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吞并二十萬、号稱三十萬屯兵于泾原之北,準備攻打永樂城。衆将都有懼色,徐禧則羽扇綸巾、笑曰“彼若大來,是吾立功取富貴之秋也。”
鐵鹞子
(1)徐禧的迂腐表現
迂腐表現一:西夏兵至,前鋒還沒來得列好陣。高永能(高永亨之兄,年近七旬)就建議:趁此機會攻擊他,定能大勝。徐禧一聽,嘴一撇,說道:你難道不知道嗎?王師不鼓不成列。趁人家沒列好陣攻擊人家,是君子所為嗎?
迂腐表現二:西夏兵排兵列陣之後,徐禧看着一望無際的敵人毫無懼色。隻見他,羽扇綸巾手執黃旗,坐谯門(有瞭望台的城門),命令手下萬餘士兵全都出城列陣,等待着與二三十萬的西夏兵對砍。
神臂弓
最終城破,高永能面對孫子逃走的請求,高永能怒曰:我在西北鎮守幾十年,年到七旬受國家恩惠,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如今卻敗于此地,還有什麼臉面苟活。之後,力戰而死。
與徐禧一起來到陝西的宦官李舜舉為人和善,面臨人生最後時刻,他撕掉了衣襟給宋神宗留下了幾個字:臣死無所恨,願朝廷勿輕此賊!
徐禧呢?有人說他戰死了,這是大部分人的看法。也有很小一部分人說,徐禧逃走了。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九
此戰攻擊1萬2千3百餘人陣亡。
此戰之後,種谔被重新提拔為陝西的第一号,但次年因背上癰疽發作去世。宋神宗經此一戰也對陝西、山西邊關的諸多将領失去了細心。讨伐西夏之心也就滅了。
此戰還有一大後遺症,沈括因為此戰北宋神宗徹底抛棄,史載“知延州沈括,以措置乖方,責授均州團練副使,随州安置”,此戰後的沈括非常後悔自己從政,從此開始了退休、半退休的狀态,開始著書立說。
(2)沈括此戰後被貶,之後13年幾乎隐退狀态
沈括是一位全方位發展的大才子,除了《夢溪筆談》這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作外,沈括的作品非常多,例如文集《長興集》《志懷錄》《清夜錄》;醫藥著作《良方》《蘇沈良方》;科學著作《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熙甯奉元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記》《天下郡縣圖》《南郊式》《諸敕格式》《營陣法》;音樂類著作《樂論》《樂律》《樂器圖》等。
作為軍事将領,他是失敗的。作為技術型行政官員,他也是失敗的。沈括28年的官場生涯并不得意,其實主因是自身乃是“技術官員”,他做過行政、主持過基礎建設工作,儀禮、治水、天文、圖書編輯等都做過;他還做過監察官、軍事,在軍事科技上非常有建樹,例如1075年提出的改造弓的辦法,大批量建造“神臂弓”,對北宋軍事實力做出過重大貢獻;還改造過營制等。還有諸多貢獻,可以參見《夢溪筆談》。
同時,他還做過外交官。
之後的13年,沈括雖也有官職,但基本上已經處于不掌實權、不做實務的官員。沈括的心思也轉移到了著書立說上。一方面,神宗因為此次主動攻滅西夏失敗,失去了對邊關将領的信任、信心,其後的皇帝更沒有此心,所以,對沈括也不再重視。
沈括在政治上最大的敗筆在于在“必須站隊”的時期,他的态度給人以“附會權臣”的印象,其實他是技術型官員,比較中立,王安石的變法問題很多,他不一味完全支持也對。然而,中國人講究你有恩于我我就要全盤支持逆,你就是壞蛋,至少也不能從我嘴裡說出你是壞蛋。這種思想太不好了。像海瑞、左宗棠等都是因為這個被批評。
同時,在1082年的“永樂城”大敗中,作為一路大将,對于主帥徐禧的無能、剛愎自用沒有像有些将領那樣規勸。其後,對永樂救援不利,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宋神宗“滅夏計劃”被這個家夥搞砸了
清軍征緬主帥為8千士兵求死斷後,征越主帥斷橋阻路棄數千人逃命
五代宋元明用兵安南簡史:敗在何處?明朝敗得最窩囊損失最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