘釘的,然而這樣的結果也并非沒有反例。比如,勞倫斯的經典著作《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與《戀愛中的女人》的副詞詞頻遠高于其他作品,而且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也是使用副詞很多的經典之作,足以挑戰“副詞越少作品越經典”的結論。所以,這一類統計的意義是什麼?對于詞頻的統計是否會幫助人們認識文學作品,或者挑戰已有的文學批評模式呢?或許,統計工具隻是統計工具而已,更重要的還是接下來的文學分析。

《人行道王國》

尋找亮點書籍(一周新書推薦無法獲知什麼不是廢墟)4

這本書關注的是在紐約街頭謀生的邊緣群體。他們在街上擺攤、睡覺、撿垃圾,遊走在法律邊緣,看似制造了混亂和威脅。本書作者、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米切爾通過長達5年的參與式觀察,解釋了人行道生活的社會結構和日常互動的邏輯。他提出,在街頭謀生的人借由在人行道上創造性地尋求生存空間,維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他們也得以“誠實謀生”,扭轉自己的人生。而這一發現,與大多數人心裡街頭小商販總與髒亂差挂鈎的偏見的對比,也會引導我們反思城市治理的局限。鄧奈爾認為,這些街頭工作者是為街區生産秩序、創造價值的人。

《人行道王國》一書可以被視為一本社會學入門讀物,因為它不僅向讀者示範了如何進行社會學研究,還揭示了社會學到底有什麼用,即社會學可以如何改變人們從不懷疑的常識。此書在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大學等高校的課程中都屬于延伸教材,在中國似乎也有适用的空間。《人行道王國》是華東師大出版社“薄荷實驗”文叢之一,這一系列此前推出過《喂養中國小皇帝》《香港重慶大廈》《美麗的标價》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必然帝國:奴役、自由與新世界的騙局》

尋找亮點書籍(一周新書推薦無法獲知什麼不是廢墟)5

這本書記錄了一個真實的曆史事件:1804年,正當奴隸制在北美大地向南方拓展,并向西部推進之時,在南太平洋的一艘航船上,奴隸頭目莫瑞控制了船主,與他共同欺騙了正好航行經過此地的亞瑪撒·德拉諾。德拉諾是美國的第一代公民,以捕獵太平洋海豹的血腥事業為生。通過回顧和記述這一曆史事件,《必然帝國:奴役、自由與新世界的騙局》一書反映了19世紀早期新世界的民族、經濟、思想和信仰之間的沖突,更揭示了一種範圍更廣的奴隸制的謊言,即奴隸之所以可以被視為财産,是因為他們是沒有自我的。很明顯,船上的西非人假裝忠誠而愚蠢,實際上他們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達到目的。

在曆史人物德拉諾的回憶錄中,他以現在已經廢棄的水手術語“馬市”來描寫海水力量巨大、足以掀翻船隻,這個比喻也正好可以用來形容這艘在各種曆史潮流——諸如自由貿易、奴隸制與美國擴張——沖擊之下的輪船。在更早以前,這起曆史事件曾啟發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寫作了《班尼托·西蘭諾》,小說以這艘幽靈般的輪船作為故事背景,曾于1955年連載在《普特南月刊》上。在完成小說不久之後,梅爾維爾就崩潰了,美國内戰也爆發了。此書作者格雷格·格蘭丁是紐約大學的一位曆史系教授,也是普利策獎與美國國家圖書獎入圍者。

《購物兇猛:20世紀中國消費史》

尋找亮點書籍(一周新書推薦無法獲知什麼不是廢墟)6

孫骁骥在《購物兇猛》一書的後記中寫道,消費者們通過購買來确認自己的身份和階層,“你買什麼,就是什麼”幾乎成為了消費主義時代的真理。在現在流行的購物分享APP中,這一點尤為顯著;在這些APP的社交分享頁面中,年輕人們有意無意地透露自己擁有的名牌LOGO,比如說,将一杯星巴克咖啡放置于卡地亞手表旁邊,角落是一隻LV包包。因為LOGO衆多,觀看者甚至不知道分享者想要顯露的是哪一個商品,而隻能朦胧地了解,分享者的身份與階層可能等同于星巴克、卡地亞加上LV。

