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杜甫的千古名句,出自《月夜憶舍弟》,表達了杜甫對兄弟,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記得季羨林先生也曾寫過:“月是故鄉明,我什麼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飛向故裡。”
全詩如下: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但世上本就一輪明月,毫無差别,但杜甫卻說的語氣肯定,更加突出了内心的情感表達。北宋文學家王得臣曾說:“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這句詩,就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為神奇的本領。
綜觀杜甫本詩的前四句,寫了月夜的景色,看似和憶弟無關,卻又通過悲涼的景色渲染,使得其感物傷懷,引發深深的思念之情。雖沒有明着寫憶弟,卻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而詩的下四句,杜甫則由望月轉入抒情。因月夜,而思鄉,而思念因戰亂,分離東西的兄弟,這份思念中夾雜着對生死未蔔的不安,語氣也變得格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讀來也不禁感傷,不由自主想到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悲涼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則進一步抒發了杜甫内心的憂慮之情。平時連書信都不能寄到,更何況現在戰事頻頻,生死茫茫更是無處得知了。讀了這首詩,或許就能夠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了。
安史之亂時,杜甫可以說是颠沛流離,嘗盡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千。所以才會一氣呵成,把本是常見的思親懷鄉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足以說明杜甫用情之深。但因為戰亂,時代的不同,不免令人感概不已!
最後再補充一句,今天是我們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白露。一場秋雨一場涼,朋友們,天氣逐漸轉涼,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增添衣物哦!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