這本書緊扣“消費”這一線索,講述了20世紀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諸多變化,從晚清廣告的民族情懷到國貨商品的黃金時代,經過革命語境的紅色消費與計劃經濟,一直講到全球主義浪潮下的中國工廠與中國制假,并重點揭示了購物和消費主義是如何改造了這個古老的國家,又是如何一次次重塑了消費者的集體面孔。畢竟消費不僅體現着人們的選擇,更塑造着人們的身份。更重要的是,20世紀的某些消費現象——比如“反對洋貨、支持國貨”的号召——在今日陷入“華為還是蘋果”論戰的消費者看來也并不陌生,至于購買日貨,在一些時刻,仍會被“提醒”是不愛國的行為。

《在日本:自由北海道》

尋找亮點書籍(一周新書推薦無法獲知什麼不是廢墟)7

“在日本”系列是由旅日作家毛丹青主編的一套日本本土文化現象叢書,之前已經由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鐵道研究社》《島國88元素》和《逆齡》等著作,《自由北海道》是這個系列的第六本書。和此系列的前幾本書一樣,這本書也定格于容易被忽略的日本人的生活細節。這些細節在《自由北海道》這一本中,則體現為“しんしんと”的落雪、高倉健常點的壽司、妹尾河童最愛的腌籮蔔以及岩井俊二《情書》的場景……

毛丹青曾在2011年與一批年輕人合作創辦了《知日》書系。他在上個月上海建投書局的一場活動上提到,那套書正好趕上了日系書流行的好運勢,對于日本文化的紛繁萬象,化繁為簡才是最智慧的,因此就命名為了“知日”;至于眼下的“在日本”系列,毛丹青說,關鍵字是“在”,這套書的特點是每次成書前他都在當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因此“在日本”書系的最大特點并不是異國風情,而是那片土地上一期一會的人們。當然,這本北海道之書還是帶有強烈的旅遊指南特色,比如加入了鐵路線路圖,也專設了吃喝玩樂的欄目。

《彩虹塵埃:與那些蝴蝶相遇》

尋找亮點書籍(一周新書推薦無法獲知什麼不是廢墟)8

有誰會不為美麗的蝴蝶動容呢?彼得·馬倫就是一位蝴蝶的癡迷者,他五歲時抓住了第一隻蝴蝶,并第一次感受到蝴蝶翅膀扇動時落在指尖如鱗片般的“彩虹塵埃”,他将這個發現蝴蝶之美的瞬間,稱為“納博科夫時刻”。之所以這麼叫,不僅是因為小說家納博科夫也以對蝴蝶的癡迷而著名,還在于納博科夫可以将這個感受用語言準确地描繪出來。納博科夫曾在一篇小說中寫到,一個人在死前看到蝴蝶飛舞,感受到了極大的幸福,“暮色中眼狀花紋的蝴蝶翅膀從四面盯着他看。一陣強烈的幸福感像座大山一般朝他壓來,他明白情況不妙。”

《彩虹塵埃》一書主要圍繞作者與英國蝴蝶的故事展開,同時也梳理了過去三百年裡蝴蝶對自然學家、藝術家、小說和收藏家的影響:蝴蝶不僅影響了小說家納博科夫,早在古代手稿中就留下了美麗的蹤迹。這本書不僅能讓讀者感受到蝴蝶的魅力,帶給人以快樂、希望和理想,也會讓人們體會到保護自然而不得的沮喪情緒。這本書屬于商務印書館的“自然文庫”系列,這套書還包含《看不見的森林》《醉酒的植物學家》等作品。關于蝴蝶的書,值得一提的還有2014年中國文聯出版社推出的台灣作家吳明益的《迷蝶志》——與《彩虹塵埃》不同,《迷蝶志》是一本以蝴蝶為對象的散文集。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衆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